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萍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全球價值鏈分工下我國FDI政策的調整
○徐莉萍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FDI加速了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進程,但同時長期形成的以加工貿易為基礎的代工模式使我國生產要素被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為了改變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地位,必須要調整FDI政策,要加強對FDI的監管,加強FDI的價值鏈導向。
全球價值鏈FDI國際分工
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資源進行生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球價值鏈的分工。這種分工模式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發展中國家大多以加工組裝環節為切入點,參與到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之中。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確立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鼓勵“三來一補”的發展政策,以加工貿易的形式逐漸嵌入到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進一步明確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承接了大規模的制造業的轉移,推動了我國制造業迅猛發展,我國參與價值鏈分工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提升。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的出口大多源于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企業及其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和影響力非常微弱,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仍然比較低下。
1、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我國已有100多種制造產品的產量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量從1990年的462.05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的19481.6億美元,增長了42倍;工業制成品占總出口比重也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2012年的95.1%,上升了近21%。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2012年出口額占到世界總出口的11.1%。與此同時,我國的出口結構也有所改善,工業制成品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不斷上升,由1991年的28.77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6012億美元,增長了171倍,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量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4.09%上升到2012年的30.86%。
2、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仍然低下
(1)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國內企業仍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的加工環節。我國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從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進出口總額還是單純出口額或是進口額,加工貿易都占有絕對比重,約占總貿易的一半。特別是出口方面,在1995年到2012年十幾年間,加工貿易的出口平均所占比重高達53%。近幾年來,加工貿易所占比重雖有所下降,但也維持在40%左右,我國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偏大,說明我國更多的企業處在價值鏈低端的加工環節,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
1、FDI帶來的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FDI大量涌入我國制造業,帶動我國制造業迅猛發展,加快了我國工業化進程。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長期以來的閉國鎖關的政策使得我國幾乎游離于國際分工體系之外。改革開放之后,大量FDI的進入將我國企業帶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體系之中。同時加工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實現了我國由傳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跨越性發展,使得我國以出口農產品等初級原材料為主變為以出口工業制成品為主,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2、FDI主導的加工貿易將我國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我國引進FDI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初衷是希望通過FDI的外溢效應使得產業鏈向前向后延生,但FDI主導的加工貿易格局打破了這一發展軌跡。一方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使得國內生產要素固化在加工裝配環節,國內企業主動或被動地限定在價值鏈低端的加工生產環節;另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外資公司的控制,主觀阻斷國內企業價值鏈向外延伸。
在1995年到2010年這十幾年中,FDI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比重不斷上升,1995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全部加工貿易的一半份額,這個數據到了2010年上升到83.86%。這種外資主導的“大進大出”加工貿易,一方面將國內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固化在加工生產環節;另一方面,通過對合資合作的我國外資企業經營權的控制,通過進口關鍵零配件和原件控制,阻礙國內企業價值鏈向外延伸,使我國企業主要集中在下游低端產品的配套上,為跨國公司提供低技術的零配件生產或產品組裝。
3、FDI的擠出效應使我國企業淪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
由于FDI技術的相對先進性以及享受的超國民待遇,使得我國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力不足,最后,一些國內企業倒閉或被跨國公司并購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另外跨國公司還通過各種手段,實行品牌控制,將我國民族品牌逐出市場,致使國內企業淪為外國知名品牌的代工廠。例如2003年小護士被法國歐萊雅收購,之后小護士在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原有的小護士生產企業成為歐萊雅在我國的又一代工廠。
據有關資料顯示,孕婦孕前和妊娠初期經歷負性生活事件,如:離婚、失業和親人離世,會致使后代心臟圓錐動脈干畸形發生率提升[6-8]。臨床初步認為受到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孕婦會發生應激反應,提升機體中的各項指標,如:血液濃縮、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與此同時會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9]。另外,孕早期負性生活事件會致使孕婦體內分泌多種神經介質,如:激素、糖皮質激素和腦啡肽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胎兒心臟和大腦的發育造成不利影響[10]。
4、FDI的研發控制將我國企業鎖定在低層次的技術水平
首先,跨國公司通過解散合資前的國內企業的研發機構,使得合資企業只專注于加工生產,將合資企業變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通過對我國大中型企業擁有科研機構的比重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1993年我國大中型企業擁有科研機構的比重為50.92%,但到了2004年,該數據降為23.4%,十年時間,降幅高達50%。雖然近幾年比重有所上升,但也基本上也只保持在30%左右。我國企業擁有科研機構的比重持續下降,直接導致企業創新能力的大幅減弱,使得我國和跨國公司技術差距不斷擴大。
其次,跨國公司通過本土化研發將本國研發力量鎖定在低層次的研發上。為了控制技術外溢,跨國公司往往都將技術創新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性技術創新活動安排在母國,而將技術創新的低端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將本土研究力量鎖定在低端環節。有數據顯示,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研發投資中,絕大部分從事的是本地化項目開發。通過對IBM技術專利來源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IBM技術專利幾乎90%以上都出自IBM在美國的研發中心,而來源于我國研發中心的不到l%。
