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良 周麗麗 陳榮
基于國際教育準則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探討
張巧良 周麗麗 陳榮
2014年12月,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下屬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完成了對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第1至6號、第8號準則的系統修訂,并重寫了第7號準則。新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將職業勝任能力分解為技術能力、職業技能以及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首次提出了職業勝任能力的 18 個能力領域及要求的 82 個學習成效。新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為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評價提供了國際范本。我國的會計學專業教育可以從整合教育、體驗式學習、主題法與分步法相結合等角度實施技術勝任能力、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等方面的培養模式創新。
國際會計教育準則 會計教育 技術能力 職業技能 職業價值觀
為確保全球范圍內職業會計師教育的質量和一致性,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C)下屬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IAESB)于2003年發布了《國際教育準則》(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IES) 1-6號,分別是《職業會計教育項目的準入條件》(IES1)、《職業會計教育計劃的內容》(IES2)、《職業技能》(IES3)、《職業價值、道德與態度》(IES4)、《實務經驗要求》(IES5)、《專業能力和勝任能力的評估》(IES6)。根據會計師的職業特征,IAESB又于2004年發布了《職業持續發展:終身學習和職業勝任能力后續發展計劃》(IES7)、于2006年發布了《審計專業人員的勝任能力要求》(IES8)。2009年10月起,IAESB 啟動了系統的修訂計劃,并于2014年12月先后完成了對IES體系下的所有8個具體項目(IES1-8)的詳細修訂,其中IES1和IES7分別于2014年7月、1月生效,IES2-6于2015年7月1日生效,IES8于2016年7月1日生效。新修訂的IES體現出了更強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為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指出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2014年,IAESB分別從職業會計教育項目的準入條件(IES1)、初始職業發展(IES2-IES6,包括技術能力、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與職業道德、實踐經驗、專業技能和勝任能力評估)、持續職業發展(IES7)、財務報表審計業務合伙人的職業勝任能力(IES8)等4個方面發布了8項國際會計教育準則,以及3項國際教育實務公告(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Statements, IEPS)。
《職業會計教育項目的準入條件》(IES1)要求IFAC的會員單位為職業會計師的教育項目建立準入要求,旨在確保學生擁有成為職業會計師必須具備的教育背景。《初始職業發展:技術能力》(IES2)列出了職業會計教育的內容,包括會計、金融及相關知識、組織和企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和相關能力。其中,會計、金融及相關知識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收、商法、審計、金融、職業價值及道德等學科的內容。組織及企業知識為未來的職業會計師提供了關于雇主和客戶活動環境的知識,涉及經濟學、企業管理、商業倫理、金融市場、定量方法、組織行為、管理和戰略決策、市場營銷、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等學科領域。信息技術部分包括IT基礎知識,信息系統管理者、評價者或設計者應具有的一種或多種勝任能力。
《初始職業發展:職業技能》(IES3)認為,所有的職業教育內容應涵蓋一定比例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有助于培養學員的終生學習能力,為學員更好地獲得職業技能奠定基礎。通識教育的內容涉及以下8個模塊:(1)了解歷史事件或思想、當今世界的文化差異,培育國際視野;(2)關于人類行為的基礎知識;(3)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4)對定量數據的調查與分析;(5)調查、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6)對藝術、文學和科學的欣賞能力;(7)對個人和社會價值觀的認識與判斷能力;(8)價值判斷的經驗。在接受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職業會計師還需要具備智力技能、專業技術能力、個人技能、人際關系和溝通技能、組織和商業管理能力等5個方面的職業技能。其中,智力技能依次包括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層級,有助于職業會計師在復雜組織環境下做出決策;專業技術能力包括通用技能和會計工作的專用技能,涉及數量分析技術及IT技術的熟練應用、決策模型構建與風險分析、計量與報告、對法律法規的遵從等方面;個人技能與職業會計師的態度和行為有關,開發個人技能有助于個體學習與自我提升,個人技能包括個人的自我管理、創造力、影響力、自我學習、應變能力、職業道德與價值觀等;人際關系和溝通技能包括解決沖突、團隊協作、跨文化溝通、專業協商等方面的能力;作為組織的高層管理人員,職業會計師需要具有商業眼光、政治意識和全球觀,因此,組織和商業管理技能包括戰略計劃、項目管理、人員與資源管理、決策制定,組織和委派任務、激勵和開發人員的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專業判斷等方面的能力。
