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曉林 李繼紅
(嘉應學院經管學院 廣東 梅州 514015)
2007年1月22日,銀監會制定并發布《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較為詳細地制定和規范村鎮銀行的資本范圍、注冊資本限額、投資人資格、業務準入、行政審批、公司治理等村鎮銀行創立和管理的核心內容,在制度層面上保障村鎮銀行順利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開展經營業務,在制度的保障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下,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各地紛紛設立,以支農支小為主要特色。截至2013年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071家,其中開業987家,籌建84家,遍及全國31個省份,覆蓋1083縣(市),占縣(市)總數的57.6%。
作為新生事物,村鎮銀行在當前的發展中面臨著市場定位不準確、功能不完善、吸收存款難、外部農村風險較大以及認知度低等困境。為了促進村鎮銀行的發展,針對經營困境,本文選取梅州客家村鎮銀行為例,通過對客家村鎮銀行進行具體的分析,總結造成客家村鎮銀行經營困境的內外因素,提出促進村鎮銀行健康、快速發展相應的對策建議。
梅縣客家村鎮銀行成立于2010年11月,是廣東省山區市成立的首家村鎮銀行,也是梅州首家具有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但是,伴隨客家村鎮銀行迅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問題、矛盾也日益浮現,也成為日后客家村鎮銀行良性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村鎮銀行服務對象存在偏差,市場定位不準確
顯而易見,目前村鎮銀行盈利模式主要還是依靠存貸款利息差獲得,盡力爭取盈利風險小、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局面。設立村鎮銀行的著眼點就是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金融幫助和服務的,然而實際層面上,部分村鎮銀行偏離服務“三農”宗旨,“傍大戶”現象層出不窮,將大量貸款悄悄地轉向大中型工商企業和城市企業等盈利性較高、風險較低的客戶群體。這與村鎮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服務“三農”的宗旨和目的嚴重相背離。
客家村鎮銀行設立的營業網點主要在梅城城區?!叭r”的經營特點使村鎮銀行難以滿足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盈利、風險的要求,造成了客家村鎮銀行在日常經營中經常偏離設立初衷,因為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單筆額度比較小、風險比較高,盈利的空間比較小,服務成本較大,因此客家銀行傾向于將貸款提供給那些單筆貸款額度較大、服務成本較低的縣域工商戶、中小企業,導致涉農貸款比例大幅下降,不再是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貸款,而是圍繞著盈利目標去運作。村鎮銀行不可能放棄對利益的追逐,必須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來經營。村鎮銀行面臨著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進行經營與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矛盾的兩難困境。如何明確村鎮銀行服務對象的同時,充分發揮金融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并迅速擴大市場領域,成為客家村鎮銀行今后發展的關鍵。
2、村鎮銀行功能不完善,社會認知度較低
客家村鎮銀行還屬于發展階段,與各大商業銀行相比,業務類型比較單一。目前客家村鎮銀行開設的業務主要是吸收農村地區個人、小微企業存款,辦理小微企業、“三農”信用和抵押貸款等銀行傳統業務。網上銀行業務不完善,信用卡業務等還無法辦理,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方面存在不足,支付業務一般只能進行同城票據結算,結算系統功能并不完善,不能滿足許多客戶的結算要求,使得客家村鎮銀行在客戶群體競爭中存在劣勢。
村鎮銀行營業網點比較少,覆蓋率較低。截至目前為止,客家村鎮銀行梅州市營業網點共有6處。大部分位于梅城城區,網點比較少,輻射半徑比較小,造成客戶使用起來非常不便,支農水平有限。村鎮銀行成立時間較短,社會認知度比較低。梅縣客家村鎮銀行成立設立時間尚短,加上缺乏相應的宣傳、必要的廣告投放造成廣大群眾對其了解不多,公眾被認可程度較低,在農村地區的品牌地位與形象不高。
3、村鎮銀行吸收存款難,金融信用風險大
村鎮銀行設立于農村,盡管具有一定的本土優勢,但也容易受到農村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據數據顯示,客家村鎮銀行2012年6月各項存款為1.11億元,累計發放各項貸款為1.006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0.7266億元,2013年年底各項存款余額為6.8億元,2014年12月,客家村鎮銀行存款余額達到10億元,各項存款余額為10.6億元,較2014年年初新增3.8億元,環比增長55.9%。無論是資本實力還是品牌效應,客家村鎮銀行均處于明顯的劣勢。
2012年6月,客家村鎮銀行各項存款達1.41億元,累計發放各項貸款達1.4069億元,存貸比為90.71,遠超銀監會規定的最高75%的存貸比紅線??图掖彐傘y行目前正處在業務拓展階段,由于社會認同度比較低,陷于吸收當地農民群眾、個體工商戶存款難而貸款需求量、貸款回收難等很大的窘境,在服務對象、服務地區、服務功能方面又和在當地具有穩固基礎的農信社和郵儲銀行這些已成規模的商業銀行相互交叉、競爭激烈的狀況,攬儲業務的發展比較困難。
