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曉,高雪玉
(紅河學院科技處,云南蒙自661199)
城鎮化的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農村人口的空間移動、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及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民工進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提高了農村勞動力質量,增加了農村家庭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推進了鄉村治理,加快了農村城鎮化進程。但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外轉移,農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兒童、婦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由此阻礙了農業發展,也帶來了留守兒童問題、老人問題、婚姻問題,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農民工進城,一方面,充分發揮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價值,給農村家庭帶來了甚至比農業收入更豐厚的報酬,提高了農村家庭生活、消費水平,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素質,在農民工回流時,又給農村輸送了優質的勞動力、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尤其是一些回鄉自主創業的農民,更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由于扎根大城市較高的住房費用、教育費用、生活成本,不少農民工會選擇在城市打工累積資金,返回鄉村創業。其返鄉,一方面,帶來了鄉鎮城鎮化建設資金,這不僅有效化解政府城鎮化建設財力投入的不足,而且,其創業的成功,又為更多的返鄉者提供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不斷興辦小型企業的同時,受市場作用影響,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發生聚集,鄉鎮物流、餐飲、娛樂、服務、通訊等行業即應運發展。而經濟活動的聚集是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前提,沒有企業的發展、聚集并升級,發展農村城鎮化道路是難以實現的。
鄉村治理,最早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學者提出,其吸收了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的“治理”概念,實現了“鄉政村治”向“鄉村治理”轉變。鄉村治理既強調“通過解決鄉村面臨對問題,實現鄉村的發展和穩定”,又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以鄉村政府為基礎的國家機構和鄉村其他權威機構給鄉村提供公共品的活動”,是“性質不同的各種組織,包括鄉鎮的黨委政府、‘七站八所’、扶貧隊、工青婦等政府及其附屬機構,村里的黨支部、村委會、團支部、婦女會、各種協會等村級組織,民間的紅白喜事會、慈善救濟會、宗親會等民間群體及組織,通過一定的制度機制共同把鄉下的公共事務管理好”新生代農民工長期在城市工作,受城市文化影響,更加追求民主和平等,部分返鄉農民工會帶回并傳播現代思維方式和理念,影響鄉村親戚朋友,使其開始關注村鎮發展,參與村鎮發展,不斷成長為鄉村治理的主體。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農民出現了棄耕厭耕思想。由于農業本身的脆弱性,加之全球環境問題的影響,不少農民辛苦耕耘,無奈天公不作美,糧食收入微薄;相反,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外出務工農民收入不斷得以提升,這使農民產生了一定的棄耕厭耕思想,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越來越少,縱使在家留守,對農業生產也是勉強應付。其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供應不足。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使農村成為“386199部隊”的陣營,在農業生產仍然大量依靠人力的今天,勢必會影響先進生產技術的普及、推廣,良種的選購、使用,土壤的科學改良;阻礙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在城鄉差異難以短期改善的背景下,不少擁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年人會選擇在城市扎根,而不愿意再返回農村,這將帶來高素質農業勞動力的永久流失。
一方面,干部隊伍管理能力下降。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和能人進城務工,造成村組干部優質候選人缺失,勉強推選任命的干部隊伍要么老齡化,習慣于用老眼光、老思想、老辦法抓工作;要么素質較低,以權謀私、損公肥私、濫用職權,拍腦袋下決定,惠民政策落實上優親厚友。某些鄉鎮雖有大學生村官,但因缺少農村工作實踐經驗,作用發揮尚不突出。以上種種,造成鄉村管理混亂,公共服務提供缺乏,基礎公共設施建設落后。另一方面,村民家族意識的回升。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深入推進,家族在農村經濟中的作用得到彰顯,特別是在農忙時的合作生產、紅白喜事的操辦、村“兩委”換屆選舉時,村民的家族意識不斷回升。而大量村民進城務工,使其家庭缺少青壯年,留守村民只能求助于本族成員或親戚,用最低成本解決生產、生活上的相關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家族意識的回升創造了條件。
主要原因:其一,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與教育,不少兒童孤僻、膽怯、自卑,厭學、逃學,沉迷于網吧、游戲廳,有的甚至輟學,成為“學校不管、家長不管、社會難管”的三不管群體,帶來青少年違法犯罪遞增,導致了社會治安不穩定。其二,農村離婚率上升。不少農民工進城務工,夫妻常年異地生活,當受到外界誘惑時,難免感情出現裂痕。其三,普法教育工作難以開展。由于農民流動性的增強,很難開展法律普及工作,加之,留守人口多為老人、兒童,無法對其進行普法教育,致使農民法治意識淡漠,缺乏辨別是非能力,極易受人教唆蠱惑,被人利用,參與非法活動。其四,家庭養老難以為繼。
一方面,對于已落戶城鎮的農民工,允許其將土地長期租賃給土地承包者,或以入股形式將土地作為股份加入農場或農業企業;同時,允許其回鄉承包土地。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戶收入,同時,有利于打消農民落戶城鎮的顧慮,有利于實現農業大規模、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引導農村建立多種合作經濟組織,加大力度扶持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這不僅可以解決農民工外出務工帶來的農村經營主體缺失問題,還可以推進農村由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向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形式轉變,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一方面,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可給予資金、技術、信息、人員支持,為其提供一定額度的貸款擔保或財政貼息貸款,減免其稅收負擔,另一方面,財政劃撥專款支持農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大學生到農村從事創業活動。
一方面,科學規劃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公共養老幼托服務和環境治理服務,構建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另一方面,加大大學生村官選拔、培訓工作,鼓勵優秀人才到村任職,提高干部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農村組織領導能力和工作水平。
[1] 劉方媛.農民工”候鳥式”流動就業對農村經濟的影響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4).
[2]張厚安.鄉政村治——中國特色的農村政治模式[J].政策,1996(8).
[3] 徐 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徐 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村困境及應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
[5] 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
[6] 郭正林.鄉村治理及其制度績效評估:學理性案例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