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秋燕
(中共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黨校 上海 200020)
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總戰略
○諸秋燕
(中共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黨校 上海 200020)
黨的十八大再一次明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對全面小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在經濟建設領域設定了“兩個翻一番”的新指標。圍繞這一新要求新指標,十八大對中國經濟發展制定了總戰略,同時做出了新部署。
十八大 總戰略 新部署
十八大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了“兩個翻一番”的新要求。如何實現這一新要求,總戰略就是“兩個加快”——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其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不是一個新的命題,1995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就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且當時還提出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和十八大報告上的“兩個加快”異曲同工,都強調了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兩個加快”戰略實質上是當時戰略的一種歷史延續。
那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取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的呢?
(1)從認識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開始。十七大報告首次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成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只是兩個字的差別,傳達的卻是發展理念上的天差地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的確立,標志著我黨領導經濟建設、探索經濟規律的經驗日臻成熟,對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從單純依靠生產要素的數量增加來實現經濟增長,轉變到更加注重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收入分配、環境保護、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等諸多方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上來,打破了“唯GDP論”的束縛。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形成與戰略提升。十七大報告在闡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強調的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看作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圍繞這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了“兩個堅持”方針、實現“三個轉變”的思路。以現在的眼光看,當時所說的轉方式強調的只有調結構這一方面的內容,雖然里面包含關于創新的表述,但也是以調結構的語境來表達的。所以十七大實質講的是調結構。到十七屆五中全會,針對經濟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發展的要求,對如何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理論認識,圍繞“主線”、“變革”提出了“五個堅持”。相比十七大報告,我們發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又有了新變化,它已不僅僅是調結構這么簡單,還包括改革開放,包括民生,包括生態等更為豐富的意涵。
十八大報告在強調主線同時,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定位為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強調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這是我們對發展理念、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圍繞這一選擇,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四個著力、四個新”和“五個更多依靠”。其中,關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和“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等表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又增添了新內涵,將“創新”這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城鎮化”作為十八大后政府引導經濟社會轉方式、調結構的最大突破口和總抓手。從“戰略任務”到“主線”再到“戰略抉擇”,從“國民經濟”到“經濟社會”再到“發展全局”,不論在程度上還是在范圍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上升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戰略。
(1)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過去30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9.8%,世所罕見。中國經濟為什么能保持如此長時間高增速的增長呢?主要靠的是四方面因素,一是全球化機遇;二是巨量的勞動人口與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三是改革開放的國策;四是以犧牲部分民眾的福利、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
然而,時至今日,以上所有的因素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要繼續保持經濟社會的健康平穩發展,只剩下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條路。而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必須是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把政府的有效作用建立在市場主導的基礎上,朝著有利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方向改革。
(2)城鎮化是最大的發展潛力。如何使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保持更長時間,從新一屆領導層那里透露出的執政思路一個是深化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另一個就是推進新型城鎮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0%,達到51.27%。根據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才基本穩定,若中國的城鎮化率繼續按照過去30年年均1個百分點的增長,則需20年時間才能達到這一目標。而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每年增加1000萬城市人口,就需要1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再加上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過程中公共服務消費增加以及個人消費增長,最終將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
當然,有別于過去,我們要走的是新型城鎮化之路。那新型城鎮化和舊型城鎮化有什么區別呢?舊型城鎮化用一句詞概括就是“圈地造城”,政府低價征購農民土地,再高價賣給市場,這些年用這種手段政府至少從農民身上賺取了30萬億的差價。這種圈地造城攤大餅式的城鎮化,結果導致的是土地的城鎮化、房地產化的城鎮化,不是人的城鎮化,很多農民工雖然生活、工作在城鎮,但并不能在城鎮落戶,也享受不到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他們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居民,最多稱得上“半城鎮化”居民。另外,由于人口過度集中于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本都接近飽和,“大城市病”問題凸顯。因而以往這種重物不重人,重量不重質的舊型城鎮化已經走到盡頭,必須實現轉型,而未來要走的就是“新型城鎮化”之路。十八大報告對于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已明確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四化融合、四化同步,最終實現人的城鎮化。
(1)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調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同時明確了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突出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以及協同創新的重要性。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首要的是進一步推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讓企業成為科技要素、創新資源的聚集地,成為新技術商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孵化場。
然而,讓企業主動創新并不容易,會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一是擔心創新投入過大,難以獲得有效回報。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來自對未來收益的預期。通常,企業不會為單純獲取國家研發補貼而去冒險創新,市場需求和競爭壓力才是企業創新的動力。二是創新的時間成本較高,從發明、研發到產業化、獲得市場成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與企業最高管理者的任期制存在沖突,高層管理者總是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實現效益,因此更熱衷于短期見效快的項目,相對忽視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技術革新或商業模式創新。三是企業的技術革新或商業模式創新有時意味著淘汰落后的技術設備、組織架構的重新設計和人員的重新組合,必然會觸及到一些深層次的利益問題,碰到這樣的棘手問題,很多管理者不愿直接面對,更傾向于繞開矛盾走,瞻前顧后,保守行事。因此,在實踐中讓企業成為真正的技術創新主體,需要形成市場倒逼創新的機制,而非政府主導下的企業被動創新。
(2)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環境。企業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受到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限制,還與人才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政府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的支持,以及知識產權、企業家精神、市場秩序、市場主體平等地位、市場信息捕捉等密切相關。許多創新型企業即使擁有優質的技術項目,卻得不到資金支持,而不完善的金融市場又導致融資舉步維艱,同時稅費壓力、技術溢出等因素迅速攤薄企業原有的超額利潤,使企業無利可圖,最終削弱企業的創新動力。因此,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環境支撐,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是技術創新的環境基礎,有利的政策環境是技術創新的有力保障,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核心靈魂,創新人才隊伍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只有進一步創建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培育一支具有創新精神的現代企業家隊伍,才能讓技術創新的基因植根于企業,助推企業的科學發展。
[1]江澤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6/5181/20010430/456597.html.1995-09-25.
[2]遲福林:改革紅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3]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新華文摘,2013(1).
[4]吳敬璉:這些年政府賺取土地差價至少30萬億[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323/111514930952.shtml.2013-03-23.
[5]呂薇:尋找創新驅動的突破口[EB/OL].http://www.drc.gov.cn/xsyzcfx/20130314/4-460-2874376.htm.2013-03-14.
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