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嬋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淺論當今社會道德危機的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
劉春嬋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在當前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框架之下,社會道德危機出現嚴峻的形勢。物欲失限、誠信缺失、信念坍塌等道德失范現象在現代人身上屢屢發生。本文將對現下這個特定時期內的道德危機現象進行探討,分析當前道德危機出現的歷史原因和個體原因,并嘗試找出相應的對策。
道德危機;道德價值認同;對策
在當今豐富物質供給的沖擊下,國人不自覺地陷入了“道德危機”:精神價值追求難以與物質利益追求抗衡,道德失范現象接踵而來。物欲失限、精神匱乏、信念坍塌、誠信缺失等甚至慢慢成了現代人的標簽。在國人的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中,正統道德觀的建立和牢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究其原因,除了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等,還與當下社會氛圍中人們的道德價值認同發生改變有很大關系。
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的源起應從社會關系的形成開始追溯,道德作為一種觀念意識,與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而人類自我意識又以人的勞動實踐為歷史前提,是在勞動關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的存在為道德起源提供了客觀基礎,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為道德起源提供了主觀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存在,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在意識層面的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影響各種道德體系的形成,不同的經濟關系生成不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所以,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原則和道德觀的變化。
對于個體來說,道德是人內心自我約束和規范的尺度;對于社會來說,公共道德是維系社會關系的關鍵因素。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社會能量空前集聚、信息技術全球化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網絡化,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感應運而生,各種誘惑導致人們嘗試掙脫原有的道德束縛,政治腐敗現象、行業不正之風日趨蔓延。在公共道德領域,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正面臨著道德危機的事實。
今天,豐富的物質給予促成了一些人物質至上的追求,放松了精神上的修行,道德失范現象日益嚴重:人與自我方面,“吾日三省其身”的傳統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覺不自覺地對自我的放縱,道德在自我放縱中日益遠離;人與人方面,冷漠、疏離日益嚴重,道德面貌扭曲;人與社會方面,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都出現了誠信與廉恥缺失、責任感與道義感消失等道德異化現象。在許多層面和領域,誠信與廉恥缺失,責任感與道義感松懈,呈現出道德異化現象。道德在社會生活中原有的人們恪守的邊界日漸模糊。
誠然,道德危機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但是,道德與經濟社會也是互為影響關系的。需注意的是,我們國家正處于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道德秩序也處于一個過渡時期。
(一)歷史及現實原因
1、社會轉型的背景使然
我說:“我說這些話沒有別的意思,并不是說我肯定要和萍萍結婚了,我和萍萍結婚,不是我一個人能說了算數的,萍萍是不是會同意?我不知道,我是說如果我是萍萍的丈夫。”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發展的轉型階段,道德危機的出現是必然的。從我國歷史看,近代歷史上兩次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期間,“人心慣于奢侈,風俗習于游蕩”,西方勢力的介入使中國社會進入了空前的個人利益極致化發展。人性的“惡”在這個動蕩的社會表現得淋漓盡致,情欲、貪欲、權欲成了這個社會發展的杠桿。我國目前處于改革的關鍵期,道德危機的出現可以說是轉型時期不可避免的狀況,因而必須加快改革建設,從而可以盡快度過這一道德危機期。
2、新的道德體系的缺失
道德教化是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在過去,為端正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秩序,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社會發展每一刻都在往前邁步,社會各個領域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革:經濟全球化、社會結構現代化、文化產業化,原有的道德規范所依存的社會基礎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道德已經不能在上層建筑的地位之上引領社會經濟的發展,兩者不相適應的情況漸漸浮出水面。于是,舊的道德體系出現了動搖,新的道德倫理體系尚未建立。人們在道德生活中,只能通過個體摸索適應經濟生活的新的道德準則,較為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倫理體系尚處于失序狀態。
3、西方道德虛無主義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道德價值觀念的滲透,對中國的道德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西方在經濟、科技的領先地位成就了中國人們在心理上對其價值觀念的日漸認同和接受。但同時,由于西方道德觀的碎片化滲透,使得國人難以在整個文化精神體系對其進行審視,缺乏客觀的評價和有選擇地接受。
(二)個人道德價值認同的變化
1、道德價值認同含義
