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瑩 鄧喻方
(石河子大學商學院,新疆 五家渠 831300)
近幾年,國內眾多的保險企業在互聯網的浪潮下紛紛“觸網”,對互聯網市場的占領日益激烈。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推動,互聯網這個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在保險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互聯網和傳統保險行業融合的產物互聯網保險應運而生。然而,國內互聯網保險在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勢在必行。
互聯網保險是互聯網技術和傳統保險行業融合的產物。目前,互聯網保險沒有統一的定義。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14年2月發布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的定義,互聯網保險是指保險企業或保險中介機構通過互聯網為客戶提供產品及服務信息,實現保險產品的在線銷售,在線投保、承保、核保、保全和理賠等保險業務,通過第三方機構完成保險相關費用的電子支付等經營管理活動。由此可見,互聯網保險較傳統保險具有交易成本低、無時空限制、服務效率高、普惠金融等有利優勢。
近兩年,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迅速。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保險發展迅猛,其一,由“三馬”:阿里巴巴馬云、騰訊馬化騰和平安馬明哲共同創辦了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專業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其二,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市場理財型險種銷售火爆。從《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披露的最近幾年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經營數據來看,從2011年到2013年,國內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方面,經營的公司從28家增長到60家,年均增長率為46%;互聯網保險規模方面,保費從31.99億元上升到291.1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01.68%;互聯網投保人數方面,投保人數從815.73萬人增長到5436.66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88.83%。2014年,我國互聯網保險推陳出新,極具創新的互聯網險種橫空出世,“賞月險”、“熊孩子險”、“脫光險”等富有娛樂性的互聯網險種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眼球,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熱議。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鼓勵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互聯網技術進行保險產品、服務模式以及銷售渠道的創新。由此看出,互聯網市場將逐漸成為保險業發展經營主市場,互聯網保險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雖然如今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如井噴之勢,成績喜人,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在今后發展中需要改進。
正如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所說,互聯網金融不等于金融互聯網,作為互聯網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互聯網保險也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與保險疊加的結果。以如今“互聯網+”的理念來看,互聯網保險不是把保險產品從線下轉到線上來銷售,而是需要互聯網和保險深度融合。2015年6月24日,由銀之杰等7家公司共同發起籌建的易安保險收到保監會批復,獲準籌建,即將打破眾安保險一家獨吃蛋糕的局面。除“眾安在線”和即將建立的“易安保險”以外,現有的互聯網保險僅僅是營銷渠道電子化(超過2/3的保險公司自建在線商城,或者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分銷),這只是實現低效率柜臺向“高效率柜臺”的轉變進而降低交易成本。而在大數據時代,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個人信用、大數據技術來降低風險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互聯網保險的本質。因此,簡單的保險產品電子化銷售還沒有觸及互聯網保險的本質,未能實現互聯網和保險的深度融合。
近幾年,保險企業在互聯網市場還屬于摸索階段,不少險企只是把傳統的保險產品遷移到線上銷售,互聯網只是扮演營銷平臺的角色。互聯網險種單一,各保險公司相互模仿,很少有具有個性化、標準化的保險產品,無法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2014年,“賞月險”、“脫光險”等娛樂性保險產品雖然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噱頭過后,隨著新產品的問世,原有產品關注度下降,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而真正可以引起消費者普遍關注、具有一定客戶忠誠度的險種卻很少,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不足。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信息公開共享是互聯網的優勢所在,但隨之帶來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也制約了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特征使得許多個人隱私數據極容易泄露,給了某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為技術等因素的不成熟導致個人隱私數據泄露,販賣數據的例子不在少數。互聯網平臺使得保險的業務數據和客戶個人信息電子化,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信息安全,很可能導致業務數據和客戶隱私信息泄露、甚至滅失的重大風險事件的發生,而這可能成為互聯網保險的滅頂之災。
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迅猛,但其目前的監管卻跟不上發展的速度,遠不能有效規范其健康發展。我國保監會從2011年已經開始就《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向公眾征求意見,2014年印發了《加強網絡保險監管工作方案》。但是,截止到目前,保監會還沒有正式出臺針對互聯網保險相關的監管規定。如今雖說對互聯網保險的監管并不是真空的,但由于互聯網保險監管制度缺位,信息不對稱、網絡安全仍是我國互聯網保險面臨的主要風險,有可能損害大量潛在客戶的利益,從而成為阻礙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的絆腳石。
下面筆者將結合互聯網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破解對策,促進互聯網保險平穩健康發展。
運用互聯網思維,不僅僅是銷售渠道的電子化擴展,而是通過打通用戶體驗、保險產品設計、銷售、服務各個環節,利用個人征信、大數據技術。眾所周知,對互聯網來說,大數據是其所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核心優勢。通過對這些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可以反映用戶的行為、需求和偏好特征,準確反映市場趨勢和發展趨勢。根據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保險公司可以及時捕捉客戶需求和市場價格,為市場的多層次需求開發定制產品。因此,互聯網與保險業合作,絕非簡單的保險產品的網絡化銷售,而是要落實“互聯網+”的理念,實現互聯網與保險的深度融合。
對于互聯網保險來說,產品創新是根本。通過對大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客戶的需求出發,進行市場細分,走出同質化困境,開啟不間斷的產品創新之路,精準定位客戶,開發個性化、差異化保險產品滿足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要。基于互聯網這個銷售平臺的特色,適合消費者自助購買保險產品。因此,保險產品的保險條款需通俗化、親民化,在消費者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也能理解條款內涵,這樣才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激發其需求。此外,創新繳費方式,為客戶提供多渠道的繳費方式,利用微信、支付寶、余額寶等多渠道繳費,客戶自主選擇繳費時間,靈活自由,極大的為客戶提供方便。
大數據是發展互聯網保險的基礎,要區分開可公開數據和個人隱私數據,明確信息的安全定位。重點建設公共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共享,開闊互聯網保險發展思路。各保險公司的用戶數據要制定嚴格的使用規范,明確責任,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有可能發生的技術風險,采取預防措施,建立風險防控體系,保證互聯網保險信息系統安全運轉,使得交易、數據和支付更加安全。強化對行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的管理力度,不僅要對從業人員資格設立門檻準入制度,而且要增強違反規定、違背職業道德的處罰力度,保證客戶信息數據的安全。
近幾年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速度過快,監管缺位,影響了互聯網保險的平穩健康發展。因為互聯網具有虛擬性,現有的保險相關的法律規定并不完全適用于互聯網保險的監管,只有早日建立起適用于互聯網保險的相關法律規定,才能為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在制定互聯網保險相關法律法規時,我們要考慮到原則性和靈活性,還要考慮到有效性和嚴肅性。首先,可從《保險法》入手,增加其中對互聯網保險的相關規定。其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電子支付結算等法律法規,規范第三方網站,為互聯網保險相關的電子合同、電子支付提供安全保障;最后建立專門針對互聯網保險的監管法規,制定消費者保護和糾紛處理辦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互聯網保險經營管理健康穩定發展。
[1]陸定國.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2]唐金成,韋紅鮮.中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05:84 -88.
[3]李皖青,萬鵬.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14,23:89.
[4]曹云波,姜家祥.大數據時代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的機遇與挑戰——以“眾安在線”為例[J].財會月刊,2015,0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