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 上海 210908)
隨著大眾媒介的普及和發展,媒介素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地重視。目前一般認為:媒介素養是主體對媒介本身的認識和了解、對媒介的經常性關注、對各種媒介信息的及時掌握和充分利用、對媒介存在弊端和傳播不良及錯誤信息的批判與抵御、對媒介的支持和幫助、充分運用媒介為自己和社會服務等。高校輔導員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工作的教師,與一般教師相比,輔導員擔負著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多重職責,由此決定了其媒介素養的內涵除了具備概念的一般特征外,還有著以下鮮明的崗位和身份特征。
一是媒介意識和認知素養,即輔導員能自覺地從媒介角度觀察、思考問題,能自覺、敏銳地捕捉信息,積極參與媒介活動等;了解媒介要傳播的信息、媒介所處的環境以及高校學生的群體特征,對信息有客觀全面的注意力、判斷力和觀察力。
二是媒介知識和運用素養,即輔導員應了解各種媒介的概念、種類、功能、性能、傳播規律、操作流程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并能在學生工作中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和使用相應的媒介。
三是媒介批判素養,它是媒介素養的核心,即能正確甄別各種媒介信息,對媒介信息的內容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對不良信息能加以批判并進行反思。
四是媒介法律素養,即輔導員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應有明確的法律意識,遵守各項法律法規,不違規不越線。還要具備媒介道德素養,對于媒介批評和攻擊能持理性態度,做出恰當的反應,將媒介道德內化到學校教育管理活動和自身的媒介行為中去。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大眾傳播媒介以其強大的輻射力和滲透力營造出社會生活的“擬態環境”,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普及,諸多新媒體不斷涌現,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行為方式。《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國的網民中以學生群體所占的比重最大,為23.8%,學生群體是網絡利用率極高的群體。除此之外,各種新媒介的大規模出現和普及,標志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圖1所示,除了普通的紙質媒介和數字電子媒介之外,新興的互聯網媒介(電腦、手機等)以其便捷性和普遍性,已經深刻影響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引導大學生科學理性地認識媒介、辨別媒介信息、合理選擇使用媒介、客觀評價媒介等都成為了高校輿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大學生群體關系最密切的高校輔導員自然就成為了引導大學生的中堅力量。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日益活躍,并且深受日新月異大眾傳媒的影響,傳統的“說教”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實際情況,高校輔導員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充分利用現代媒介,如多媒體、數字電視、手機、QQ、易班、博客(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豐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開展全方位、立體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的交互式溝通將使我們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變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由單向方式變為真正的雙向互動交流模式。這些新的教育手段的運用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基本的識媒、觸媒、用媒、制媒能力,并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適應不斷改變的媒介環境。
只有全面把握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在新的時期,輔導員需要通過網絡媒體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互聯網是一種開放式的媒體形式,每一個公民既是互聯網的受眾,也是可能的傳播者。媒體個人化加劇了信息傳播內容的泛濫,生活在網絡環境沖擊下的當代大學生接受著各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多樣的思想狀況。高校輔導員通過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從深層次全面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高校輔導員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準確快速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媒介素養是現代社會公民個人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是高校學生輔導員促進全面發展、實現職業理想的重要素質和能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媒介素養,輔導員才能全面正確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知道如何利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并確定相應的個人發展策略。提升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可以促進輔導員正確選擇和合理利用媒介開展學習和研究工作,豐富自身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并有效利用相應的媒介技術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從而促進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更好地實現其職業理想。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上海幾所高校的在職輔導員的媒介素養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作為高校輔導員,他們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但又因學歷、知識結構、自身認識等原因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調查顯示,68.3%的輔導員開通了易班(博客),76.8%的輔導員擁有自己的微博,94.5%的輔導員開通了微信,64.7%的人利用網絡媒介發布一些事務性的通知、公告,12%的人在網絡媒體上發表一些生活、學習感言,以此激勵學生。由此看出,大多數輔導員把網絡媒介當成是電子化信息公告欄,發布一些考試信息、學校通知等一些事務性的內容,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少,將網絡媒體傳統化。這反映出輔導員對微博、博客等網絡媒體的實際作用不清楚、認識不到位,他們簡單地把網絡媒體當成電子化的公告欄,忽視了網絡媒體交互傳播的特點,因此必然不能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這種自發狀態的媒介素養,最明顯的特點是淺層次、低水平的。具體表現為,許多輔導員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是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主動選擇媒介內容并對媒介的傳播方式或傳播內容做出相應評價的能力還比較欠缺,不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完善和發展自己。例如,當需要獲得信息、了解情況時,目前輔導員群體的慣常做法是通過網絡尋找需要的信息,絕少會考慮通過官方或其他傳統媒體。但是來自網絡的信息良莠不齊:碎片化、不系統、甄別選擇困難,甚至謠言叢生,極易導致對問題的認知不夠全面。因為對傳統媒體的忽視和認知不足,當危機事件爆發時,單一的媒介選擇和使用不足以形成對真實情況全面的了解和客觀的判斷,而這又反過來加劇了他們對于網絡的倚重,從而形成一個媒介選擇使用的一個惡性循環。
目前大多數輔導員已能正常發揮各類網絡媒體的使用功能,但是還缺少有效使用話語權的能力,在如何利用各種媒介引導輿論或處理突發事件,仍需改變思維、拓展方法。尤其是許多年輕的輔導員,他們大多數剛剛從學生的身份轉變過來,其心理特質往往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思想解放、易于偏激、價值多元”階段,因此實踐中往往有為數不少的輔導員對一些“激進、偏頗”的非主流媒體持信任態度,而對于官方媒體卻抱有不信任的態度。這會導致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輔導員和學生的溝通會產生不一致:公開的觀點、態度、立場與私下的不同。而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會在第一時間把這樣的“不一致”放大,從而導致信息傳播的效果大大降低,甚至產生負面效果。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大學生的成長扮演著既是老師又是朋友,既是信息發布的“意見領袖”同時又是學生中的“守門人”等這些集合的角色,這樣的關系決定了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全面而細微的,因此在面對大眾媒介,尤其是在進行信息選擇和立場決定的時候,輔導員會起到更為突出的作用。