所謂道德危機,表明國民的道德素質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生活,究其根源,人的因素是決定因素。道德是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主體是在一定社會道德關系中活動著的個人。道德危機正是道德主體在社會道德關系中脫離正常運行軌道的結果。可見,中國道德危機產生的直接責任者是人,應由人來負責并做出承諾。消除中國道德危機,實現道德“上坡”,如果離開對人的剖析和研究,是不可能的。
道德價值認同,就是認同以一定的文化價值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并以其為權威和榜樣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良性道德價值認同,可以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正能量,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反之,在人們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中,由于非道德欲望和道德戒律相抵觸,個人道德價值認同產生改變,就產生了個人道德的墮落,進而形成社會道德危機。
2、導致個人道德價值認同改變的原因
首先是在利益上,人的行為與操行觀念的博弈。在利益與道德相對立的狀態,如果選擇的天秤傾向于利益,那么道德觀念就有可能脫離人的意識,處于失效狀態;如果選擇的天秤傾向于道德,那么,道德價值認同就戰勝了物質價值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全方位、立體化的發展時期,這一劇變使中國人從政治解放中體味到經濟翻身的甜頭。由于改革使社會利益多元化,產生貧富不均、分配不公現象,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在這種形勢下,傳統道德的價值認同被利益至上的價值認同所沖擊,人們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最終結果是傳統道德價值認同被壓制,從而產生道德墮落。
其次是在價值認同中,自我價值認同與他人對“我”的價值認同的矛盾。如果個人的自我價值認同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或認同,就會造成自輕自賤,無法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和批判自我。在此種狀態下,為了追求某種利益,達到某種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從而導致道德墮落。在目前中國社會,一種相當普遍的觀點是:評價人的價值以金錢為尺度,誰擁有金錢,誰就擁有一切,誰的價值就最大。這種大眾評價標準,使人們產生了自我矛盾心理,為了金錢、名譽和享樂而不擇手段,從而陷入道德墮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縱觀上文,我們可以明確知道要解決當下道德危機,說到底要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認同。道德價值認同是一個從認識到認同的過程。外力可以引導設立價值認同的機制、設計價值認同的路徑,促使個體從認識到認同。具體對策如下:
(一)公眾方面
1、加強基礎道德教育。重視青少年的道德體系建立是公共道德價值認同的基礎。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從根基上進行道德培養,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2、加快法治國家建設步伐,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真正做到依法處理。加強法制宣傳,用法律來約束和管制個體行為,并逐漸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觀。
3、規范輿論監督,創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向上的道德氛圍,弘揚社會道德精神,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有利于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道德氛圍。
(二)個人方面
如果把社會公德比喻成一幅畫,那么個人道德修養就是這幅畫上的每一道線條,這幅畫美不美,主要取決于線條美不美。所以,個人道德修養社會社會道德修養提高的前提。
1、注重反思自身,在生活中修道養德。
近年來,中國社會上的“道德”討論可謂轟轟烈烈,但真正的道德反思卻鮮有提及。每次出現道德事件,歸咎于媒體,責難于制度,非議于他人等成了慣常的思維。因為浮躁,人們面對社會輿論也失去了應有的判斷。所以,在當今社會,從自身的角度對道德事件進行自省和反思尤為重要。反思是修養道德的一個重要方式,只有通過反思,人們才能意識到自身在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上的不足,并在生活中有意識進行彌補和完善。
2、遵守道德準則,養成道德習慣。
每個社會有固定的道德準則,對準則的遵守也意味著對道德價值的認同和接受。人與人遵循共同的道德準則,才能維系道德范圍內的交往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政府發力公民道德建設、誠信建設等,都是在準則上規范道德行為,希望通過規則的制定、宣傳、普及,來引導人們認識并遵守道德準則,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道德習慣,合力培育和諧健康的社會文明機體。
對于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來說,道德都是維持其健康發展的內核,決定著政治的導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面對我們已經不能回避的道德危機,我們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捍衛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的道德價值認同。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積小成大,中國當前社會出現的道德危機才能從根源上得到解決。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47,306,71-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郭建新,道德價值認同的路徑[J].探索光明日報,2008 (6).
[4]羅洪貴,《道德信仰之重建——解決道德危機之路:宗教》,學位論文,2008,貴州大學;.
[5]閻孟偉,2006年2期期刊:道德與文明;.
[6]趙微、周君才,《道德規范有效性機制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9期.
[7]蘇海紅,《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危機與對策》,學位論文,2009年,天津師范大學;.
[8]張濤,《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學位論文,2005年,西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