農村金融環境欠佳,信用風險比較大??图掖彐傘y行目前信貸發放的主要對象為小微企業、農村群眾和個體工商戶等收入較低、資本實力較弱的群體,客家村鎮銀行并沒有系統建立起當地縣域內的小微企業、農村群眾和個體工商戶信用狀況的信用體系。梅州地區金融服務發展的時間滯后于城市,農村小微企業財務制度并不健全、農村群眾的金融信用意識薄弱,梅州地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制度和系統。伴隨客家村鎮銀行以后信貸規模不斷擴大,到期貸款增多,信貸資金風險將明顯加大。
1、細分市場,明確市場定位
客家村鎮銀行主要是為當地小微企業和縣域內“三農”經濟發展提供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應該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市場定位,以科學的方法對當地經濟發展情況、人口密度、存貸需求、金融供給等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對市場進行細分,開發適合“三農”需求的金融產品。客家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規模較小,競爭力也存在不足,如果市場定位與其他商業銀行相重疊,競爭明顯會處于劣勢。村鎮銀行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只有明確其市場定位,真正實現村鎮銀行經營特色,以支農、富農、興農為已任,進一步提高服務功能,才能在金融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完善功能,加強業務創新
客家村鎮銀行應在控制成本和風險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開發有利于自身發展、適應農村市場、與“三農”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對傳統業務進行創新,使之區別于傳統的商業銀行,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充分掌握農村群眾金融的需求特點,實行差別對待,針對農戶、農村個體工商戶、農民互助合作社等開發不同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量身訂制個性化特色信貸產品,以快捷的小額信貸為主,目前,客家村鎮銀行針對農戶的貸款擔保只有一個農戶聯保貸款,應該推出豐富的信貸產品和抵押擔保模式;另外,要疏通村鎮銀行結算渠道,推出方便客戶的結算工具。通過與其他銀行發展代理關系,依托他行資源,彌補自身在結算上的不足,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加人央行的清算系統,改變農村群眾對村鎮銀行的原有觀念,以現代化的手段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客戶。
3、多角度宣傳,全方位拓寬融資渠道
客家村鎮銀行應重視宣傳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及電視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其性質、經營方式、服務對象和產品等,打造村鎮銀行特有的金融品牌形象,營造全方位的宣傳攻勢,讓廣大老百姓認識并了解村鎮銀行,逐漸消除他們對于存入村鎮銀行資金安全性的擔憂,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當地的中小企業成為客家村鎮銀行的戰略投資者,通過這種方式贏得對公客戶,提高社會公眾對村鎮銀行的認同感,達到提高村鎮銀行公眾認知度的目的。
建立大中型金融機構向村鎮銀行批發資金的長效機制,大中型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和當地政府的指導和協調下,有計劃地定期當地向村鎮銀行批發大量的信貸資金;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地方政府的財政性存款、征地拆遷補償款等存款資源供給村鎮銀行,提升和增強村鎮銀行的放貸實力,通過政府宏觀的力量拉近群眾與村鎮銀行距離,樹立起村鎮銀行是小微企業和農民自己銀行的品牌意識。拓寬村鎮銀行的融資渠道。人民銀行應增加對村鎮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并且制定優惠、便利的政策和措施,在市場機制下支持村鎮銀行從大中型金融機構拆借資金,鼓勵村鎮銀行通過發行金融債券、中長期票據等融資形式籌集資金。
4、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加快村鎮銀行征信系統建設
吸引有實力的投資者注入資金,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村地區的扶持政策,爭取較多的支農再貸款及其他負債業務,加強吸收存款的能力,廣開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增強資金的放貸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強對村鎮銀行的風險監測和監督管理,完善風險補償機制。
針對農村金融環境欠佳的問題,村鎮銀行應采取相關措施注重收集和建立當地農村群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的信用交易信息和信用記錄狀況的檔案和信用等級系統,同時村鎮銀行需要根據國內外經驗,盡快建立符合其實際情況的信用風險預警系統,完善信用信息評價體系,盡早加入人民銀行的征信庫系統,實現客戶信用資料的信息共享,綜合農戶、小微企業的各類信息進行信用評級,對不同的評分結果授予不同的授信額度。做好農村信用評級機制的建設,進一步優化農村信用環境。
(注:本文系2014年嘉應學院創新強校工程項目《梅州市普惠金融研究》的研究成果。)
[1]曹鳳岐、夏斌:村鎮銀行發展中的風險及對策[N].金融時報,2012-05-07.
[2]雷鎮友:對村鎮銀行信用風險防范的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