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 西寧 810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日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政府、公眾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也愈發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企業有效管理自身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的是協調推進企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為。2014年,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數量持續穩步增加,共計發布報告686份,同比增長4.26%。同時,世界各國的監管機構正逐步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納入到監管范圍中。
在全球關注金融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綠色金融”理念的興起是現代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也是社會責任投資的重要體現。發展綠色金融,就是要引導金融機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一是在金融業的自身營運中要注重發展節約資源和改善環境的綠色金融增長模式,二是在對企業的融資需求中注重引導企業將資金投向新型的綠色生態產業中來。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以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為前提,履行并承擔社會責任,提供最優質的金融服務,從而達到商業銀行長久穩定成長與健康發展的目標。
此外,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發揮優勢,有助于金融機構樹立負責任的品牌形象,金融機構只有通過不斷履行社會責任、及時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才能在社會上取得公信力,才能提升形象、構建品牌優勢,從而取得更強的競爭優勢。近年來,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金融機構日益增多,披露內容主要集中在倡導綠色信貸、支持小微企業、保護生態環境、引導社會資金和助力扶貧幫困等方面。由此可見,我國的金融企業承擔著配置金融資源和確保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等社會責任,而金融機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正從自愿性、鼓勵性披露轉向強制性披露。
社會責任是指通過信息透明公開和道德行為,企業為其決策和活動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承擔的責任;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指企業就其決策和活動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所進行的系統性信息披露。金融機構作為公眾性、社會性色彩濃厚的特殊經濟組織,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核心功能,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中樞作用,按照權責匹配原則,其對資源環境和社會公眾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從金融機構的視角來看,社會責任指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追求利潤最大化和創造長期價值的同時,對股東、客戶、合作伙伴、員工、社區等利益相關者負責,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環境負責,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而應承擔的經濟成本、法律責任和道德義務。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對增加外部溝通的新手段,是促進利益相關方參與的重要工具。
我國證券法律規定上市企業應及時、全面、客觀、準確地對外披露其社會責任管理情況和經營績效。通過獲取和分析這些信息,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可以更加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尤其是可持續發展前景,從而采取更為合理的投資策略。社會公眾對包括金融機構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存在預期,而且這種預期在不斷變化。承擔社會責任的金融機構如若符合公眾對他們的期望,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社會、客戶和股東的認同,并最終給金融機構帶來穩定的、潛在的收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4)》顯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呈現出“起步低、發展快、水平仍較低”的階段特點。報告對汽車、房地產和銀行等14個行業的代表性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認為銀行業(40.1)平均水平超過40分,達到追趕者階段,在14個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報告進一步分析指出在國有企業中,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最高(45.5分),國有金融企業其次(39.5分)。在報告公布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如表1所示),國有金融企業未躋身前十位,僅有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九名,由此可見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意識在逐步提高,但信息披露程度總體不高,存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完整、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重疊等問題。

表1 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排名前十的企業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在積極推動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金融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提升金融產品的透明度,越來越強調對披露信息的實質性要求。由于如今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業務趨于復雜,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時,有權知悉金融產品的風險、收益及免責條款等信息。然而,金融消費者在實際購買金融產品時,往往會遇到銷售人員夸大收益,刻意回避風險的情況。企業存在只紕漏好的信息,對不好的信息、遇到的困難及存在的問題等不進行披露的現象,沒有體現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和公平。由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目前還屬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沒有納入強制披露范疇,因此金融企業在信息披露過程中普遍存在披露內容不全面、不充分等現象,大部分金融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非常匱乏,遠遠不能滿足利益相關人了解企業社會責任情況的需求。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一種載體,是指系統披露企業有效管理其運營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意愿、行為和績效的綜合信息報告平臺。從全球范圍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的數量在增長,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報告發布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紛紛加入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進行有效信息披露的行列中。
近年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社會責任提案不斷增加,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關注度提高,媒體對社會責任報道大量增加,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成為公眾的關注點。金融監管部門不斷出臺督促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文件,規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規定持續發布,但是有些信息披露制度不適合當前金融業發展和監管的需要,沒有適應本行業的配套和補充規定,缺乏可操作性,金融監管部門也沒有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納入金融機構的考核標準,對金融機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約束弱化,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一)建立健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關規范,積極提高信息透明度
我國金融機構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的做法,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關規范,及時制定出相應地準則或指南,提倡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并對社會責任報告框架,披露的具體格式、內容、主體及載體等給予明確的規定。建立健全符合我國金融行業自身特點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關規范,規范金融機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指標體系,將數據統計口徑標準化,為將來評價金融機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程度提供監管基礎。
(二)全面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有效性,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目前,金融監管部門都強調保護金融消費者的重要性,而金融機構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將信息公開透明化,這便是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促進金融市場的公平交易。因此,金融機構在信息披露時應確保全面性、及時性和真實性,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機構要詳實披露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等各種信息,明確提示各種產品的潛在風險和免責條款等信息;二是多樣化創新信息披露方式和手段,采取通過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對產品和風險進行披露,加快完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信息披露方法;三是要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信息披露不真實或對金融消費者進行隱瞞欺騙的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三)不斷完善對金融機構的考核標準,逐步加大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
金融監管部門應以約束性手段進行引導,將社會責任內容納入對金融機構的考核標準,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披露并對有關交易事項進行公告,以便讓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達到透明。同時要建立外部檢查機制,加強對銀行社會責任活動的監管工作,可以依據相關規范,通過對上市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來督促上市銀行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并及時公布監察結果,形成評審制度和利益機制的雙重壓力。此外,金融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的規章制度,制定出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辦法,使我國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置于監督控制之下,使金融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斷走向規范化。
[1]尚福林.把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為銀行業監管的重要目標[N].人民日報,2013.2.5.
[2]李正.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
[3]柴玉珂.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及其信息披露[J].經濟與管理科學,2011.6.
[4]靳曉超.中國上市銀行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31.
[5]郭恒泰、張鮮華.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對策與建議[J].財務與會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