《初始職業發展: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IES4)認為,通過教育,職業會計師應能夠恪守以下承諾:(1)維護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責任;(2)個人的持續改進和終身學習;(3)可靠、責任、準時、禮貌和對他人的尊重;(4)遵守法律法規。《初始職業發展:實踐經驗》(IES5)認為,在獲得執業資格之前,未來的職業會計師應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以證明他們已經獲得了相關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價值觀、道德和執行工作的職業能力和態度。職業會計師的實踐時間至少需要3年,側重于實務教育的研究生的實踐時間可以是12個月。
《初始職業發展:專業技能和勝任能力評估》(IES6)主要從專業知識、技能、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和態度等方面來評估職業會計師的職業勝任能力。被評估者應能夠證明:已經擁有、并能運用培養方案中特定課程所要求的技術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能夠從給定的海量數據中獲取決策相關信息,并據以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區分待處理問題的輕重緩急,運用職業判斷,提出備選方案;能夠形成有效的建議,并與客戶進行有效溝通;能夠辨識道德困境。為了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更好的維護公眾利益,《持續職業發展》(IES7)認為職業會計師應從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道德和態度等方面接受后續教育,以提升之前獲得的職業勝任能力。《財務報表審計業務合伙人的職業勝任能力》(IES8)對有關財務報表審計業務的項目合伙人的職業勝任能力進行了強調說明。
相比之前的IES,2014年新修訂的IES更加清晰地將職業勝任能力分解為技術能力、職業技能以及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并在IES2、IES3、IES4、IES5中,首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經過初始職業教育階段,未來職業會計師應獲取的18個職業勝任能力的82個學習成效。其中,涉及11個技術勝任能力領域的46個學習成效,4 職業技能領域的24 個學習成效,以及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方面的3個能力領域的12個學習成效。
(一)IAESB關于勝任能力學習成效水平層次的劃分
IAESB將勝任能力水平劃分為基礎、中等和高級3個層次。其中,基礎水平的學習成效要求:(1)在適當的監督下工作時,能對技術勝任能力相關領域的原則和理論進行界定、解釋、總結和解讀;(2)利用恰當的專業技能完成所承擔的任務;(3)意識到職業價值觀、道德和態度在完成任務時的重要性;(4)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夠將復雜的任務或專業問題提交給導師或專家;(5)能通過口頭或書面溝通的方式,清晰地提供信息或表達思想。中等水平的學習成效要求:(1)能夠獨立應用、比較和分析技術勝任能力相關領域的基本原則和理論,以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和做決策;(2)綜合使用技術勝任能力和職業技能完成工作任務;(3)將職業價值觀、道德和態度應用于任務執行過程;(4)能通過口頭或書面溝通的方式,向會計和非會計的利益相關者清晰地提供信息或表達思想。高水平的學習成效要求:(1)從技術勝任能力的不同領域選擇、整合原則與理論,從而管理并領導項目,完成工作任務、為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提供適當的建議;(2)對技術勝任能力和職業技能進行整合,從而管理并領導項目,完成工作任務;(3)基于職業價值觀、道德、和態度,判斷適當的行動;(4)在有限的監督下評估、研究和解決復雜的問題;(5)為解決復雜問題而進行適當地預測與咨詢;(6)以有說服力的方式為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不斷提供和解釋相關的信息。
(二)技術勝任能力領域的學習成效
技術勝任能力是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按照一個既定的標準,完成職業會計師的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技術勝任能力涉及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金融與財務、稅務、審計與鑒證、商業法、信息技術、組織環境、經濟、企業戰略等11個領域的46個學習成效。除經濟學是基本水平要求外,其他領域的學習成效都要求達到中等水平。
