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霞
(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寧夏 銀川 750001)
金融服務寧夏生態移民工程的主要做法及政策建議
馬明霞
(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寧夏銀川750001)
摘要:寧夏是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為緩解農戶貧困難題,寧夏政府持續推進生態移民工程,取得了積極的扶貧成效,其中,寧夏金融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系統梳理了金融服務生態移民地區的主要舉措及成效,并以移民聚居區紅寺堡的金融服務演進為案例,論證金融服務的重要性,并提出未來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移民;金融服務;寧夏
一、 金融服務生態移民工程實施的主要舉措及成效
(一)完善金融支持生態移政策體系,出臺具體扶持舉措。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圍繞《“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研究制定了《金融服務寧夏生態移民地區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時出臺生態移民專項信貸政策,明確支持舉措。國開行寧夏分行專門成立了生態移民工作小組,先后深入自治區發改委、移民局等部門及移民區調研,形成《生態移民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融資研究報告》,明確了緩解生態移民搬遷安置融資難題的具體辦法;農發行寧夏分行與固原市政府簽署了《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固原市生態移民工程合作協議》,通過資金傾斜支持、利率優惠等措施加大對生態移民的金融扶持。農業銀行寧夏分行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分別制定了《農行寧夏分行關于金融服務扶貧開發和生態移民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大金融服務生態移民工作力度的通知》,明確加大涉農信貸資金投入,全力支持生態移民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戶發展生產。
(二)用足用好貨幣政策工具,引導信貸資金流向生態移民區。人行銀川中心支行充分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國家開發銀行不斷增加對紅寺堡、同心下馬關、閩寧鎮等主要生態移民區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首次支持房地產公司以代建方式支持生態移民項目建設,將支持生態移民住房建設貸款納入其總行中低收入住房貸款優惠政策范圍。農發行寧夏分行與固原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通過資金傾斜支持、利率優惠等措施加大對生態移民地區的信貸投放。
(三)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優化生態移民區信用環境。2011年,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制定印發了《關于開展寧夏生態移民地區信用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展“生態移民、誠信不移”為主題的征信知識宣傳活動,組織創建“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選和“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創建活動,發揮信用評定的正向激勵作用,推動農戶信用評價結果與農戶貸款審核、管理相結合,逐步提高移民的信用意識。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開展“金融知識進鄉村”、征信主題宣傳,反假幣、銀行卡等金融知識宣傳,在移民區深入宣傳金融基礎知識,提高移民金融知識儲備。目前,固原等生態移民區已為部分移民建立移民電子信用檔案,確保搬遷農戶貸款管理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移民貸款違約風險。
(四)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擴大生態移民金融服務覆蓋面。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搬遷移民農戶聯保貸款、小額貸款基礎上,探索開展“公司+農戶+基地”、特色農產品和存欄動物活體抵押等貸款模式,為緩解移民區抵押擔保物稀缺難題做了有益嘗試。國家開發銀行在惠民微貸模式基礎上,引入政府風險分擔機制,創新開展嘉榮小額擔保貸款和惠民扶貧微貸款模式,累計投放貸款7794萬元,支持生態移民安置。農業銀行向移民區發放“惠農卡”、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系統向生態移民區發放“富農卡”小額貸款,給予移民免手續費、工本費、小額賬戶管理費、減半收取年費等優惠支持。
(五)加大布點展業力度,加強生態移民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拓寬農村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的主要方向,金融機構在移民區積極增設營業網點,安裝ATM機、POS機、電話自助終端等服務設備,在未設網點的移民鄉鎮安裝轉賬電話、增設村級金融服務點、增加村級聯絡員,方便移民獲取基礎金融服務。黃河銀行系統在21個縣區69個鄉鎮的132個生態移民安置區設立營業網點61個,網點覆蓋面達93.9%;布放ATM機65臺,POS機331臺,安裝電話自助終端368臺,設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319個,實現了生態移民安置區金融服務全覆蓋。農業銀行已在生態移民區設立“金穗惠農通”服務點328個。移民獲取金融服務的便利性顯著提升。
(六)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放大金融支持生態移民資金規模。2011年底,寧夏扶貧辦與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合作啟動了“千村信貸·互助資金”金融創新扶貧工程,實現了財政扶貧資金、商業信貸資金兩個金融產品與農戶自有資金結合,一定程度上壯大了資金規模,實現了利益和風險共擔。同時,對符合條件的互助社社員普遍采取較低的貸款上浮比率,降低了移民融資成本。
二、金融服務生態移民地區發展典型案例——寧夏紅寺堡區
