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金融創新是指金融領域內各種金融要素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引入新技術、采用新方法等各項新活動而實行新的組合。
金融監管,是一國政府進行組織、協調、檢查和稽核金融體系中的金融主體和金融市場的行為。它的目的意在穩定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有效運行并且保障經濟主體的共同利益要求。它的措施依據法律準則和法律程序通過金融主管機關來實施。
(1)電子化風險:由于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障礙導致的風險,往往金額巨大,造成整個金融領域的不安全;網絡環境不健全會給犯罪分子攻擊計算機進行破壞的機會。
(2)創新產品的自身及設計風險:金融創新的本質是對管制的抵抗和突破,其設計本身以盈利為終極目標,多采用風險大獲利能力強的方式。在大量的金融業活動中,杠桿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保證金功能收益成倍數放大的同時,也放大了相應的財務風險。
2013年8月16日11 點05分上證指數出現大幅拉升大盤一分鐘內漲超5%。最高漲幅5.62%,指數最高報2198.85點,盤中逼近2200點。11點44分上交所稱系統運行正常。下午2點,光大證券公告稱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1]。有媒體將此次事件稱為“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觸發原因是系統缺陷。主要問題是策略投資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統,它包含訂單生成系統和訂單執行系統兩個部分。通過核查,我們發現當針對高頻交易在市價委托時,訂單執行系統未能對可用資金額度進行有效校驗控制。[2]正是訂單生成系統存在的缺陷,才導致特定狀況下生成預期外的訂單。公告顯示,光大證券的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
從這一事件來看,作為券商,一定要看到自身的薄弱環節,尤其是要做好基礎管理工作。這幾年來券商的創新不斷,像這次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就是由于光大證券衍生品部門做量化投資的一個ETF套利產品下單失誤造成的。券商創新固然重要,但基礎管理必須跟上,尤其是交易部門,風控必須從嚴。
(1)市場準入:通過把好關口來將那些可能危害存款人利益或者金融體系安全的金融機構拒之門外。一是限制惡性競爭,保持公平競爭,保證市場進入者具備一定的經營條件;二是嚴格的審批程序能促使其認真經營,減少金融機構短期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2)資本充足性監管:巴塞爾協議規定的對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的規定,保證機構的正常運行,維護存款人利益。
(3)流動性監管:作為銀行的生存條件,成為實行監管的一項主要任務。
(4)業務活動管理:我國就對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范圍,進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5)資產分散化管理:保證銀行保持建好的清償能力。
(6)外匯風險管理: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防止國際間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造成的破壞。
由于信息不對稱,金融業容易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利,必須要求金融機構進行一定的信息披露。
金融機構是靠信心在維持經營,當面臨信心崩潰,會有擠兌等狀況發生。監管機構的公眾形象對維持市場信心非常重要。
實質是對政府管制的行為,是在政府與監管黨羽間建立起的具有激勵約束機制的委托代理關系,從而使監管公平有效。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改變銀行。”[3]馬云在2008年“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演講時說的這句話,如今正在成為現實。9402億元!這是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14年1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的額度。存款“搬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迅速崛起,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威力已經顯現。余額寶對活期儲蓄的巨大吸引力,讓銀行業的日子沒那么好過了。同時,它對利率市場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或者說有很強的倒逼作用。這種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它也帶來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它干擾市場利率,拉高事業企業融資成本,沖擊中國經濟安全。同時,由于手機丟失、木馬病毒、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及互聯網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因素等也給金融業的穩定帶來風險。
面對如此境遇,如何在控制金融風險與鼓勵金融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是金融監管的藝術。金融產品創新需要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相信在更加寬松的市場環境下,更多的創新產品會涌現出來,金融行業也不例外。未來,互聯網金融創新將在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金融領域遍地開花,這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更新規章制度和監管標準,這樣就能使整個金融業保持一個健康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房地產信托市場產生于國家宏觀調控大背景。由于1998年全面推進陳真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住房實物分配,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居民觀念變化刺激著房地產也的大步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貸款買房個體。但我國房地產企業的貸款多來自銀行貸款,給迅猛發展的背后帶來了風險積累。央行開始查處各種不良貸款金額,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發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對貸款方面加以限制。一系列的條令管制使房地產企業的銀行融資渠道受到很大阻礙,不得已轉向信托市場尋求資金支持。于是房地產業就開辟了不受監管部門直接控制和約束的新型融資渠道—夾層融資。
