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院長助理 高 飛
“一帶一路”,是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擴大對外開放的新藍圖。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和新型國際關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一帶一路”是立足中國的比較優勢的戰略謀劃
如同中國歷史上漢唐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南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經濟繁榮是絲綢之路興盛的前提,當代中國經濟的崛起使絲綢之路的復興成為可能。
1、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實現與外部世界共同進步
過去30多年來,中國發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當代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每年對外投資規模超1000億美元,出境旅游超過1億人次/年。從1979年至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隨著中國的商品、資本、人員走向全世界,中國的利益、影響和風險也遍及全球,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需要同外部世界良性互動。具體的來說,對內要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區域發展結構,對外要減少與外部世界的政治、經濟摩擦。就根本而言,“一帶一路”就是要立足中國的資金、產能、技術優勢,促進東部轉型,西部發展,開創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2、塑造新型大國關系,保障中國的和平發展
中國的崛起將是繼18世紀的沙俄、20世紀的美國之后,世界上又一人口和幅員大國真正融入近代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在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博弈過程中,中國與美國在博弈資源上有著顯著的不同:美國的優勢在于二戰以來建立的全球安全架構,而中國則依賴不斷拓展的經濟貿易網絡;美國依托的是基于意識形態基礎的所謂“民主聯盟”,中國則通過地區互聯互通建立“地域聯系”;美國全球布局致力于“防范新興大國崛起造成的風險”,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安排旨在提升自身的“戰略縱深”和“回旋余地”。在制度和觀念層面美國處于優勢地位,在權力層面中國盡管依然處于弱勢,但發展勢頭迅速。簡言之,美國擁有“軟權力”上的既有優勢,中國在“硬權力”方面占據趨勢上的主動。反對通過沖突和對抗解決國際關系中出現的困難是中國的一貫立場。2014年1月24日,習近平在《世界郵報》創刊號的專訪中,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后,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沖突的擔憂,提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薄耙粠б宦贰本褪且怪袊瘍瀯轂橹鲃?,積極塑造“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二、“一帶一路”是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平臺
中國的和平發展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大,中國已經具備依靠自身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基本條件,也具備積極參與全球發展的強大物質、技術、管理和人才基礎,“主動作為,全球布局”,將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特點。
1、經濟先導,推進全球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成功經驗在于將自身的“改革”與“全球化”進程聯系起來,將中國的發展與國際體系聯系起來。全球化進程保證了中國得以通過和平方式獲得世界的資金、技術、市場和原材料,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帶一路”東邊連著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農業、旅游等各大領域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潛力巨大。過去1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9%,2014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1.1萬億美元,占全部對外貿易的26%。目前,中國已經設立有16個邊境經濟合作區,23個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區,近100個中國工業園區,投資存量在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有新加坡、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尼、緬甸、蒙古、伊朗、柬埔寨、老撾、泰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沙特、馬來西亞、阿聯酋16國。“一帶一路”就是要以經濟為先導,積極主動推進全球化進程,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立足周邊,化“威脅論”為“機遇論”
和平進程始自周邊,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首先反映在與鄰國關系上,做到“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是中國外交的長期要務。2013年10月,中國召開了建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習近平在會上指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兩年來,中國不斷增大周邊投入,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探索搭建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合作平臺,在穩定周邊、經略周邊、塑造周邊上取得了很大成績?!耙粠б宦贰迸c多數周邊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得到了周邊各國的普遍歡迎。老撾變“鎖陸國”為“陸聯國”的計劃,哈薩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計劃,蒙古的“草原之路”計劃,俄羅斯的“遠東開發戰略”,都期待與中國的發展相互對接。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威脅論”變成了“中國機遇論”。
3、開放包容,打造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既不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也不是單方面的對外援助,而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市場原則,以弘義融利、以義為先的理念,把中國的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發展對接起來。不同于“馬歇爾計劃”,中國主張合作,反對對抗。正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所言,“一帶一路”是合作倡議,中國沒有特別的地緣戰略意圖,無意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不會干涉別國內政。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夢,我們追求的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一帶一路”并不排斥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具有明顯的包容性,“帶”通常包含很多路。2011年美國提出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可以不包括中國,但中國2013年的“一帶一路”明顯包容了美國。王毅外長對此形象指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耙粠б宦贰本褪且ㄟ^開放包容,打造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三、“一帶一路”是推動型國際關系建設的抓手
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一帶一路為解決傳統國際關系中的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進程中的重大突破和創新。
1、開辟多元治理國際合作模式,實現政通人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關系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間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全球性的挑戰日益突出。在這種背景下,國家間提出問題和解決矛盾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這要求世界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進步?!耙粠б宦贰本褪且ㄟ^與區域國家的合作,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同發展和對地區事務的共同管理。在此亞投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57個創始成員的數量本身就體現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一方面,它為加快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新的融資平臺;另一方面,以籌建亞投行為抓手,中國與世界各國一起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更加積極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通過“一帶一路”,中國與外部世界共同發展的同時,也完善了國際合作的理念和模式。
2、構建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打造戰略支點
結盟對抗是冷戰思維的反映。自1993年中國和巴西建立伙伴關系以來,編織“結伴不結盟”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重要特征。由于共同的利益關切,中國與不同的國家結成了形式多樣的伙伴關系,例如針對全球性挑戰議題的中美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基于能源、安全、政治等多領域合作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歐互利共贏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等。目前,全球共有75國家、5個地區組織同中國建立了80對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旗幟,全球伙伴關系網與中國自身實力的增長,一起成為當代中國外交的重要依托。絲路基金首個投資項目落戶中國的“全天候伙伴”巴基斯坦,也體現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與伙伴共同成長的良好愿望。目前,哈薩克斯坦、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等伙伴國家已經成為未來“一帶一路”取得成功的重要戰略支點。
3、推動國家間互學互鑒,促進共同發展
世界文明多樣,應該相互包容;國家發展道路多樣,應該相互尊重?!耙粠б宦贰睘橹袊c世界各國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各國共同尋找合作的機遇,在合作中彼此溝通和適應,共同演進。在東南亞,中美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能源資源互聯互通、能源政策方面已經開展合作;在中亞,中俄在能源管線、鐵路建設方面找到了共識。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耙粠б宦贰本褪且獜团d這一古老的絲綢之路精神,開創“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新局面,為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世界的和諧繁榮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