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特區模式下改革家的轉型學習及學習效應/羅海平//1.1
蘇州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歷程、經驗及啟示/何磊,陳春良//2.1
區域品牌形象效應的實驗檢驗——基于原產國理論/孫麗輝等//3.1
財稅法律責任探微/陳立誠//4.1
顧客融入行為量表開發/于洪彥,尤明宣//5.1
內部控制、財務績效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王海兵等//6.1
●經濟縱橫●
西方內生貨幣供給理論及其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解釋意義/郭殿生,吳麗杰//1.8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否認/邵胡敏//1.13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分類市民化的困境與出路/隋欣,劉彤//1.18
中國匯率制度供求均衡分析與匯率市場化/吳迪/1.23
變革型領導和員工建言:心理授權的中介作用/孫瑜,王驚
//1.28
學習型組織建構及其對績效影響的探討/趙瑩,劉鳳霞//1.34
銀行業顧客滿意、顧客忠誠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以中國銀行為例/劉文超等//1.39
P2P網絡借貸可能涉及的犯罪及其防治/方也媛 //1.46
基于農戶增收的合作社發展研究/任玉霜,曲秉春//1.51
“政產學研資介”六位一體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策略研究/孫寶慶,孫愛東//1.55
品牌與競爭力: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閆金秋//1.59
經濟增長、節能減排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焦翠紅,李秀敏//2.7
控制權配置與歧視性類股利政策——基于南方食品案例分析/胡明霞//2.16
股權集中度、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基于我國上市銀行的實證檢驗/伍倫//2.23
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負效應及對中國的啟示/于加武等//2.30
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趙一陽,寇業富//2.37
農民市民化影響因素探析/孫英娟等//2.44
廣播電視媒體融資的共性思考與個性思考/田靜//2.49
中國環境審計制度歷史沿革及成效/宋傳聯,齊曉安//2.53
制度供給的失衡與地區間小學教育均等化問題研究——基于地區間生均教育成本差異的視角/胡德仁//2.58
從經濟心理學到心理經濟學/馬克西姆采夫·伊戈爾等//3.10
行進與深化:鄉村轉型背景下的家庭農場實踐——基于舞鋼市家庭農場發展的考察/姬超,馬華//3.15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問題與對策/王朝勇等//3.22
按收入水平劃分的貿易結構及其對中國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張欣等//3.26
我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創新載體能力評價——創新系統的視角/陳蕾,林立//3.31
城鎮居民財產結構及其區域差距研究/呂康銀等//3.38
生態文明視閾下能源安全問題的破解/尹立穎//3.43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模式治理與優化——基于三大失靈理論的分析/王向南,金喜在//3.47
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與破解/史春欣,孫曉成//3.52
孔子學院 “市場化”運作戰略分析/褚鑫,岳輝//3.55
城鎮化背景下日本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啟示/林曉寧,徐圖//3.61
東北大豆生產效率分析/郭天寶等//3.64
我國PPP模式的政府性債務與預算機制研究/吉富星//4.6
中國式“關系”對于職業收入的負影響——中國市場化進程的一個側面/孫越//4.12
FDI、出口貿易與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王云鳳,鄭雁升//4.20
中國與希臘外債使用效果對比分析/楊惠昶,孫涵//4.27
公司營業轉讓法律問題研究/湯媛媛//4.35
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的動態演進——基于DEA模型與MI模型的考察/王凡一//4.41
論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生態化轉型/劉恩澤等//4.47
對東北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與分析/姚震寰,紀明輝//4.51
探索構建多層次動態復合型住房保障體系/任鳳輝,于立君//4.59
對商業銀行小額信貸業務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探討/王李//4.63
城鄉義務教育經費差異分析——以北京市為例/李爽,劉黎明//4.67
城市建設用地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毛偉,居占杰//5.10
銀行特征變量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基于利率市場化視角/孫英雋,楊波//5.20
日美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啟示/孫晶磊,張亮//5.25
論銀行個人理財糾紛救濟機制的構建/王華秀//5.31
農戶收益權跨期配置的融資效應探析/李曉冬,張藝瀧//5.36
