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1)
經過國務院的批準,2005年,中國開始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工作,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信貸資產證券化陷于停頓狀態,2011年,中國重新啟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2013年,國務院決定擴大試點工作,2015年4月,中央銀行宣布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注冊制,5月,國務院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
資產證券化是一把“雙刃劍”,對其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剖腹藏珠。
對于狹義的資產證券化,美國SEC認為:資產證券化指主要由現金流支持,同時一組獨有的應收賬款或其他的金融資產組成的資產池來支持這個現金流,并以協議條款的形式來保證資產在確切期間變現和擁有須要的權利。[1]
廣義的資產證券化是指使儲戶與債戶通過金融市場可以局部或全部相配的一種過程或工具。在這里,開放的市場信譽替代由銀行或其余金融機構提供的封閉市場信譽。[2]在這個定義中,資產證券化的概念被擴大到以市場為基礎的信用中介即直接融資,包括了近乎所有類型的融資方法與金融工具。廣義的資產證券化包括實體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證券資產證券化和現金資產證券化,其中,信貸資產證券化就是狹義的資產證券化。[3]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動性卻會產生現金流的信貸資產(如銀行的貸款、企業的應收賬款等)通過結構調整構成資金池,以此為根據發行證券。[4]從廣義上來說,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指以信貸資產來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包含房屋質押貸款、汽車貸款、消費貸款、企業貸款等信貸資產的證券化。[5]
基本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運行結構主要參與者包括:發起人、發行人、證券承銷商、SPV、信用評級機構、服務商和投資者。具體步驟為:首先,可證券化的資產由資產的原始所有人出售給一家SPV,然后這家SPV打包組合這些資產,將它們匯聚到資產池中,由此,該資產池所催生的現金流將用來償還所發售的有價證券。
為了成功實現融資,需要搭建起一個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系統,此交易系統中涉及的相關主體,包括投資者、證券承銷商、服務商、其他特設機構等。在一個能將信貸資產轉換為可流通的證券的系統中,使參與主體利益受損的風險也可能會存在,將這種由于隱含的可能損失,造成信貸資產證券化參與主體受到危害的情形稱為信貸資產證券化交易系統風險。
2.2.1 操作風險
經過分析,在證券化操作過程中主要存在著如下三方面的風險:第一,產品定價風險。定價是證券發行是否順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定價是否合理決定證券存在的風險。第二,資產重組風險。預期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構成資產池,從而通過資產重組實現對現金流的再分配。第三,破產隔離風險。發起人將基礎資產向SPV轉移時產生這種風險。為了成功的實現破產隔離,通過“真實銷售”的方法將基礎資產過渡給SPV。
2.2.2 環境風險
外部環境的狀況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有著很大的影響。第一,政治風險。國內外事件的沖擊不僅會引發經濟和社會的動蕩,也會延伸到信貸資產證券化鏈條中。第二,經濟風險。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會出現周期性的波動,這會帶動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進行周期性的循環和波動,被證券化的資產價格也會受到影響。第三,法律風險。在交易系統中,存在眾多參與者,關系錯綜復雜,需要嚴謹規范的法律法規。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夠明確,成為證券化交易過程中的風險要素。
2.2.3 信用風險
在信貸資產證券化交易過程中,發起人、債務人、第三方機構等參與者中的任何一個不遵守合同約定皆會使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整個過程產生風險。第一,發起人信用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自于不道德的行為,因為發起人最了解自身所出售產品的質量,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故意掩藏不良信息。第二,債務人信用風險。包括使資產池中現金流變化的早償風險和無法償還本金造成的違約風險。第三,第三方信用風險。對證券化的資產進行信用增級主要由第三方機構完成,第三方機構能否提供客觀、公正的評估會對投資者的利益產生較大影響。包括信用增級機構風險和由經營不善產生的服務商風險。
2.2.4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指因某些特定的市場因素變動而產生的風險,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匯率風險。經濟全球化使一些券面標明不同幣種的證券在全世界范圍交易,但匯率卻是時時變化的,這會影響產品的收益,進而影響投資者興趣和意向。第二,流通性風險。證券化后所產生的證券流動不強,將會增加證券化的成本甚至失敗。第三,利率風險。市場利率的變化將會產生利率風險。
第一,規避策略。即預料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前釆取應對措施。特點是方法簡便,積極預防,趨于保守。但也喪失了獲得利益的機會。第二,分散策略。即“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第三,消減策略。前兩種策略無效,則完善對風險因素的監控,釆取適當的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水平。第四,轉移策略。以向保險公司投保的方式進行風險移轉,或者利用協議或合同將風險進行移轉。
對于信貸資產證券化表現出來的具體風險,惟有對癥下藥,才能進行行之有效的防范。
3.2.1 操作風險防范
第一,確保所有進行證券化的信貸資產必須有良好的信用歷史。第二,避免過于集中的地域分布,規避區域發展變化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第三,盡量避免資產組合中的信貸資產性質過于集中,有效規避信貸資產相似性。第四,相關的償債人應具有確定的收入和良好的償債能力,簽訂相關協議,以此確保信貸資產組合具有穩定的現金流。第五,將短中遠期可變現的信貸資產優化組合,使不同資產的到期日均勻分布,同時明確并落實管理人的管理職責。
3.2.2 環境風險防范
由于無法控制環境風險,因此只能采取措施控制損失。第一,政治風險發生概率低而突然,對其只能在發生之后,采取措施進行應對。第二,根據對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制定相應的對策,降低經濟風險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影響。第三,完善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加強金融機構內部建設,培育有影響力的資信評級機構。
3.2.3 信用風險防范
對信用風險控制可以事先采取強有力措施。第一,從發起人角度講,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體系,創建具體的部門全面管理風險。第二,從債務人角度講,可對買權進行一定的保護來防范早償風險,同時建立完善個人信用等級制度。第三,對選擇SPV和其他中介機構進行嚴謹篩選,優選實力強且信用高的金融機構。
3.2.4 市場風險防范
