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史育龍
“一帶一路”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自身和周邊地區的發展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準確把握“一帶一路”戰略的立論基礎,對于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扎實有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從二戰結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政治上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促進了經濟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半個多世紀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懈努力,不斷探索嘗試各種發展模式和道路,從拉美國家的“進口替代”到亞洲國家的“出口導向”,從政治民主化到經濟自由化,在西方專家開出的“藥方”指導下做了大量的試驗,但結果總體上是令人沮喪的。按照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的研究,全世界只有13個經濟體實現了持續25年以上年均增長率超過7%。與此同時,作為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30多年時間里,成功保持了接近兩位數的年均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由1990年的4000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0.4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的總量由1.8%增加到14%,經濟總量從相當于美國的6.7%增長到6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44美元增長到7500美元,從一個低收入國家成功進入到了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的發展成就由初期的涓滴細流變為不可阻擋的態勢,讓幾十年來一直苦苦探索發展之路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希望,也給世界帶來了強烈的震撼。改進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以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等方式促進地方發展、激發發展活力的探索實踐,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競相效仿的模板。金融危機以后,發達經濟體遭受重大打擊,新興經濟體也在近年來遇到巨大困難,全球經濟進入新的調整期,尋求新的增長動力成為全球范圍的熱門話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也契合沿線國家迫切希望學習借鑒中國發展經驗、深化與我合作、搭乘中國發展快車的強烈愿望,正是中國發展成就取得的巨大影響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構成了“一帶一路”戰略的立論基礎,也成為謀劃“一帶一路”實施策略的核心要義所在。
伴隨著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也紛紛謀劃制訂自身的區域發展戰略,哈薩克斯坦提出了“光明大道”新經濟政策,埃及新政府發布了“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韓國也提出了“歐亞倡議”發展計劃,這些成為我與沿線國家“政策溝通”和“設施聯通”的指南。以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國-海灣經濟合作委員會自貿區以及已經完成談判的中韓自貿區等為代表的自貿區,為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實現“貿易暢通”打下了堅實基礎。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標志,我與沿線國家間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為實現沿線國家間“資金融通”鋪平了道路。沿線國家間不斷拓展的文化交流、教育科技和旅游合作等,也為實現“民心相通”創造了條件。
中國發展成就的取得,關鍵在于成功把握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使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并從中贏得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是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在區域層面的具體體現,也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難得的發展機遇。為此,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一核心要義,緊緊抓住全球戰略格局加快調整的機遇,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促進沿線各國對接發展,尊重彼此文化和發展道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從區域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入手,以點帶面,從線到片,改善區域發展環境,做大區域市場規模,提升我與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轉移、貿易金融、科技人文等領域的合作水平,為推動建立和平、合作、發展的區域新秩序和全球治理新模式做出積極貢獻。
面向未來,與沿線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和利益訴求的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需要把握以下戰略重點。
1、以我為主、服務“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
建設“一帶一路”,要堅持以我為主,自覺履行發起人、組織者和協調員的角色,牢牢把握主動權,主動謀劃全局、善謀定后動,積極引導方向,敢引領擔當,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大旗,最大限度整合沿線國家的訴求與我發展目標,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我擴大內陸沿邊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結合起來,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我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經濟、政治、文化和國家安全同步推進的局面。
2、互利共贏、擴大利益匯合點
建設“一帶一路”是我國將自身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沿線國家的重要探索。要重視發揮沿線國家各自的區位、資金、技術、人才、產業和市場優勢,調動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區域發展新規則和新秩序。通過擴大雙邊投資,促進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形成緊密的產業上下游聯系,通過利益互換、利益平衡和利益共享,不斷擴大利益匯合點,強化促進發展、改善民生和增強國力的利益紐帶;通過人文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和認同,加強區域合作,共享發展成果,強化興衰與共意識;通過推進海上合作,增進互信,為有效管控分歧營造氛圍,培育維護海上安全和航道暢通責任意識,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全面提升務實合作水平。
3、因地制宜、尋求最大公約數
雖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情特點、發展水平、面臨問題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在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沿線國家具有高度的共識,為此,須通過加強與各國的溝通,深入了解各自訴求和核心關切,最大限度凝聚沿線地區民意基礎,求同存異,尋求為各國人民創造財富、振興區域經濟的最大公約數,匯聚區域共同發展主流聲音,把沿線各國的發展與整個地區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推進合作、增進發展機會的合力。要根據沿線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現實挑戰和核心關切,共同研究把各自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人才、技術以及文化傳統優勢轉化為促進發展的現實優勢,共同商定合作重點、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促進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發展。
4、陸海統籌、推進務實合作
陸海統籌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方式。要統籌陸上“一帶”和海上“一路”、形成“一帶一路”互相支撐、協調推進的格局,在加快高鐵、高速公路和管道等陸地交通基礎設施,電站和電網等能源基礎設施,以及通信和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全面提升港口和航道等海上交通基礎設施,加強海洋環保、救災等海上合作,促進產業、貿易投資和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為擴大區域市場提供有力支撐,真正把“一帶一路”建成惠及沿線各國人民的和平、合作、發展之路。“一帶一路”本身,也有“一帶”與“一路”孰先孰后的矛盾。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內部發生過海防與疆防之爭,也足為我們所鏡鑒。當然,今天中國的國力遠非積貧積弱的晚清可比,但西北與東南的不安定因素依舊突出。無論側重于西北西南地區的“一帶”還是偏重于東南地區的“一路”,我們不能簡單地期望“一帶一路”發展之后所有問題能夠自然消解。更何況國際上對“一帶一路”持有疑惑甚至敵對態度的不乏其人。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三大戰略中難度最大的就是“一帶一路”,再加上基礎薄弱、貧困片區、邊疆安定、國際關系……等等問題,都是京津冀和長三角完全不會遇到的困難。然而要實現中國夢,必須取得均衡發展。中國未來經濟要想平穩增長,離不開穩定的國際局勢和安定的國內社會環境,這兩點都與西北、西南邊疆以及南海區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是最多的,而假如這一戰略處理得當、發展有力,未來給中國帶來的紅利也是最大的。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對中西方文明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吸納了西方文明的先進因素,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西方世界的興衰和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也與絲綢之路有密切關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控制了陸路絲綢貿易,獲得了充足的財政來源。而荷蘭、英國在商業制度上的變革也是直接來自于東印度公司經營海上絲綢之路的現實需要。“一帶一路”在歷史上就不是哪一個國家單邊獲益,今天也同樣會惠及多方,取得共同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