在財務會計與報告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應用會計原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其他相關準則處理交易和其他事項;評估會計政策對財務報告編制的適用性;依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其他準則編制財務報告;解讀財務報表與相關披露;解讀包含非財務數據的報告,比如,可持續發展報告和整合報告,等等。在管理會計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應用技術支持管理決策的制定,包括產品成本計算、差異分析、庫存管理、預算和預測;應用適當的定量技術分析成本行為和成本動因;分析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為管理決策的制定提供相關信息;編制報告支持管理決策,包括集中于計劃和預算、成本管理、質量控制、業績評價和標桿分析的報告;評估產品和業務部門的業績。
在金融和財務管理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做出融資決策;分析組織的現金流和營運資本要求;使用包括比率分析、趨勢分析和現金流分析的技術分析企業當前和未來的財務狀況;評估用于計算一個企業的資本成本的組成部分的適當性;在資本投資決策的評估中使用資本預算技術;解釋用于投資決策、業務規劃和長期管理財務的收入、資產和市場估值方法。在稅收能力領域,通過學習,職業會計師應能夠解釋國家稅務合規性要求并進行納稅申報;對個人和企業的直接和間接稅進行計算;分析非復雜國際事務的稅務問題;辨識稅收籌劃、避稅和逃稅行為。在商法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解釋管理不同形式的法律實體的法律、法規;解釋適用于專業的會計操作環境的法律法規。
在審計與鑒證業務能力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描述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所涉及的目標和階段;運用相關審計準則和適用的法律法規審計財務報表;評估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并考慮審計策略的影響;在審計業務中應用定量的方法;解釋與業務相關的保證活動和適用準則的關鍵要素。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解釋良好治理的原則,理解利益相關者在治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要求中的作用;分析企業治理框架的組成部分;使用風險管理框架分析一個組織的風險和機會;分析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分析一般信息技術控制和相關應用程序控制的妥善性;解釋信息技術如何有利于數據分析和決策制定;通過業務分析,適用信息技術支持決策的制定。
在組織環境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描述組織運營所處的經濟、法律、政治、社會、技術、國際和文化的環境,分析影響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的全球環境;識別全球化的特征,包括跨國公司的作用、電子商務和新興市場。在經濟學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掌握宏、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描述宏觀經濟指標對商業活動的影響;解釋完全競爭、壟斷性競爭、壟斷、寡頭壟斷等不同類型的市場結構。在戰略管理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解釋可能被設計和構建的各種組織方式;理解組織內各部門的職能和重要性;分析可能會影響一個組織戰略的內外部的因素;解釋可能被用來實現組織策略的進程;解釋可能被用來提高個人、團隊和組織績效的組織行為理論。
(三)職業技能領域的學習成效
職業技能領域涉及知識技能、人際關系和溝通技能、個人技能、組織技能4個領域的24個學習成效,所有學習成效都要求達到中等水平。
在知識技能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研究、分析、整合、評估相關信息;運用包括識別和評估備選方案在內的職業判斷,達到基于所有相關的事實和情況的合理結論;確定合適的時間咨詢專家,從而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運用推理、批判性分析和創新思維來解決問題;對非結構化、多面性問題的解決方法的建議。在人際關系和溝通技能領域,職業會計師通過學習應能夠展現實現組織目標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流暢地溝通;良好地處理文化和語言差異;運用積極傾聽和有效的面試技巧;運用談判技巧達到解決問題和協商一致的目的;應用咨詢技能降低沖突和解決的問題,并使機會最大化;提供支持和承諾的觀點并影響他人。
個人技能領域的學習成效表現在:展示一個終身學習的承諾;應用專業懷疑態度,通過質疑和批判性的態度評估信息;通過別人的反饋和自身的反思設定高標準的個人績效;管理時間和資源來實現職業承諾;預測挑戰并規劃解決方案;運用開放的思想迎接新的機遇。組織技能領域的學習成效表現在:在規定的期限內,按確定的實務標準完成任務;審查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是否符合組織的質量標準;運用人員管理技能激勵和培養他人;運用團隊技能交付任務;運用領導能力來影響他人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工作;運用適當的工具和技術提高效率和有效性,并改善決策。
(四)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領域的學習成效
