
當互聯網金融發展得風生水起,甚至連大媽們都開始購買余額寶,關注自己每天的收益時,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則相對滯后,使其處于自由生長的狀態,一些P2P平臺提現困難、平臺跑路等問題層出不窮。目前《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預計會在今年上半年出臺。而眼下圍繞“互聯網金融究竟應該如何監管”這一熱門話題,各方討論的重點幾乎都在圍繞著分級分類的差別化監管方式。
行業監管迫在眉睫
“郵局不努力,順豐就替它努力。通訊行業不努力,微信就替它努力。銀行不努力,支付寶就替他努力,出租車不努力,滴滴、快的就替它努力。”一個最近網上流傳的段子將“互聯網+”描述得簡潔明了又耐人尋味,而當互聯網遇到金融業,所碰撞出的火花,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則更為突出。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用“異軍突起”來形容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強勁勢頭。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總有人把它說得神乎其神,其實本質就是依托互聯網產生的“非抵押、低成本、便捷”新型金融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以支付寶、百度錢包、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以余額寶、理財通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小微企業貸款和以P2P債權、股權眾籌為代表的網上信貸和股權融資這四種模式。
其中具備眾籌借貸概念的P2P,借助互聯網比較對稱的信息,不通過任何金融機構,將線下金融活動搬到線上進行,跨越地域使互聯借貸參與者廣泛,借貸關系密集復雜,充分發揮了資源配置作用,形成最具創新性的金融交易模式。
2007年我國首家P2P互聯網信貸平臺“拍拍貸”誕生,據P2P第三方平臺網貸天眼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P2P網貸平臺總數量達2295家,3月新增平臺83家,同比上升12.16%。而3月新增的問題平臺數量為59家,同比上升637.5%,呈現出新增平臺和問題平臺雙高的發展姿態。
“過去人們有了多余的錢想投資,渠道非常有限,炒房地產、炒股、炒黃金,結果發現風險很大,掙得少賠得多。P2P的興起,主要是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各種網絡新技術,找到便捷的投資渠道或者符合條件的投資者,這樣的外部環境造就了P2P的迅猛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投融資部主任吳懷山認為,P2P以及整個互聯網金融正位于投資風口時,人們都在順勢而為。但與快速增長的P2P平臺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外部監管仍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準則、無監管機構的狀態。
截至去年12月,國內由于提現困難、倒閉、跑路等出現問題的P2P平臺已達338家。僅12月出現問題的平臺就高達92家,超過2013年全年問題平臺的總和。其中在上半年倒閉的中寶投資,待收金額高達5.13億元,是目前P2P網貸行業待收金額最大的問題平臺。壞消息接踵而來一時間讓原本具備普惠金融特征的P2P成為眾矢之的。
今年3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互聯網金融分論壇,將主題定為“自律與監管”,參與討論的嘉賓們對于國內P2P行業存在的問題集中在征信體系不完善以及金融體系不健全等方面,認為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傳染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應當納入銀、證、保的監管范疇,而這樣的話題討論已不是首次出現在世界級論壇上。
平衡風險與創新
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業務操作和技術以及相關法律方面都存在風險,因此監管勢在必行。但這對于有關部門卻是個不小的挑戰,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在經過幾年自然發展的P2P領域尤為突出,由于背后已經積累了大量風險,如果監管部門介入后不能有效化解,那么對其來說則后患無窮。而目前P2P的業務已滲透進入擔保、保理、租賃、證券、保險等多個金融業態,經營模式復雜混亂,很難用統一的方式監管規范。近日已有消息爆出銀監會網貸處最新閉門調研會議的內容,包括擬對P2P平臺采用注冊資本金、杠桿管理、禁止物理網店、不允許拆標和債權轉讓、禁止代客理財等監管措施。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于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的監管方式包括機構監管、功能監管、產品監管、原則監管、導向監管或者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等諸多方法,如何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平衡適度地運用這些方法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而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應該摒棄“一刀切”,實行分級監管的觀點則已普遍得到業內認同。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表示,在過去的金融監管過程中,很多金融產品和服務被叫停的原因都是風險高,這也是監管機構評價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唯一考量標準,但如何評價風險高低則并沒有清晰明確的量化指標。他認為,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中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以及風險承受能力也應當作為調整監管松緊度的指標,不應由于監管過嚴而抑制了內在創新力。
而除了加強外部監管,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另一重要措施則是要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建議,應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金融全面進入央行征信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建立行業征信檔案系統。
“P2P網絡借貸是互聯網金融的業態之一,互聯網金融業態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眾籌、融資以及現在的銀行、保險、證券、資產公司等等借助網絡平臺銷售的產品。人民銀行對于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基本的態度,就是鼓勵創新發展、分類適度監管,因此也將以此為原則,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框架。”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金融中包含不同的業態,因此它的監管規則,所包含的法律關系、風險的性質是不太一樣的,不同業態的監管規則和監管的強度是有差別的。人民銀行正在牽頭制定相關指導意見,目前正在履行審批程序,希望能夠早一點出臺。
據了解,潘功勝提到的這份文件名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最新消息稱預計會在今年上半年出臺,而銀監會對于P2P的監管細則有望在《指導意見》出臺后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