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良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實現途徑研究
李良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摘要:近年來江蘇保險業充分運用商業保險機制等市場化手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參與政府社會事務管理的決策和落實。大量的實踐證明保險行業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有著天然的屬性和巨大的潛力,可謂事半功倍,效果明顯。以貫徹落實保險“新國十條”為主線,認真總結江蘇的實踐與探索,進一步發揮保險行業優勢,更好的服務江蘇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對挖掘保險管理功能,提升社會管理成效,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服務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保險;社會管理;實現途徑;江蘇探索
一、保險行業的在服務發展的現狀與發展形勢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迅速發展。從國際經驗來看,我車也正處在人均國民收入3000-10000美元之間的保險業的發展黃金期。市場規模快速擴大,保費收入從2006年的5641.4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7萬億元,年均增長17.3%,躍居全球第四大保險市場。保險市場不斷完善,機構數量持續增加。保險機構從2006年107家,發展到目前178家。服務能力穩步增強,農業保險規模已經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保險資金從2007年開始投資基礎設施,2013年投資額達到了6789億元。2013年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金額達到3970億美元,達到2006年的13.4倍。
與此同時,從全局的角度來看,我國保險業總體還實力能力偏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發揮不足。一是行業實力不夠強。目前我國無論是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指標,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顯。二是服務水平還很低。與發達國家相比,保險行業在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中的占比,以及在服務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差距明顯,我國保險的服務領域、滲透程度、技術手段、管理水平、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都相對滯后。服務水平較低,誠信形象弱。三是功能發揮還不充分。保險作為市場化的社會管理機制,無論是在認識還是在政策支持上遠未到位。全社會保險意識還很淡薄,主動運用保險機制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
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對我國保險行業的一次重新定位和全新認識,這不僅有利于保險行業自身的發展,彌補產業結構的短板,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有利于釋放保險服務業在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保障社會穩定運行中的積極作用,而且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險業“國十條”出臺為更好的發揮保險行業優勢和保險功能,更系統地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務當前我國經濟的換擋需要,促進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形勢。 “跳出保險干保險”,把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放在經濟社會進步的有機整體中統籌考慮,發揮更大作用。
二、江蘇保險行業近年來的主要工作探索
近年來,江蘇保險業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全省保費收入從2004年的418.9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683.7億元,年均增長15%。江蘇保險市場主體從2004年的23家增長到2014年的93家,獨立法人公司達到5家。江蘇保險貢獻大創新多。近3年江蘇保險業累計賠付1532.7億元,繳納稅金超過140億元,保險從業人數超過27.3萬人,充分發揮保險功能,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嘗試成效明顯。
江蘇保險業充分運用商業保險機制等市場化手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參與政府社會事務管理的決策和落實。比如,南京等地市開展電梯安全責任保險,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校園餐飲場所責任保險。針對重點領域,大力發展環境污染、醫療責任、校園安全、安全生產等第三方責任保險。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方面,江蘇形成了典型的“無錫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江蘇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為全省3146家企業提供了40億元風險保障,江蘇省投保企業數占全國的40%,得到環保部、保監會以及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江蘇蘇州、啟東等地在公立醫院推廣醫療責任保險,自2014年8月試點以來,醫鬧次數、出警次數、賠款金額同比均下降了一半。針對重點行業,比如在食品行業,可以通過發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提供“舌尖上的保障”。江蘇大力發展旅游責任保險,有力的理順了旅游市場關系,保障了旅游行業健康平穩發展,如在2015年“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發生后,據統計共涉及各類保險340份,保險金額共計9252.08萬元。旅行社責任險涉及保險金額共計1200萬元;396名乘客投保各類人身保險,身故保險金額共計6169.35萬元;18名船上工作人員投保人身保險,身故保險金額共計312.73萬元,其中江蘇保險業作用明顯。