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涉及保持職業懷疑精神和專業判斷能力、遵守道德準則、關注公共利益等3個能力領域的12個學習成效,所有學習成效都要求達到中等水平。職業懷疑是一種職業態度,包括質疑性的思想,對可能由于錯誤或舞弊引致的錯報的環境的警覺,以及對事例批判性的評價。職業判斷是在審計、會計或道德準則背景下,將相關的訓練、知識、經驗應用于決策的制定過程中。保持職業懷疑精神和專業判斷能力的學習成效要求能夠:運用評判性的質疑心態評估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數據;識別和評估合理的替代方案,達到基于所有相關的事實和情況的合理結論。遵守道德準則方面的學習成效要求能夠:解釋道德的本質;解釋以規則和原則為基礎的倫理方法的優點和缺點;確定倫理問題,并確定道德原則應用的時間;分析可供選擇的行動方針,并確定相關的道德后果;應用誠信、客觀、專業能力和應有的關注、保密性和專業行為的基本倫理原則解決道德困境并確定一個適當的方法;結合IES2中的職業行為,適用相關的道德要求。對公共利益的承諾領域的學習成效要求能夠:解釋道德在職業和社會責任關系概念中的作用;解釋道德在企業和良好的治理中的角色;分析道德和法律的相互關系,包括法律、法規和公眾利益的關系;分析個人、行業和公眾不道德行為的后果。
麥肯錫公司(2013)的調查顯示,教育者優先考慮的事項與目標未能與學生的就業能力相匹配。陳毓圭(2015)認為,我國的會計專業人才,在技術勝任能力方面,重視會計、審計和理財的專業知識,對經濟、金融、法律、科技、社會、組織、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重視不夠;就職業技能而言,重視制度、準則、規定、方法、公式層次上的知識,對專業理念、理論、邏輯層次上的知識重視不夠;重視知識本身,對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途徑、運用知識的方法論重視不夠。新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明晰對職業會計師的教育、發展及評價方面的要求,提供了會計人才培養和評價的國際范本,對于我國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整合教育與技術勝任能力培養模式的創新
依據IAESB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技術勝任能力強調多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為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可以借助反轉課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手段,采用專題教學的方式,由不同科目的任課教師共同開發課程,聯合完成授課。如圖1所示,以企業并購專題為例,首先,由戰略管理教師講解企業并購的戰略意義及目標公司的選擇;然后,由金融和財務管理老師向學生講授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融資方案設計、目標公司的價值評估等問題;第三,稅法老師講授并購過程中的涉稅問題與稅務籌劃;第四,財務會計老師講解企業合并的賬務處理及信息披露;第五,由財務報表分析老師從戰略與前景、競爭力、企業價值、風險等角度分析并購業務對財務報告的影響;第六,由審計老師站在內部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角度,講解相關的審計問題。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流動而學生保持不動。這種整合教育模式的好處是避免了知識的條塊分割,但也帶來不少挑戰。首先,需要教師觀念的更新與知識的整合。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教師之間需要協調授課內容,共同開發授課案例、準備授課材料。其次,整合教育給學生帶來大量的課外工作。學生需要自學與授課專題相關的公司戰略、財務管理、稅法、財務會計、財務報告分析、審計等課程的相關知識模塊。完成如此大量的自學內容,需要真正借助現代教學理念與技術,需要學生的高度自律。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學習為例,學生課外通過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等資源完成課程理論內容的學習,教師課堂主要講授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整合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使學生了解工作中其他部門工作的價值,最終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溝通協調能力。
(二)體驗式學習與職業技能培養模式的創新
技能,本質上是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計師的職業技能主要包括技術運用技能、溝通技能、個人技能、組織與管理技能。依據IAESB的國際會計教育準則,技術運用技能體現為評價會計估值方法,在審計過程中,運用詢問、抽象和邏輯思維已解決審計問題,運用批判性分析以充分考慮替代方法和分析審計結果;溝通技能體現為與管理層的溝通,采用恰當的交流方式以解決沖突,選擇適當的時機,采取協商的方式解決審計問題,有效管理與企業談判等;個人技能體現為終生學習,在團隊中擔任導師或教練,為所屬團隊樹立學習標桿;組織與管理技能是指提供領導力以及項目管理手段來管理項目審計。
Groysberg et al.(2011)發現,高層財務人員需要擁有廣泛的技術技能、理解組織的架構、將職責由傳統的關注預算及歷史業績評價拓展到實時分析,以對變化的環境,做出迅速的、戰略性的響應。CFO Research Services(2011)的研究發現,高層會計和財務人員存在經營戰略、商務智能、分析與運營等方面的能力差距。稱職的會計師需要了解如何協助組織形成、分析與執行戰略。IAESB認為,前述技能并不總是從學校開設的具體課程中獲得,而是從職業會計教育和實務經驗的總體影響中獲得,并且通過終身學習在將來得到發展。