紅寺堡開發區是寧夏典型回族人口聚居的生態移民開發區,也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區,移民來自原州區、隆德縣、西吉縣、海原縣、涇源縣、彭陽縣、同心縣等7個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中寧縣的部分鄉鎮農戶,紅寺堡區的經濟金融發展見證了寧夏生態移民的歷史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代表性。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本著“群眾自愿、分散搬遷”的原則,“十二五”時期,紅寺堡計劃安置生態移民3.15萬人,是安置移民最多的縣(區)。建成10多年來,紅寺堡區GDP由2005年不足6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3.97億元,增長了132.8%,地方財政收入由2005年0.24億元,增加到1.75億元,增長了629.9%。自1995年開始建設至2000年以前,紅寺堡區金融服務一片空白。自2000年開始,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中國郵政儲蓄和寧夏銀行4家金融機構先后在紅寺堡區設立營業網點。目前,營業網點達到11個,覆蓋了紅寺堡區所有鄉鎮。
(一)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2012年起,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牽頭啟動紅寺堡區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組織開展農戶信用評價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培育工作,紅寺堡區所在的吳忠市政府將移民區信用環境建設納入全市金融生態環境量化考核體系,大力推動“生態移民、誠信不移”的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建立了征信知識宣傳長效機制,在4個生態移民鄉鎮設立金融知識宣傳站46個,覆蓋了78%的行政村。在生態移民區建立農戶信用檔案9232戶余戶,評定信用村36個,占生態移民區行政村的61%,移民區信用環境明顯改觀。
(二)加大信貸傾斜支持力度。金融服務紅寺堡區建設的力度逐年加大,截至2014年末,紅寺堡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和各項貸款余額分別為22.1億元和13.7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36.6倍和27.5倍,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三)加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一系列政策引導和移民地區金融需求不斷增大的拉力作用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生態移民區的網點布局和轉賬電話、POS機、ATM機等便民服務設施的布放力度不斷增強,逐步延伸金融服務。截至2014年末,紅寺堡區已布放ATM機30臺、POS機367臺、轉賬電話105臺,轉賬電話和助農取款服務點在移民鄉鎮已實現全覆蓋,移民區支付環境明顯改善。
(四)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增強。為解決移民抵押擔保不足難題,紅寺堡區各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紅寺堡信用聯社探索發放基于評級授信基礎的“農戶小額貸款”產品,截至2015年3月末,該產品已覆蓋紅寺堡區61個行政村107個村民小組,惠及10000戶農戶,戶均貸款5萬元。信貸支持方式也逐步多樣化,“政府+銀行+企業+移民”的信貸支持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政府招商引進企業,協調聯系貸款,并給予全額貼息,擔保公司擔保為入股移民戶均落實5萬元貸款,使一批移民農戶走上了致富道路。
三、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生態移民工程的政策建議
(一)用足用好用活既有的各項優惠貸款政策。對于財政收入有限的寧夏來說,運用好各項優惠貸款政策,撬動銀行信貸資金支持生態移民工程,有效發揮中央財政的引導作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都將是重要的著力點。
(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為平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動金融機構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尤其是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紐帶,推動生態移民安置區種養殖業結構優化調整,轉變移民種養殖觀念,提高農業的附加值,擴大外溢效應。
(三)建立金融支持生態移民的激勵機制。發揮財政、保險、信貸的惠農合力作用,實行對移民財政貼息、給予金融機構稅收優惠或貸款獎勵等優惠政策,有效調動金融機構支持移民地區建設的積極性。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整合各類支持生態移民地區資金設立風險補償基金,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產品與服務。擴大農業保險試點,率先在生態移民地區引入政策性保險機制,有效分散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 烏力更.試論生態移民工作中的民族問題[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4).
[2] 一迪.生態移民的困惑[J].華夏人文地理,2003(5).
[3] 李皓.論生態移民與民族地區現代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1).
[4] 劉學敏、陳靜.生態移民、城鎮化與產業發展對西北地區城鎮化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2).
[5] 范紅忠、趙曉東.西部生態移民問題及中東部地區在其中的作用[J].農村經濟,2003(7).
[6] 王治國、陳敦明等.湖北竹山縣實施生態移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J].宏觀經濟管理,2004(6).
[7] 崔獻勇、海鷹等.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移民問題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
[8] 桑敏蘭.論寧夏的“生存移民”向“生態移民”的戰略轉變[J].生態經濟,2004(1).
[9] 文冰、宋媛等.生態移民的搬遷形式研究[J].生態經濟,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