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鵬宇
(中國錢幣博物館)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香港譯作“群眾集資”,臺灣譯作“群眾募資”。眾籌通常由發起人、跟投人、平臺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是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
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了金融業暴風驟雨般的變革,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融合帶來了新興的融資模式——眾籌融資,眾籌融資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在社會的各個行業(實業、IT、文藝、傳媒、金融、科學研究及設計發明等)掀起了新風潮。眾籌融資的模式是由需要募集資金的籌資者在網絡平臺上發布融資的需求和具體的融資途徑,投資者通過獲取的信息自愿決定出資,并獲得一定的回報。眾籌之所以能夠成為融資的新寵是因為,首先互聯網的低搜索成本使得投資者和項目發起人能夠高效率地對接,其次由于投資分散,每個投資者只需投入一小部分資金,風險分散使得投資眾籌項目容易成行;最后,互聯網較低的溝通成本使遠端的投資者能夠遠程地對所投資項目進行信息收集和過程監督。
眾籌融資作為新的融資模式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經濟的發展、社會就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基于網絡信息平臺,一般來講項目發起人的項目承載著更多的信息,而投資者是來自于各個地方的分散個體,他們很難獲取項目發起主體能力及項目本身風險的關鍵信息,這樣有三種可能性。首先是投資者低估眾籌項目,要求更高的回報,結果或是高質量項目的發起人將不在眾籌平臺上融資,因為這樣融資的成本會偏高,不是公平的融資價格,網絡融資平臺將被高質量的眾籌項目淘汰,剩下相對低質量的項目,市場資源配置沒有達到最優;或是籌資者會夸張夸大回報的產品,導致投資者輕信、盲目投資,等獲得回報的產品后才發現和最初的合約相去甚遠,一般后續較高的維權成本使投資者也只能放棄初衷。
“從眾效應”即“羊群效應”,是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它是指由于對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在初期的眾籌平臺上,潛在投資者得到的信息一樣多,但由于存在觀望和跟風效應,有些潛在投資者期望其他投資者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調查并得出投資決策,但若絕大部分投資者都如此行動就可能有兩種結果,或是項目的融資資金快要達到融資目標時人們就會盲目跟風,或是前期融資資本未到一半,潛在投資者的觀望會使項目達不到預先的目標而失敗,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和項目本身的優質與否沒有相關度。
因為眾籌平臺展示的項目涉及到產品、音樂、攝影、書籍等領域,存在知識產權問題,因此項目的原創性至關重要。但公開的眾籌平臺容易造成產品的模仿、剽竊,不利于保護項目發起人的智力成果。眾籌平臺的開放性使產品的相關信息會在網絡上公開,這會給剽竊抄襲者提供了機會,而眾籌的時間跨度又給其提供了模仿產品的時間,這就可能導致投資者的回報產品在拿到市場上以前就有仿制品出現,投資者的產品體驗會大打折扣,這樣容易造成眾籌市場上產品的同質性,不利于保護項目發起人的知識產權保護。
一方面,眾籌融資成功后,由于項目發起人已經達到其融資目的,如果項目發起人采取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不認真經營其項目,在沒有相關的監管體系下,眾籌前允諾的項目回報將不能兌現,而投資者只能聽之任之,沒有發言權。
另一方面,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售后環節。由于眾籌的目的不是生產回報給投資者的產品,籌資者的一錘子買賣心理很可能造成回報的產品在投資人收到后無法獲得后續的質量服務,如果產品出現什么問題就無法持續使用。再者,投資回報的產品很可能在市場不是公開發行的,相對應的配件和維修都是問題,這很容易打消投資者的積極性,不利于融資市場的良性循環。
在眾籌過程中很有可能籌集的資金超過開始籌資者設定的額度,這種情況下,若是籌資者相回報的產品的庫存、材料不足,或者生產能力、科研開發能力不相匹配,以及已設定的時間不夠用,就有可能連原定的回報產品都無法提供,或是整體產品的質量都有所下降。
目前國內眾籌資金交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將先期資金(按合約的一部分)交付于融資方,用于開發的先期成本,另一部分待眾籌產品交付到投資者后,再交與融資方。這樣若是眾籌未成功,那么第一階段的資金由于項目失敗不能全額退還給投資者,投資者可能因此受到資金的損失。
制定專項的眾籌融資法律法規,具體體現在行業準入標準、整個資金的運營模式、項目發起人的知識產權保護、第三方眾籌平臺的責任劃分等,應做好調研并廣泛征求意見,并要隨著經濟業務的發展和行業的特點不斷完善和修改。
政府和行業層面的監管要做到適度原則,既要防控風險,保護各方的權益,同時也要注意監管的適度,不能由于過嚴、過繁打消積極性和創新性,更要考慮到融資的經濟性和便捷性,為融資的企業和個人保駕護航。第三方眾籌平臺的監管要對籌資人的資質和實力、項目的類型和質量、回報產品的后續跟蹤質量服務及資金的索賠等相關問題進行監管,避免出現無法回轉的損失及糾紛,并有義務在宣傳眾籌項目時,提示相關的各種風險及后果,設立公開開發的信息區,使投資者之間能夠進行信息交流,亦可將以往眾籌案例及相關信息公布。
除了監管部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及完善監管機制外,為了建立公平公開、健康有序、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眾籌行業應建立自己的行業平臺,如行業協會、發展或研究基金、中立的調查機構等。在公眾的平臺上建立信息披露機制、風險揭示、資金運作、融資人信用記錄、項目進展情況、融資人和投資人行為準則、內部投訴處理機制并規范眾籌融資平臺的中介功能等,以便形成良性健康的氛圍,提高各類信息的真實準確、傳播的高效性,規范行業的自律性,保障投融資雙方的信息對等,以不斷推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機制上要建立獨立于融資人、眾籌平臺和投資人的第三方資金托管、監管,這個機構應該是合法的金融機構,其起到的作用是保證項目資金支付不違背約定的合同或契約,保障投資者的資金不受損失。
在第三方的資金托管的支付流程中,為避免投資者盲目、沖動投資,可以設置投資的猶豫期,在投資者已經將款項打給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后,即從眾籌開始到某一時段,投資者有撤回投資的權利。在眾籌的過程中,可以分階段來撥付資金,這樣一方面可以監督資金的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第一時間監督項目的實施情況。
眾籌第三方平臺還應該提供對投資人損失的擔保機制,若是合約外情況造成了投資人的損失,第三方應按照責權劃分機制對投資人進行相應賠付,降低投資人損失,這樣投資者在眾籌前就沒有投資損失方面的后顧之憂。
眾籌行業綜合了互聯網思維和金融服務的特點,在我國眾籌近幾年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正是因為其解決了中小微經濟體及初創、創新型的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它適應了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行業也因此獲益。眾籌在我國發展的時間還不長,作為一種新興事物還存在許多問題和風險,應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監管機制,引導眾籌行業良性、健康、有序發展,使之更好地為金融市場服務。
[1]陸松新.互聯網金融與眾籌的興起[j].農村金融研究,2015(1).
[2]郭迎雪,陳輝.論我國眾籌融資模式的監管漏洞[J].國際商務財會,2014(7).
[3]劉超.產品眾籌中若干風險問題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