會計師職業技能的培訓可以通過體驗式學習,借助案例分析、實驗教學、頭腦風暴、情景模擬、沙盤演練、頂崗實習、行動學習等方式來完成。不同的方式適用于不同階段的教學,被國內外教育組織所看重。比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杜魯斯分校與周圍商業社區保持著密切聯系,學校的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s Program)、理財規劃(Financial Planning Program)、學生到企業的行動(Students-to-Business Iniative Program)、所得稅納稅志愿者(Volunteer Income Tax Assisitance Program)等項目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體驗學習的機會。其中,金融市場項目提供20萬美元的投資資金,由學生、委托人和教師共同確定投資組合,2013年的收益率為32.72%,2014年的收益率為12.71%;理財規劃項目則主要面向個人提供理財規劃;學生到企業的行動項目主要為當地的中小企業提供財務與會計服務;所得稅納稅志愿者項目為個人提供所得稅納稅與退稅申報服務。對于高級階段的學習者,建議采用行動學習的方式,由企業戰略、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的老師和高年級的學生組成行動小組,深入了解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由行動小組設計解決方案,并與企業共同互動探討;由學校組織校外導師和調研企業的專家組成答辯小組,對解決方案進行驗收;最后,由行動小組和企業共同跟進考察所設計的解決方案在企業的落實情況。通過行動學習,使學生真實地體會技術運用技能、溝通技能、個人技能、組織與管理技能的重要性與應用。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職業判斷技能,鍛煉了學生面對經濟事實、現象、數據,根據專業理念、理論、邏輯、法規,做出專業決策的能力。
(三)主題法與分步法相結合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培養模式的創新
職業價值觀是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自身利益、自我評價、過度推介、密切關系、外界壓力等因素都會危機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如何養成良好的職業責任感、增強職業道德的敏感性是決定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關鍵。但與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相關的課程講授又由于帶有說教的性質而不易被學生所接受。建議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由資深教師擔任“主持人”,邀請具有財務、金融背景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在教室召開“圓桌會議”,由嘉賓“現身說法”,講述職業價值觀的養成,在執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對職業道德的堅守與妥協,學生根據任課教師事前設計的標準,對嘉賓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進行現場評估,并就評估結果與嘉賓做進一步的溝通與交流。另外,為了解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可能面臨的各種迷茫,建議借鑒國外會計組織的“導師制度”,安排資深會員擔任新會員的“職業導師”,利用導師的人格魅力和職業素養,提升新會員的職業技能,培養其道德敏感性和職業判斷能力。
本論文為蘭州理工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會計學專業國際認證》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IAESB.HandbookofInternationalEducationPronouncements2014.http://
www.ifac.org/system/files/publications/files/Handbook-of-International-Education-Pronouncements-2014.pdf.
2.IAESB.IntroductiontoInter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http://www.ifac. org/system/files/publica ions/files/introduction-to-internation.pdf.
3.Mona Mourshed, Diana Farrell, Dominic Barton.. Education to employment: Designing a system that works, http://mckinseyonsociety. com/education-to-employment/report/
4.CFO Research Services. 2011. From Keeping Score to Adding Value. Boston, MA: CFO Publishing.
5.Groysberg, B., L. K. Kelly, and B. MacDonald. 2011. The new path to the C-sui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60-68.
6.張巧良, 高潔. 澳大利亞會計師專業團體會員資格的比較與啟示. 審計與經濟研究. 2010(2)
蘭州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