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執翰 潘自強
淺談公允價值在負債計量中的應用
——以應付債券為例
金執翰 潘自強
財政部2014年1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定義:公允價值是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財政部頒布該準則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企業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實際需要,并實現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該準則的頒布意味著公允價值計量的范圍已擴圍至任何一項資產負債。然而,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資產項目上,極少涉及關于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但該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包含了負債,且相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更多地是借鑒美國FASB于2006年9月頒布的FAS157號《公允價值計量》,FAS157規定企業可以選擇用公允價值計量部分或全部的資產負債。因此,本文就以負債中的應付債券為例,對公允價值在負債計量中的應用做一初步探討。
在公平、有序的交易中,任何一種交易都有兩方市場參與者。例如,債券投資,該項交易的市場參與者雙方稱為債權人(投資方)和債務人(發行方),一種被投資的債券對于債權人(投資方)來說是一項資產,對于債務人(發行方)來說則是一項負債。因此,市場作用(如利率,經濟環境,風險等)對標的債券公允價值的影響對雙方來說是相同的。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債權人對長期債券投資可視是否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到到期選擇性放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中核算,即可選擇是否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該債券。然而相同的債券對于債務人來說則只能通過“應付債券”,即不能使用公允價值核算,這主要是出于對公允價值變動不影響經濟義務事實的考慮,但是,筆者認為,該計量模式容易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不符合相關性和可比性原則。例如,在市場利率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債券的公允價值飆升,然而債務人仍以攤余成本在報表中對該債券進行列報,不符合會計理論的對稱性原則;而且以攤余成本計價雖然可靠,卻不利于債券發行方對該債券的后續跟蹤和關注,后續計量也無法體現出本次籌資質量的高低。然而,這些存在的問題正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
假設A公司于20X4年1月1日發行100000份票面價值為100元的公司債券,發行時同類債券的市場利率為8%,發行期限為三年,票面利率為10%,每年年末付息,到期還本,發行價為105.154194元/份再假設20X4年市場利率未發生變化,20X5年市場利率上升為10%則20X4年年末A公司年報披露的應付債券金額應按攤余成本確認,為10356653元;20X5年年末,該應付債券按攤余成本為10185185.2元,但由于市場利率上升使公允價值下降為1000000元(假設以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確定),所以應進行期末損益調整,即A公司列報的應付債券金額為1000000元,同時要貸記一筆185185.2元的因公允價值下降導致的未確認利得。
這種處理方法最大的好處在于,無論該利得記入當期損益還是直接記入所有者權益,A公司都可以及時地在報表中反映出該項籌資的利得或損失,評價籌資質量高低,有利于A公司對該項籌資活動和整個債券市場的持續關注,并通過市場變化對籌資行為及時做出調整。如本例中,即使A公司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不能以公允價值提前贖回或轉讓該債券,也可通過以自有資金在當時的市場利率下購入一項投資的形式來實現利息收入和支出的對沖。因此,該利得并非僅為賬面數字,而是真實可確認的。
1.負債的公允價值存在著多種觀點且難以確認
上文討論的應付債券的公允價值,是以相應債權人所持有的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的。但實務中這種觀點操作性并不強,因為并非所有的債權債務都如同上例一般,有著存在“市場化”條件的標的物,例如應收賬款與應付賬款,債權人可能因為自身收款能力減弱而對應收賬款計提相應減值準備,然而債務人卻并不能及時持續獲取這一結果。除此之外,對于負債公允價值的確認還存在多種觀點,如公平轉讓價格、清算價格等。
2.用公允價值計量負債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負債雖然也可以進行轉讓,但自由程度卻遠不如資產,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債權人的制約,因為不同的債務人償債能力存在差異,一旦轉讓還涉及到債權人的利益。因此負債轉讓或提前清償通常僅存在于資產重組或債務重組中。同時根據上文分析,負債的公允價值不易獲得,因此用公允價值計量負債受到成本效益原則的挑戰。
3.負債用公允價值計量或與負債原始定義矛盾
負債的原始定義為: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的現時義務。上例中雖然負債的公允價值隨著債權的公允價值變化而發生了變化,但是這并不改變企業未來的償債義務。雖然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利得和損失可以通過上文所述的方法投資對沖來實現,但這畢竟不是直接由該項負債義務減少產生的,所以直接調整負債賬面價值缺乏合理性。
4.我國目前的市場機制并不完善
缺乏完善有效的市場機制是我國產生各方面經濟問題的重要原因。在公允價值計量中,市場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負債缺乏“市場化”條件的特點使得在我國本就不易獲得的公允價值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除此之外,負債公允價值并不如上例所述僅受市場利率的影響,債務人資信情況、債權人對債權的管理能力等非系統性因素均會對個別負債的公允價值產生不可忽略的作用,然而這些作用只有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才能體現出來。例如債務人的資信狀況需要依賴市場化的條件才能較為準確地判斷。
另外,非系統因素產生的影響往往會導致荒謬的核算結果,如債務人的資信狀況變差,公允價值會因此下降,債務人便因此確認了一項利得。這種做法若被用于企業盈余管理,即為了粉飾報表而放棄提高資信狀況,會不利于企業的業績評價,從而影響長期發展,同時會誤導報表使用者做出錯誤的經濟決策,誤導資源配置流向。從這一角度出發,若要用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是否可考慮將相關利得損失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還需進一步探討。
1.張金若. 公允價值計量的經濟后果和理論爭鳴.證券市場導報.2010(11)
2.蘭麗麗. 對負債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存在問題的分析. 商業會計.2010(6)
3.Spiceland, J. David; Sepe, James;Nelson, Mark Intermediate Accounting[M],2012
浙江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