金融監管的雙系統決策模型分析/陳奇超等//5.42
財務彈性對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影響——基于滬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業的研究/李燕等//5.47
企業財會人員勝任力的實證研究/王一琛,趙衛東//5.55
政府審計與國家經濟安全/吳昊洋,劉靜//5.60
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對宏觀經濟總量平衡的啟示/崔東順//5.64
金融危機跨國傳導的機理與對策/劉朝陽等//6.10
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及監管/韓陽,張佳睿//6.17
最低工資制度的就業效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分析/蘭嵐等//6.23
中國教育擴展、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差距間的相互影響/王艷真,李秀敏//6.29
農村公路基礎設施投資公平性研究——基于財政視角的分析/王丹//6.35
基于食品安全供應鏈視角的各主體行為博弈分析/王小兵,劉程//6.40
巴西中等科技含量制成品貿易背離模式與演進/王菲//6.45
我國P2P網貸風險及其法律規制/王冰冰//6.51
我國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分經濟類型研究/尹明,李春艷//6.55
中國經濟學的重建之路——程恩富中國經濟學現代化思想評述/孫立冰//6.60
●稅務研究●
稅源專業化改革視閾下的組織再造研究/黃建//1.63
內容型激勵、組織公民行為與納稅人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許龍等//1.70
我國合伙企業反避稅法律制度的完善/敖玉芳//1.79
房地產無償劃轉模式下稅法問題探析/黃素梅,易衛中//1.85
個人所得稅改革與收入再分配改善——基于2008年和2011年自然實驗的微觀模擬分析/楊曉妹等//1.89
“營改增”試點:成效、問題與對策/陳清//1.95
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改革之我見/呂敏,齊曉安//1.99
大數據時代稅務機關網上辦稅安全管理問題探析/王再堂//1.106
稅制結構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機制研究/周克清等//2.63
中國稅收優惠政策的減稅效應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潘孝珍//2.69
保護我國耕地質量的財稅政策研究/熊冬洋//2.77
稅務行政處罰的法律思考/曹福來//2.82
稅務籌劃、公司治理與股價暴跌風險/陳艷艷,張亞娜//2.90
海外房地產稅比較/李文,董旸//2.96
中國服務業“營改增”理論效應分析與制度設計/龐鳳喜,凌瑜明//3.71
建立個稅費用扣除標準年度自動調整機制芻議/薛桂芝//3.77
關于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若干思考/孫宇暉,安娜//3.80
深市A股除息日稅收效應分析/孫凱//3.85
房地產行業稅收負擔研究——基于滬、深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李曉紅,魏微//3.92
基于國際視角的我國新房產稅稅制要素設計研究/蔡旺清//3.98
晉升競爭與企業實際稅負/謝喬昕,宋良榮//4.72
紅利差別化稅收政策的市場效應——基于財稅〔2012〕85號文的實證研究/張美霞//4.79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抑制還是促進了稅收規避——基于我國深交所中小板民營上市公司數據檢驗/楊楊等//4.88
由資本市場反應看電信業“營改增”對三大運營商稅負的影響/劉子亞//4.97
中國海運業船舶移籍問題的稅收因素分析及其改革方向/陳繼紅等//4.103
幸福感、收入分配差距與稅收社會福利——基于行為經濟學的探討/馬旭東//5.70
納稅人自查修正行為法律責任研究/陳司謹,吳擁軍//5.78
差別稅收:我國住房房產稅困境突破之關鍵/孫阿凡,楊遂全//5.87
股息稅“減半”征收影響了公司分紅決策嗎?——財稅〔2005〕102號文件的經驗證據/楊寶,劉莎//5.94
美德稅收核定程序證明責任的比較及借鑒/敖玉芳//5.101
上海自貿區離岸銀行業務所得稅制的完善/趙玲//6.66
再論我國消費稅的功能定位及其制度重構/蒲方合//6.71
征收房產稅的“公共民意”調查研究——基于全國1050個樣本的抽樣調查/鄧秉德等//6.78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研究/姜麗麗//6.85
保障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實施的稅收制度研究/李英偉//6.90
合伙企業跨國所得課稅中的“受益所有人”/黃素梅//6.95
●吉林經濟●
產業支撐:吉林省新型城鎮化之基石/朱麗娜,胡岳岷/1.109
吉林省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的困境與出路/韓燁,郭珊珊//2.104
吉林省安全發展的制約因素與改革對策/劉星顯//2.109
長白山北景區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劉明菊等//3.104
化解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金融對策/張會平//3.110
吉林省區域勞務品牌培育對策研究——基于區域環境視角/徐明//4.107
吉林省創業孵化基地發展對策研究/孫夢瑤等//5.108
吉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意義、現狀與實現路徑/李永才//6.102
關于吉林省扶貧開發的理性思考/崔菁菁,萬興亞//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