(二)積極服務江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截至2014年底,江蘇大病保險已覆蓋4510萬城鄉居民,賠付5.6億元。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上,充分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如太倉的大病保險再保險模式,為全國大病保險的出臺提供了有力的設計框架和實踐經驗;在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上,通過發展各類年金保險以及老年人護理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產品和服務,多層次多品種的商業養老產品和服務,大大豐富了老百姓的養老選擇。
(三)大力支持優化產業結構,服務江蘇“三農”發展
截至2015年6月底,保險資金在江蘇投資余額1765億元。目前,江蘇正在推進全省干線航道網擴容提升工程、省內高鐵網絡建設、沿江城市群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保險可以發揮長期投資的優勢,為重點建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14年年底,江蘇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729億元,累計賠付支出15.4億元,受益農戶511萬戶次。其中,蘇州農險的險種也從最初的水稻一個險種發展到了二十五個險種,最具本地特色的大閘蟹和碧螺春也有了保險保障,保費總規模已從最初的一年1700萬增加到2014年近1.2億。其中光是高效設施農業就有4800萬左右保費,僅2012年小麥賠付就高達7000多萬元,多年來,已經有數十萬次的農戶從保險中受益。
保險服務江蘇“三農”建設在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價格指數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創新產品方面;在緩解農業生產融資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涉農貸款保證保險和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融資;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探索將農業保險與良種良法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整合等農業產業化政策相結合,引導和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等方面都有很多思考和新的嘗試。
(四)服務和諧社會建設,有力化解社會矛盾
變化比較明顯的有幾個品類。一是經濟類,由1978年的261種,占年度圖書出版的1.9%;增加到2017年的24564種,占年度圖書出版的7.38%,數量增長了94倍。二是環境科學、勞動保護科學(安全科學)類,由1978年的25種,占年度圖書出版的0.18%;增加到2017年的1806種,占年度圖書出版的0.54%,數量增長了72倍。三是農業科學類,由1978年的508種,占年度圖書出版的3.71%;到2017年的3751種,占年度圖書出版的1.13%,所占比例下降明顯。圖書出版種類比例的變化,反映了我國社會逐步從農業大國向經濟大國的轉型。
2012年,在江蘇保監局指導下,保險合同糾紛快速處理及訴調對接調處實現了13個地市全覆蓋,同時在海安縣設立調處組織,進一步延伸了保險糾紛調處觸角。各地創新訴調對接機制,探索出人民調解模式、行業調解模式、仲裁調解模式。2013上半年,江蘇保險業調解保險合同糾紛809件,調解成功723件,調解成功率89.37%,涉及金額1925.81萬元。
蘇州保險業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了“一核多元、一柱多臺、一專多精、一管多控”的社會大調解工作方法,理順了糾紛受理機制,完善了證據保全機制,強化了工作推進機制,保證了調解協議的權威性和執行力。蘇州保險業社會大調解工作有效化解和及時解決了保險業的各類矛盾糾紛,緩解了信訪工作壓力。無錫等地保險行業與公安局交警部門聯合進行車險欺詐防控。保險行業協會與公安交警部門聯合開展道路交通事故保險欺詐防控工作是在原有平臺上對反欺詐工作的深化,這些將有力的支撐法制社會、信用社會建設。
三、 保險業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分析
總結近幾年江蘇保險行業自身發展的不懈探索,可以發現保險行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在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保險行業自身的發展,彌補產業結構的短板,有利于釋放保險服務業在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保障社會穩定運行中的積極作用,而且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責任重大,大有可為,同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揮保險專業優勢—社會分工 