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羅 燕
(中共黔西南州委黨校文化與現代科技教研部 貴州 黔西南州 562400)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到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貴州作為“欠發達、欠開發”省份,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面臨的任務艱巨,經濟發展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貴州省要實現現代化,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同發展,必須把文化體制改革擺在重要位置,用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貴州科學發展。貴州的發展,既需要文化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也給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機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高漲,文化消費能力逐漸增強,呈現出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特點,這是貴州發展文化面臨的新機遇,同時也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就要沖破舊的文化體制,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國有文化單位只有進入市場開展競爭,才能有效解決人力資源、資金瓶頸和技術創新等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是國有文化單位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加強對外開放、提高貴州文化軟實力的迫切要求,對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對實現貴州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全國同步小康的目標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作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給貴州省文化體制改革注入了新動力、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中央部署,貴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文件:《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加快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黔黨發〔2006〕15號)、《關于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后人員分流、社會保險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有關問題的意見》黔府辦發〔2009〕143號)、《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綱要》、《關于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意見》、《貴州省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實施方案》,2014年6月出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年)》。
按照“三管齊下”的原則,以人為本,政策支撐,明確責任,分步前行,大膽探索,貴州省從2006年8月開始,文化體制改革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提速,整體鋪開,由點到面,由易到難,攻堅克難,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在整合資源中跨媒體、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合作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階段性成果。省直屬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實現了重大突破,文藝院團組建了多個集團公司和股份制企業,廣電系統改革實現一省一網,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基本實現“局社分開”、“局臺分開”,全省實現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并,建立了統一的行政責任主體。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普遍實行了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等等。
近年來,先后組建貴州報業集團、貴州期刊傳媒集團、貴州出版集團、貴州廣電傳媒集團、貴州文化演藝集團五大集團。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2013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9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97個,公共圖書館93個,博物館、紀念館66個,藝術表演場所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64個,數字農家書屋932個,農家書屋18781個,全省共有廣播電視臺84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11座;2013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89.71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0.0%和94.1%。圖書出版社6個,音像出版社2個,印刷復制企業695個;全年圖書出版量7523.12萬份,雜志出版量1549.65萬份。2013年,貴州省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230億元,增速20%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創近20年來最高。到2014年11月為止,貴州已全面完成中央明確的文化體制改革各項任務。全省299家經營性文化單位完成轉企改制任務,核銷事業人員編制9017個,走出一條以改革為動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速發展,有貴州特色的西部地區文化改革發展之路。貴州文化領域正在努力創造“貴州速度”,堅持“趕”與“轉”,奮力實現“好”與“快”。具體表現:文藝院團改革取得新成效;廣電系統改革取得新突破;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報業集團改革有了新舉措;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取得新發展;文化行政部門機構改革取得新突破;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位居全國前列。2014年6月25日,貴州省5個單位8個項目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進入2014年度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畢節市正在創建“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積極申報2015年第三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14年11月23日,孔學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經過幾年的文化體制改革,一批文化品牌在市場風云中生機盎然,如“多彩貴州”。全省業已形成報紙期刊、出版發行、數字網絡、電影放映和影視動漫等一批優勢文化產業集群。貴州“十大文化產業園”、“十大文化產業基地”正在建設過程中,貴州省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促進了貴州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貴州省文化體制改革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地方和單位舊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未能完全轉變,個別領域的改革還處在初級階段,尤其是認識滯后、體制落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開放不夠等問題,嚴重地制約和束縛著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
1、思想認識不到位
有的文化事業單位雖然轉企了,但還沒完全擺脫舊體制下的思維定式,對行政部門、行政資源依然存在較強依賴心理,適應市場能力不強;有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感到改革后職能減少了,擔心黨委政府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受到削弱;有的國有文化單位在改制中吸納民間資本,擔心導向管不住,黨的調控力受到削弱。有的同志思想認識不到位,對文化建設在科學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認識不深,對市場機制在發展文化生產力中的基礎性作用認識不透,對發揮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有的守著既得利益不愿改,有的害怕改出矛盾不敢改,有的缺少辦法不知如何改,這些問題從深層次上制約了改革的深入推進。
2、改革內在動力嚴重不足
這是與改革的推進方式密切相關的。貴州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方式是“自上而下”,文化管理部門是改革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相對而言,國有文化單位是改革的對象。對于基層文化單位來說,改革就是外在的,是“要我改”,而不是“我要改”,很多國有文化單位中老職工特別擔心退休后因轉制企業破產而無生活保障,因而普遍缺乏轉制改企的動力和意愿,心理承受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較弱。特別是在大多數國有文化單位的日子比較好過的情況下,尤其缺乏改革的內在動力。
3、文化管理體制不順
政府主管部門和文化企業間的管理關系不明晰,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管辦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文化兼具有喉舌和導向作用,地(州)黨政領導機關對文化經營機構的某些干預過于具體,將管文化的職能有意無意地發揮成辦文化的職能。政府既是國有文化資產的所有者,又是文化單位的經營者,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分離,經營責任不明確,加之長期以來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造成的大鍋飯現象,導致文化事業單位機制不活、效率低下,喪失創新和發展能力。
