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 徐念沙
關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政府和學界對此進行了廣泛研討,從政治、外交、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理解比較深刻。但從企業角度來看,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有效發揮企業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主體的作用,值得進行更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中國企業是順利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基礎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將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多方合作,也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動力。2015年一季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2360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6%。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有70多個在建合作區項目,建區企業基礎設施投資超過80億美元,帶動入區企業投資近100億美元,預計年產值超過200億美元,可為當地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先進的技術水平、成熟的管理經驗。中國與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戰略契合度高,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值得期待和憧憬。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撬動作用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支持周邊互聯互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既有助于深化國際合作,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促進區域繁榮發展;也有助于增進溝通交流,加強信任,減少摩擦,維護地區安全穩定;對我國而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外交價值。中國企業應當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走出去的主體作用,努力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
過去十多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輝煌成就,今天更需要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高價值的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企業必須變得更具戰略性、競爭力和效率,“一帶一路”戰略也將成為新一輪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指南針”,同時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方面:一是擴大海外市場規模。“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蘊含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廣闊的市場拓展空間;二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轉移優質產業中的過剩產能,加大企業在研發、技術、品牌上進行新的投入,引導國內產業轉型和再升級;三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在適應不同國家環境的同時,學習借鑒海外成功企業經驗,推動企業在發展模式、產業戰略、技術路徑、商業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挑戰方面:一是企業自身管理能力方面。海外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商業規則、法律體系、行業標準等與國內截然不同,對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海外市場有效需求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大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有的市場看似空間巨大,實則有效需求不足,盲目進入將帶來高風險;三是配套金融服務支持方面。部分地區的金融環境并不完善,商業銀行運作條件受限,甚至不具備運作能力,對中國企業的支持有限。
在上述三類挑戰之中,金融資源是企業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務及其杠桿優勢對企業而言尤為重要。在“一帶一路”下中國企業應特別重視對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有效運用。
1、虛實結合、產融互動是利用開發性金融的關鍵
開發性金融是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宗旨,以中長期投融資為手段,把國家信用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一種成本較低的金融形態和金融工具。作為傳統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發展,更注重資產質量和資金安全,強調支持發展與防范風險并重。開發性金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是新興事物,其快速成長得益于創新。因此,開發性金融機構一定要繼續創新,才能無往不利落地于“一帶一路”各種環境之中。一方面,因地制宜創新金融工具和運作模式,充分發揮中長期融資優勢和導向作用,強化開發性金融向產業鏈的延伸和覆蓋,與企業有效銜接形成資金閉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在融資方式上給予有實力的企業一定的寬松度,充分了解企業信譽及行業地位,全面把握項目前景及戰略引領作用,既看歷史,也看未來。
歸根結底,開發性金融需要與企業進行有效結合。金融是經濟的源頭活水,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貨幣、股票、基金及各種金融衍生品最終要轉換為工廠、樓房、公路、橋梁等實體形態,并形成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用戶需求,推動經濟發展。企業始終是金融向實體經濟轉化的重要平臺。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的轉換,最終是要落實到企業身上,通過配置開發性金融資源,建造基礎設施、各種民生工程,以實體形態沉淀下來,進入市場之中。李克強總理曾形象比喻,“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光有肌體,沒有血液,經濟活不了。”所以,開發性金融資源與企業之間的有效銜接,顯得尤為關鍵。要有效發揮開發性金融的獨特優勢,使金融資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關鍵是要做到虛實結合、產融互動。
2、關于企業有效運用開發性金融的思考
今年以來,圍繞“一帶一路”建設規劃,絲路基金已設立并完成首筆項目簽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再加上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未來開發性金融機構將為“一帶一路”戰略落地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為了更好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企業如何才能有效運用開發性金融?
首先,為應對“一帶一路”上的困難與挑戰,企業應當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先導和引領作用。根據開發性金融特點設計企業經營模式,與開發性金融機構一同打造產融結合的海外投資運營平臺。用好、用活、用足金融資源,創新金融對海外發展的支撐體系,以金融的力量長期穩定地驅動國際化發展。
其次,面對“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政治、社會、文化、市場環境的顯著差異,企業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實現規范化管理和運營,形成并維護自身的“善俗良習”。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適應海外發展需要和國際競爭環境,打造成為“全天候”跨國企業。
最后,企業應當根據國家宏觀政策導向,結合“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建設規劃,不僅要建設好基礎設施項目,也要考慮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民生工程,發揮產能優勢,擴大國家影響力,構筑企業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政府應當給予走出去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一定政策性支持,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中商業、金融環境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從政策上要有所放寬;鼓勵金融機構、企業的市場化運作,政策和市場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歸根結底是要通過市場化手段整合各類資源,將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金融的中長期投融資作用、企業的主體和平臺作用集合起來,加快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提高走出去的質量和效益,助推“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順應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外交格局的新變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應當廣泛尋求國際經濟合作機會,加強同各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的交流互動,為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