做政府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拓展專業優勢,服務發展大局,著眼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大局,深入研討精算專業功能,積極探索精算發展方向,共同尋求推動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精算作為保險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技術,是增強保險產品服務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是提升保險機構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礎,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重要手段,在保險業全面深化市場改革和監管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精算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時,經濟發展、行業改革、科技進步也對精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廣大精算師要不斷強化全局意識,準確把握精算工作面臨的形勢,不斷拓展職業領域,提升職業化水平,增強創新服務能力,努力開創精算事業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二)發揮服務優勢—商業網絡 做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保險行業經過建國后65年,尤其是近幾年的大發展,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營業網絡、專業隊伍和服務設施、通訊系統、交通體系以及配套的服務供應網絡,一些較大的保險公司的營業網點和組織都可以快捷的達到鄉鎮、街道甚至鄉村居民點,有點年的保險服務經驗和工作經驗,這些是我們政府相關公務人員無法替代的優勢。他們可以在產品設計、服務落地的各個環節做到相對專業,要以做到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比如農業保險等。
(三)利用市場規則,發揮規模優勢—做政府想做而做不好的事
通過保險機制的作用,可以充分實現保險的規模放大效應,花小錢辦大事,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風險管理成本。如蘇州相城區民政局的委托,就相城區自然災害民生綜合保險(自然災害團體意外險、家庭財產綜合險)進行保險招標采購,蘇州市相城區2015年自然災害團體意外險和家庭財產綜合保險財政兩年預算為壹佰捌拾陸萬柒仟叁佰陸拾貳元整(實際中標價1773993.90元)。人均投入還不足4.3元,就實現所有戶籍居民死亡/傷殘保障10萬/人,意外醫療:2萬/人/年;自然災害家庭財產綜合保險房屋損失限額:3萬/戶,屋內生活設施:2萬/戶的保險保障。可謂是花小錢辦大事的有力證明,通過保險的方式實現了四兩拔千斤的社會管理作用。萬一遇到類似天津的重大意外災害事故,將大大減輕政府的負擔,有力地幫助居民分攤相關損失。與此同時,將大大提升政府相關的服務效率又減輕政府的工作負擔。
(四)挖掘保險數據—經驗積累 做政府想做而做不準的事
在當前大數據時代,保險行業通過大量歷史數據、死亡率、賠付率、事故概率等統計資料將為政府等有關行業、企業的經營決策能提供大量風險管理、社會管理的數字化依據,為政府的決策,為社會的精益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五)利用服務外包,揮獨立優勢,做政府想做而做不久的事通過服務外包,讓保險行業去實現和完成政府等行業企業的科學化、專業化、節約化管理,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保險的機制,更加順應法制化、市場化的社會治理發展方向,尤其是各種責任保險、巨災保險等領域將大有可為。同時也會避免由政府人事變動等因素影響到一些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四、發揮保險功能,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充分發揮保險經紀人等保險中介顧問的作用
在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保險的行業優勢和保險功能,但當相關決策部門并不一定真的精通甚至尚不了解保險行業的基本原理、工作規則、市場漏洞的時候,尤其要發揮保險經紀公司、保險公估人等第三方中介的專業地位的專業優勢,揚長避短,不能被保險公司牽著鼻子走,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性的方向性,利用保險機制而不能被保險利用。
(二)加強對經辦保險機構的業務監管
在實際業務管理過程中,政府部門要通過保險手段實現服務外包,從而解放自己,與此同時,政府萬萬不能一包了之,要加強過程監控得績效考核,通過比較優選,堅持市場競爭,防止管理和服務走偏變樣,防止保險中介、保險公司利用政府的服務項目形成事實的服務壟斷,破壞市場公平競爭規則,甚至影響政府項目的公平公正,損壞政府公信力。
(三)注重業務的地區特性與區域銜接
在發揮保險功能,創新社會管理過程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和持續的過程,各地都在進行相關嘗試的探索,有些項目領域經過試點后已經開始全國統一推廣,所以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項目要有地區性特性,充分考慮到地區實際情況,又要留有余地,保留接口,便于更大范圍甚至全國范圍的相互銜接和服務統一。
參考文獻:
[1]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白皮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12).
[2] 李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實施的思考[J].農業考古,2013,(01).
[3] 陸鵬.全面推進火災公眾責任保險 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功能[J].上海保險,2012,(12).
[4] 王雅麗,劉洋.我國推行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探討[J].浙江金融,2010(07).
[5] 李良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試點與江蘇實踐[J].農業經濟,2010,(07).
[6] 王柯敬,艾翅翔:發揮責任保險社會管理功能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08).
基金項目:2013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保險業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的路徑與經驗研究——基于蘇南的實踐,項目負責人 李良,編號[2013SJB79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