4、改革發展不平衡
部分單位進展緩慢,不少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還沒有完成,很多改制的院團,依然是形式上企業化模式經營,體制上事業化模式管理,缺乏對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認識。管辦不分、關系不順、條塊分割等問題未能徹底解決。由官辦文化所催生的院團,由于長期脫離文化市場,其文化生產力和市場影響力已嚴重滯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一些深層次問題日漸凸顯,如轉企改制中人員身份轉換問題、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問題、落實公共財政保障問題等,制約改革進一步推進。
5、激勵效用遞減
為激勵改革,調動改革積極性,文化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政策激勵,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早改早受益”、“誰改革支持誰”的利益導向十分明顯。實踐證明,以政策激勵改革,短時期內會有一定成效,但激勵效用會隨著改革政策實施而遞減。
6、非公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過高
文化管理部門重管輕放,對待國有文化產業與其他所有制文化產業在地位上還沒有一視同仁。傳統文化管理體制下,實行的是文化行業準入制,任何單位進入文化領域都需要經過行業主管部門的前置審批,像出版社、報刊社、印刷等需要經過新聞出版部門的審批,經營有線電視網絡、電影、電視劇制作等需要接受廣播電視行政部門的審批,音像發行、歌舞娛樂場所經營、網吧等需要經過文化部門審批,而且很多領域對經營者的資格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有的必須是國有獨資,必須由行業管理部門主辦,即使有的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也明確規定國有資本必須控股。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領域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使得投融資渠道狹窄,社會資本很難進入文化產業運營,資金瓶頸效應十分突出,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做大做強。
1、轉變觀念,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各級領導和有關文化部門要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文化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以新的思維研究新的情況,以新的辦法解決新的問題,以新的舉措打開新的局面,構建有利于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2、建立和完善改革動力機制
要使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變為自覺改革行動,從“要我改”轉向“我要改”,必須轉變改革推進方式,由“自上而下”轉向“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推動改革,改革的主角就不再是文化管理部門,而是國有文化事業單位,主管部門要作好改革的路徑設計和政策引導,充分把握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需求。任何一項改革舉措,都必須認真傾聽并呼應各利益攸關方的利益訴求,包括改革單位資產評估、財務審計、社保計提、收入分配、人員社保落實、職工分流安置及職工訴求等,綜合平衡包括投資者、管理者和勞動者等在內的各利益攸關方的切身利益。通過利益驅動,來激發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職工自己改革的動力。使他們成為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推動者和組織者,從而推動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3、推進政府購買公益性演藝服務機制的建立
創新財政文化投入機制,從省級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中切出部分資金用于各級政府購買文藝院團公益性演出,活躍和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農民看好戲。鼓勵全省范圍內的國有文藝院團或依法設立、取得了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民營院團,通過政府采購方式承接公益性文藝演出服務,做好文化惠民服務。公益性演出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建立以城鄉文化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所為主體的公益性演出長效機制,切實發揮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占領主流思想輿論的高地。
4、健全文化市場扶持文化產業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培育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大力支持社會資本以控股方式參與文藝院團經營,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實施小微文化企業孵化培育計劃等。文化產業發展要把速度和質量、規模和效益統一起來,向著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進軍。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和產權、版權、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場建設,加強社會化、信息化、專業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培訓和執法監督,強化網絡文化市場執法協作機制,推進全省文化市場技術監管和服務平臺建設;清理整頓文化產權交易所,要培育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大力發展文化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交易市場,健全完善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投資、保險、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組織。通過扶持一批文化科技創新項目、加強文化科技創新能力、支持一批文化科技產業技術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等形式,促進文化與科技、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進而培育出新的增長點,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5、完善金融扶持文化發展政策
文化企業的融資難成為制約文化市場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建立創業投資基金,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等,吸引更多的社會投資投向文化產業。政府要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創新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支持金融機構選擇文化產業項目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鼓勵各類有前景、有特色的文化項目積極申請基金的資助。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多層次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增加文化產業類企業信貸規模。政府要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政策,探索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行質押貸款融資,推動銀企聯合,做好文化企業申請貸款的篩選和推薦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特點和風險防范的要求,積極與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文化企業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信貸業務創新。鼓勵和引導保險機構根據文化企業的特點,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文化企業需要的保險產品。
6、提高文化對外開放水平
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推動本土文化走出去、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把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作為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鼓勵社會組織、民營文化企業、中資機構等承擔人文交流項目。在走出去開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培育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鼓勵文化企業赴境外投資,開展跨境服務,生產和制作以外需為導向的文化產品;同時,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文化領域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的引進和利用工作,鼓勵外資企業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
總之,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貴州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立足貴州實際,堅持文化自覺自信,不斷探索文化發展規律,通過秀美山水和深厚人文,彰顯文化資源優勢,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欠發達、欠開發地區文化跨越發展的新路,更好地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推動貴州與全國同步小康。
[1]文化部:2014年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要點[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