由于我國網絡法律法規本身還需進一步完善,加上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的缺失,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對媒介法律法規不知、不懂,甚至出現了個別大學生因此觸犯法律、法規的現象。大學生中常見的觸犯法律法規的媒介活動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大學生的網絡學習活動,如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都離不開網絡檢索,但大學生往往把網絡上的東西直接拿來為自己所用,忽略遵守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二是學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卻對網站域名注冊管理等方面的有關法規知之甚少;三是有的學生通過網絡傳播謠言,混淆視聽等。與此同時,也有個別大學生有過被網絡詐騙、被黑客攻擊、電腦數據丟失等經歷,面對這些情況,他們卻不知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因此,在大學生網絡犯罪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大學生新媒介法律、法規教育亟待加強的情況下,幫助大學生樹立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網絡文明意識,就成為輔導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但現實的狀況是:目前大多數輔導員的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欠缺,對于如新聞出版、知識產權、網絡管理等方面認識不足。調查結果顯示:66%的輔導員認為可以在網上隨意匿名發帖子;57%的輔導員認為引用網上的信息寫文章、制作課件可以不注明來源;只有22%的輔導員了解有關網絡媒體的法律法規。可見,輔導員自身的媒介法律意識不足,將直接影響到其科學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效果。
(1)輔導員要轉變觀念,主動增強媒介素養意識。媒介意識是一種能力和素養,它要求輔導員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要有意識主動了解新網絡媒體的運作方式,正確認識、辨別和選擇媒介信息,能夠有效運用、評價和監督媒介,要主動跟上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步伐,重視自身信息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提高,以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首先,輔導員要提高對媒介環境的敏感性。輔導員要了解新媒介環境的特點和規律,清醒地意識到它對高校育人環境的深刻影響,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同時重視自身的信息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具有把媒介當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領域的意識。
其次,輔導員要提升掌控信息的意識。高校學生輔導員的職業特點要求他們切實承擔起“把關人”的責任,及時對各種各樣的媒介信息進行分析、鑒別、判斷,對重要信息的傳播進行有效的跟蹤和掌控,認真研究信息傳播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應和對學生輿情的影響,并據此制訂、調整和完善應對措施。
再次,輔導員要培養引導輿情的意識。作為大學生與學校之間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和橋梁,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建設和諧校園中的重任,有意識地對大學生輿情進行引導。
(2)輔導員要積極開展媒介實踐,不斷提升媒介技能。輔導員應該在實踐中學會有效選擇、獲取、處理、生成和傳遞、創造和傳播媒介信息,加強自身對信息解讀、批判和應用能力。只有在主動實踐中,輔導員的媒介素養才能不斷提升和改進。一方面,輔導員應將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融入媒體實踐。輔導員要主動了解學生喜歡什么媒介,喜歡使用什么媒介,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基礎;要主動開設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網絡媒體,在日常工作中盡可能使用這些媒介,在提升管理、服務水平的同時,也為積極開展新媒介德育實踐活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輔導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整合網絡資源,開展時事新聞、思想引領、模范事跡、成長規劃、心理健康等主題教育活動,努力契合學生心理關注點和需求,開辟教育管理的新渠道。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網絡動態和網絡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針對學生不良傾向和行為,及時做好引導、教育工作。
(1)重視輔導員的選拔和培訓,提高輔導員媒介素養標準。各高校選拔輔導員時,應按高標準嚴要求實行“準入”制,除了根據輔導員工作的性質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科專業和學歷層次,選拔思想政治素質好,熱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心強,作風嚴謹,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組織管理能力等要求外,還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基本的媒介運用能力。同時,教育培訓是提升輔導員媒介素養的重要環節。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培訓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技術層面,即對輔導員進行媒介技術培訓;二是思想意識層面,即對輔導員進行媒介意識的教育培訓,使輔導員從政治高度上深刻意識到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形成良好媒介態度和積極的媒介意識。
(2)健全輔導員的考核獎勵機制,增強輔導員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的積極性。目前,輔導員通過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考評激勵機制。培養和提高輔導員媒介素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加強培訓教育外,還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把媒介素養作為輔導員評估考核的重要依據,對廣大輔導員進行積極而有效的引導,使他們切實重視自身的信息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真正培養出一支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現代輔導員隊伍。例如高校可以建立輔導員網絡教育的獎勵機制,或者把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納入輔導員工作業績考核范圍。
(3)加強高校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媒介資源整合。各高校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添置設備,進行信息資源整合,將信息技術、媒介資源、教育內容與方法、人力資源等有機地整合起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帶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和輔導員媒介素養的提升。同時,提高電子化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的使用率,使輔導員有能力對媒介信息進行檢索、獲取、整理、分析、篩選、加工和應用,并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1]索秋平:輔導員新媒體素養及提升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
[2]宋小衛:學會解讀大眾傳播[J].當代傳播,2000(2).
[3]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4]楊陽:探析新媒介環境中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提升策略[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5]范威: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提升問題探討[J].中國報業,2014(1).
[6]曾海艷:高校學生輔導員媒介素養及其提升策略[J].學術論壇,2012(5).
[7]趙戰花: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的提升路徑探析——基于高校輿論安全的視角[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