金融衍生工具在控制市場風險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通過甄選適當的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有效躲避和防范匯率風險。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使用,能夠規避和轉移利率風險。對于流動性風險,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流動性便利來有效彌補。
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過程艱難。2005年—2008年,證券規模雖有所擴大,但基數仍偏小。2009年,受經濟危機影響,信貸證券化發展遭遇寒冬,試點停滯。從2011年起,又開始新一輪試點。從近幾年發行規模來看,總體上呈增加趨勢,尤其在2013年銀監會已著手進行第三輪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計劃額度為2000億元,但年發售總額依舊較小。2015年5月,又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同時,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際經驗,無論是金融環境還是法律、會計、稅收環境都十分欠缺,存在諸多障礙。[6]
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機制還不夠成熟,不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作用,也不能從根本上控制經營和道德風險的發生。所以監管體系的不完善進一步放大了商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商業銀行是連接各方的紐帶,一旦出現差錯,會導致整個流程無法正常運行。
雖然有關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法規己經或正在被制訂,但仍有一些缺陷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部分稅收、會計條款、法律與信貸資產證券化還有矛盾之處。外部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可能導致投資者無法相信甚至質疑證券化產品。
信貸資產證券化在其運作過程中需要第三方中介機構參與其中提供服務,有些中介機構,發展相對緩慢,無法跟上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步伐。
我國對于風險控制的計量模型和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很少,相對于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目前所使用的風險控制技術已經落后。我國的商業銀行在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控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是依靠財務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完全忽視其他因素將會給信貸資產證券化帶來的影響和風險。
根據國外經驗,證券化信息披露的重點應該是資產池及其證券化產品的償還與支付情況,但目前我國現有的傳統信息披露制度根本無法滿足現階段的要求。
政府的持撐與推進在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政府應根據國際慣例和目前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完善監管制度,形成規范、標準、安全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通過宏觀調控的方法來改善其發展的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中。
現階段,有關信貸資產證券化方面的法律條款還不完善,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部分法律、法規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間還存在著矛盾。在法律體系制定方面可以學習、吸收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和金融市場實際情況的標準、規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體系,確保信貸資產證券化順利穩定發展。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改善信用體系中有關數據的收集與使用的法律環境,保證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可靠,這樣可以實時為貸款機構提供基礎資產債務人的信用信息。同時,針對信用評級的問題,作為發起人的商業銀行要加強資產的管理,加強對信貸資產證券化交易過程中存在的違約、延遲償還等情況的統計、匯總,并及時記錄在案并依此建立集中的數據庫。另外,建立起國際公認的信用評價標準體系,改變我國現階段的信用評級機構信譽差、無規范的評價體系的現狀。
由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在運作的過程中需要很多中介機構以及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在遵守我國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情況下,需要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以完善現如今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更重要的是,相關監管部門起到良好的引導和協調作用,進一步改善有關金融機構的自律機制。
相關的監管機構應明確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對已經發放的貸款的控制與監督管理,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以對商業銀行的監督情況進行有效監管,同時做好相關信息的發布工作,進行全面的風險控制。
目前,中國擁有巨量資本,而這些資本主要集中于銀行,過多集中于銀行引發許多問題:資產的流動性不足,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交互、溝通不及時、不對稱,體系透明度差;借短貸長期限錯配,金融風險過于集中,風險管理滯后等等。處理商業銀行在信貸過程當中造成的問題,最直接、有效果的方式之一就是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實踐證明,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確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解決方法。學習外國發展經驗,若要盤活我國巨量資本,亟待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
[1]賀元威,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研究[D].湖南大學,2006.
[2]查民,我國資產證券化交易結構及市場實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3]王妍,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
[4]張嘉依,關于新形勢下電力企業融資選擇的探討[J].時代經貿,2013(18):93.
[5]劉明政,對我國現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發展的探討,市場論壇,2006(9):81-83.
[6]樊偉宏,談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問題[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