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劍飛
(浙江富陽農村合作銀行 浙江 富陽 3114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推進,支農政策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28.1%,同比增長13%,按可比口徑較全年各項貸款增速高0.7個百分點。按照可比口徑,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涉農貸款累計增長285.9%,七年間年均增速為21.7%,為支持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和農民純收入增長“十一連快”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三農問題也將出現新的問題和挑戰,而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更高需求也將顯得更加迫切。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未來的發展任務依然艱巨而關鍵。
農村金融服務的對象是“三農”,即農業、農村和農民。經過多年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和發展,目前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主要是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中國郵儲、農業發展銀行以及一些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服務是為農民在農村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農村金融服務有其獨特的特點。與城市金融服務不同的是,由于農村金融服務對象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加上農產品價格往往也會隨著供給關系劇烈波動,這就使得農村金融活動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加上農村各地情況差異比較大,農戶需求不盡相同,農村金融需求自然會表現出多樣性,從而迫使農村金融服務形式必須不斷創新形式和品種,以更好的滿足更大的需求。從現實情況來看,廣大農村地區還是缺乏金融資金的,資金具有逐利性,金融資源更多的是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發達城市,結果造成農村相對匱乏。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形式更加多樣化,有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還有其他微型金融組織,這樣一來形成了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多樣化的結構形式可以更大程度上滿足農村的多樣化需求,組織之間也可以實現資源、功能的互補和合作,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的實效性。目前,“花錢買機制”的政策在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中已經得到了基本實現,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能力不斷提高,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分別占全部貸款三分之一和近七成,在金融支持“三農”中扮演了主力軍角色。農業銀行在進行金融視野部的改革治理之后,在風險控制、治理管理、財務機制等諸多方面更加具有了獨立性。農業銀行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了大大的改善。2014年11月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實施方案完成之后,其政策性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領頭軍作用更加突顯出來。在我國農村,郵政儲蓄的網點覆蓋最廣,在城鄉溝通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隨著要求降低農村金融市場門檻的呼聲愈加強烈,各種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不斷出現,彌補了許多地區的差異。截至2014年末,全國共發起設立1296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1233家,貸款公司1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9家。
自2008年對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進行試點改革創新以來,效果顯著,后來逐步推廣到全國。主要內容是要求各相關金融機構充分結合各地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和特點,積極探索農村貸款、農村抵押擔保以及聯保貸款等新形式,涌現了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信貸+保險”產品、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涉農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等在全國范圍內較有影響的創新產品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農村互聯網金融也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移動支付、收集銀行等網絡金融業務及手段在農村也有了廣泛的運用。
債券融資方面,截至2014年末,218家涉農企業(包括農林牧漁業、農產品加工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782只、7233.39億元債務融資工具,期末余額2953.58億元。2013—2014年,共4家涉農企業在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公司債券融資23.4億元;共49家涉農企業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融資80.24億元;共1只涉農小額貸款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成功設立,融資5億元。
從地理范圍來看,農村農業保險由早期的試點已經擴展覆蓋到了全國范圍。建立了鄉鎮級服務站2.3萬個,村級服務點28萬個,涵蓋我國近50%的行政村。保險品種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從早期較單一的農作物保險、畜產品保險到農房、農機具、制種、漁業等不斷推廣擴大。僅2007年至2014年,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1.66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60%。
在人民銀行的大力支持下,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網點數量增加到4萬多個,基礎金融服務更加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推進,農村信用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一是現代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更加環環緊扣,不再是簡單的融資需求;現代農業對信息化、科技化、網絡化的服務要求更高。這些都是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還滿足不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地方,是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還需要大力提升的地方;二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盡管已經不斷健全,已具有多樣化的雛形,但是還遠遠滿足不了農村市場主體的多樣化需求,滿足不了我國農村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另外政策性金融在政策支持的廣度和深度上都不夠,合作金融的方式和途徑還需要更加靈活化和多樣化。除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夠外,我國廣大農村投資和信用環境、基礎設施等尚不完善,政策性擔保機制不健全,也限制金融資源向農村積極有效配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種類和多樣性不足。與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還有相當的差距,提升空間還很大;四是我國農業金融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還很低。目前,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還受制于當地財政實力,普遍實行“低保費、低保障、廣覆蓋”原則,主要承保物化成本,保障水平低。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資金和制度支撐。
一是在繼續不斷健全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和積極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改革上,市場準入繼續放寬,支持各種新型、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擴大村鎮銀行在廣大農村的服務面,不斷探索新型農村發展的道路,積極試點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的新形式。農村信用社在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基礎上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還需不斷提高。深化銀行改革,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儲銀行等大中型銀行為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資金。深化區域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推動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金融支持“三農”的經驗。
二是在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上,繼續大力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對金融機構組合運用信貸、租賃、期貨、保險、擔保等工具持支持鼓勵態度,想法創新農村金融供應鏈融資等金融服務,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資金的投入要呈規模化,形式要更加多元化。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和開展涉農信貸資產證券化,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提供農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金融支持。
三是在政策扶持上,加強財稅、貨幣和監管政策協調,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評價機制,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積極研究和完善涉農貸款統計制度和有關稅收政策。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提供更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利率。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行與擔保機構之間的合作機制。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財政補貼標準,健全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支持對保險分散農業風險的積極作用。
四是在農村金融監管規范方面,切實貫徹和落實金融監管職責劃分和風險處置責任,地方政府對各金融組織的監管責任需進一步強化,支持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處理機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和市場退出機制,為我國農村各金融機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五是在支持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因地制宜,充分結合農村的特點和情況,將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村金融惠農支付體系中去,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健全適合農戶和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和評價體系,建設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通過準確的信用評估,安全快捷方便的金融支付手段,自由流動的諸多要素市場,方便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多渠道、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1]謝平: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體制改革的爭論[J].金融研究,2011( 1).
[2]何志雄:解決農村供給型金融抑制有效途徑田[J].金融參考,2013( 10).
[3]張杰等: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成思危: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的農村金融[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5]何廣文:農村信用社制度創新不存在最優模式[N].金融時報,2013-06-23.
[6]閻慶民、向恒:農村合作金融產權制度改革研究[J].金融研究,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