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適時根據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積極調整FDI政策。1979年7月我國頒布了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資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同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開啟了引進FDI的試點。1986年制定并頒布了《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等相關規定,確定了我國鼓勵利用外資的方針政策。隨后又相繼開放14個沿海大中港口城市,設立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閩廈泉漳三角洲等,上世紀90年代,開放浦東和內地28個城市。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FDI政策開始細化,規制與激勵開始并行發展并以鼓勵為主,同時在某些領域逐漸放松規制。1995年6月頒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并同時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外商投資產業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2002年、2004年、2007年多次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大幅度放寬了外資的行業準入限制,放寬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2007年制定了《反壟斷法》、《反傾銷法》,同時出臺了《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跨國公司投資企業享有的稅收等方面的一些特權,我國以鼓勵吸引外資為首要目標的政策方向有了變化,開始更加注重追求、維護競爭的公平性,進一步擴大了開放領域,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2011年再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繼續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開放進程。當前我國FDI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1、FDI政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
我國的改革開放是逐漸由東向西推進的,由此形成FDI優惠政策的給予也是自東向西的:由最初的四個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到中部沿江沿河等大中城市,繼而到西部地區,我國的FDI政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提出鼓勵FDI積極參與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以及中部地區崛起等重要建設中來。
2、FDI政策的導向仍以產業導向為主
自1995年頒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來,我國FDI政策具有明顯的產業導向:根據產業大類來決定是否引進FDI以及是否給予優惠待遇。最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總條目共有473條,其中鼓勵類354條、限制類80條、禁止類39條。該條目鼓勵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FDI的進入。
3、FDI政策的取向是創立公平競爭環境
我國的FDI政策:一方面,為了鼓勵FDI的進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給予了FDI各種優惠政策的超國民待遇;另一方面,某些領域也對FDI有著嚴格地限制,FDI遭遇著進入壁壘的次國民待遇。2007年我國取消了FDI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始對內外資企業實施同等稅率;同時也加快對外開放進程,拓寬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推進FDI國民待遇原則。
4、地方性FDI政策競爭導致優惠政策現實存在
自國家取消了FDI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后,一再出臺其他政策,要求切實取消對FDI企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創造一個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地方割據現象導致各地方為了引進FDI,產生了激烈的FDI激勵政策的競爭。這種地區間FDI政策的競爭就使得許多地區不顧國家相關規定,一再突破國家政策,以各種形式給予FDI各種優惠,FDI享有的優惠政策仍大量存在。
FDI依靠各種手段將我國鎖定在價值鏈的低端——加工環節,我們可以通過FDI政策調整,縮小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差距,提高我國企業在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
1、加強國家對FDI監管
(1)加強對地方性引進FDI的監管。首先,成立國家層面FDI管理機構加強對地方FDI的限制和管理。如上所述,地方性FDI政策一再突破國家政策,高污染、高能耗項目仍被審批,各種優惠政策仍層出不窮,國家要加強對FDI的監管,對于不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FDI要實行零容忍。其次,要建立起地方間利用FDI協調機制。通過國家、地方政府兩級FDI管理機構建立起地方間利用FDI協調機制,規范地方政府引資政策,將地方政府間的不合作博弈轉為合作博弈。各地區應該根據本地區特點,以產業導向來合理引進FDI。
(2)加強對FDI控制行為的監管。我們要加強對FDI控制行為的監管,確保我國企業的利益。中外合資、合作曾一度是我國引進外資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缺乏對FDI控制行為的監管,最后使得大量國有企業資產被賤賣,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淪為外商獨資企業,我國的一些名優品牌銷聲匿跡。如今,跨國并購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形式,我們要加強對FDI控制行為的監管,積極運用《反壟斷法》,避免跨國公司通過并購形成對我國企業過度控制的現象。
2、加強FDI價值鏈導向
在進行產業導向的同時,要加強對FDI的價值鏈導向。要以價值鏈分工的地位而不僅僅是產業性質來評價FDI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里,如果從事的僅僅是加工裝配,就談不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相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果涉及到設計研發,也就不能說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我們要加強FDI價值鏈導向,要以FDI在環節價值鏈分工的環節作為引資政策的重要標準。
3、根據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狀況逐步實現FDI國民待遇
實行FDI國民待遇原則,是引進FDI政策的方向。但要實行FDI國民待遇原則,需根據我國產業競爭力分步驟進行。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給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實行投資自由化政策時,也經歷了長時間、分步驟的推進過程。我們引進FDI,實行國民待遇原則,必須以本國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強、本國產業不會過度受支配、外資不會對本國經濟造成突發性沖擊和控制為前提。
4、切實取消FDI獨享的優惠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FDI企業實行各種優惠措施使得我國企業紛紛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盡管2008年以來開始對內外資企業實施同等稅率,但各種原因,FDI享有優惠政策的仍不在少數。一定要切實取消FDI獨享的優惠政策,在某些領域里,為了鼓勵FDI進入而給予的優惠措施同時也必須給予國內企業,要讓國內企業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1]馬述忠、呂淼:外商直接投資與農業產業安全——基于國內投資與就業擠出效應視角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4).
[2]楊永華:FDI對我國產業結構競爭力安全的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10(1).
[3]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機制、技術進步路徑與經濟增長績效[J].經濟研究,2010(6).
[4]趙紅、張茜: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8).
[5]楊新房:外國直接投資對國內資本“擠出”效應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2(9).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