隨著金融創新在市場的普及,原來的監管政策開始喪失制約力和限制力,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對現有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挑戰。為了維護市場穩定和發展,銀監會又開始對信托公司開展房地產股權信托的新規定。至此,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進行了自身的革新,革新的結果是制約力上一次的金融創新的效用。
金融監管革新所致使的金融再創新為夾層融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由于管制致使的房地產信托融資的大門緊關,并不能消弱市場對其的需求。在利潤的誘使下,信托公司進行了新的業務和產品的創新,來規避新的管制。
它們在創新-監管-再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博弈趨向穩定,提高了金融效率的同時也完善了金融管制,保證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英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放松對某些金融領域的限制,在1986年完成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允許銀行兼營證券業務、建立多元化經營的綜合金融企業集團。此舉是為了進一步開放市場、引入競爭。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的同時,保持和強化英國金融業的競爭力。繼而,英國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得以與、保險業、投資銀行、建筑業協會的業務相互交融。這種金融業的創新卻暴露出不同監管實體在實施監管過程中效率低下、成本增加、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容易產生爭議的問題。同時這些重疊的機構業增加了監管的成本和工作量,并且容易造成死角。
在創新帶來的形勢下,統一監管體制便有孕而生。1997年,英國工黨政府上臺不就,宣布改革金融監管體制,決定把包括英格蘭銀行在內的原9個政府管理機構的金融監管職能,集中由一家新成立的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承擔,統一負責對英國的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等全部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管。這一政策的推行是金融管制的深化和完善,應對了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監管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同時沒有嚴格的監管,進行也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
1.金融管制對金融創新的誘發作用。正是金融管制給金融機構帶來了更高的成本和利潤的限制,才使得金融機構為擺脫這一不利局面而通過創新來規避政府管制。當創新危機到金融業的穩定和央行政策時,政府會采取更為嚴厲的管制。形成“管制-創新-再管制”循環的發展。他們之間的相關性,使得管制越嚴厲,創新越活躍。
2.金融創新對金融管制的完善作用。早期的創新使管制失去效率,并推動了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也大大增加了金融風險,使金融體系出現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正確處理金融創新和金融管制的關系,要使管制不能滯后于金融創新,否則就會出現金融監管的漏洞和不足。因此,金融監管應該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不斷的完善金融監管制度,提高金融監管水平。
我國金融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外部金融機構廣泛進入我國金融市場,也帶來了新的創新業務。同時,受到金融業全球化、自由化的影響,我國也放松了對金融業的管制,在內外寬松的環境下,我國金融業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朝向創新發展。創新也開始給我國分業經營的方式提出來挑戰,突破國內管制的約束和銀行業的壟斷的限制。
(1)我國當今的金融監管體系為分業監管。
面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監管體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嚴格的分業經營和多元化監管模式降低了監管效率,提高了監管成本,限制力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空間,并且不符合國際金融業發展和將趨勢。
(2)金融監管內容重點不突出,監管內容不全面。
(3)監管方式過分一欄行政審批和現場監管,手段陳舊。監管工作未能實現通過電子化實施監控,高效率,層層上報,監管有序。監管人員的能力和素質也有待提高。
在金融創新并沒有出現過度的情況下,不能為保證金融體系安全而一味地加強監管、抑制創新。而應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繼續穩步推進金融創新。
強化一體化的監管理念,雖然當前我國仍采用分業監管模式,但混業經營的趨勢日益增強。各部門應加強協調合作,工作根據產品分類,避免監管疊層和漏洞。要建立預警系統,提高金融監管的前瞻性。
推進金融機構的公司化改革,一方面金融機構必須定期向公眾披露其經營數據,另一方面國內要建立權威性的金融評估機構對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進行評定等級。如果可以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將可以得到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動態博弈的近似均衡的結果。
在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的法治化建設中,應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制建設及監管行為的法治。
在全球化需要金融機構不斷創新以增強活力和競爭力的時代,如何協調好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給處在發展初期的中國金融業帶來了新的難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體系對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發展還很不完善。金融創新的力度不夠,產品單一,金融工具單一,金融機構競爭力不足,發展的空間很大。金融監管不力,漏洞多,技術手段有待提升,監管成本較高。通過實證探究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案例,解決我國當今面臨的難題,提出可行的實施辦法。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關于光大證券自營交易異常情況的通報.中國證監會,2013-08-19.
[2]巨豐投顧.巨豐觀察:2013年A股十大事件.騰訊財經特約,2014-01-02.
[3]葉曜坤.“余額寶”們如何改變金融業[N].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郵電報,2014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