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鑫
存款保險制度實施的必然性
文|汪鑫
作為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存款保險制度在維護金融安全,防止金融風險擴散,保護存款人利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國金融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存款保險制度征求意見稿,從銀行擠兌理論出發,分析了我國實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必然性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就中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思考。
存款保險的定義
存款保險是指投保機構向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繳納保費,形成存款保險基金,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依照存款保險條例的規定向存款人償付被保險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維護存款以及存款保險安全的制度。
鑒于當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變幻莫測,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有助于減少不確定因素對經濟的影響,增強公眾對金融系統的信心,有利于盡早盡快處置現有的和即將產生的金融風險。儲蓄存款是我國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也是銀行對億萬儲戶的硬負債,到期必須足額還本付息。
存款保險的理論分析
銀行擠兌理論:Diamond-Dybvig模型首次分析了存款人對流動性的需求和銀行提供的轉換服務,銀行可以通過吸收活期存款,為那些需要在不同時間消費的人群提供更好的風險分擔職責,并以此來提高市場競爭力。該模型中存在兩個按帕累托排序的納什均衡:一個是沒有擠兌的高效率均衡;另一個是發生擠兌的低效率均衡。由于存款者選擇了低效率的均衡,從而發生了擠兌。證明了銀行合同盡管是最優的,但是資產缺乏流動性使得銀行易于受到擠兌。而擠兌的代價是昂貴的,因為即使是健康的銀行也會破產,導致貸款的撤銷和生產性投資的中斷。除此之外,模型還提供了傳統上應用于防止或阻止銀行擠兌方法的分析框架,即存款變現的暫停和活期存款的保險(與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性質相似)。
存款保險制度對防止銀行擠兌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方面在技術有風險的情況下,當銀行的流動性問題總是由最后貸款人來擔保時,就會逆向激勵銀行涉足更多的風險,而由存款保險制度來進行顯性保障,則不會產生這種問題。另一方面假如存款人是因信息不完備而發生擠兌,那么暫停存款支付就能阻止此種擠兌,然而暫停兌現效率很低且削弱了銀行提供流動性這一特有功能,而存款保險則不會。
傳染性銀行危機理論:銀行業的一個特點就是銀行危機具有傳染性。由于金融市場中的從眾行為,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經濟人很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出合理預期,往往通過觀察周圍人的行為來獲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因此容易做出一致的預期,從而采取相似的行為。商業銀行要想避免傳染性危機,就得具備充分披露信息和確保存款人對銀行有信心。只有存款人在不同時間提款,才可保證銀行將其對存款人的流動性負責轉化為對借款人的非流動債券。存款保險制度不僅為存款人樹立存款信心,而且對所有可能預期到的存款人的提款策略來說,參與銀行擠兌不會有利可圖,所以存款保險制度可以有效阻止傳染性銀行危機的發生。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歷史發展的選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銀行機構起著隱性的擔保作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由各級政府或中央銀行“埋單”的缺陷日益顯露出來,這種模式不僅給各級政府帶來財政負擔,而且使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出現扭曲。目前銀行依靠大量存款和國家信用支撐,短期不會出現大面積支付困難,但隨著我國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化,風險機制的引入、居民消費回升、儲蓄下降等,銀行很有可能出現局部支付困難,進而威脅到銀行體系的安全。再者,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大量國外金融機構涌入國內市場,在同國外金融機構的競爭中,國內各銀行也要利用金融創新成果,借鑒他國經驗,提高服務。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構建現代金融安全網的重要內容。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金融保障制度,和金融監管當局的審慎監管以及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能一起被公認為金融安全網的三大基本要素。近幾年,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我國快速發展的銀行業也存在部分金融機構內控制度不健全、經營不規范、貸款質量不高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以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為核心的現代金融安全網,并將其作為我國現代金融系統的堅強后盾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當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時,金融安全網將對金融機構實施救助,存款保險制度對儲戶利益實施預防性保護,中央銀行發揮金融體系最后穩定器的作用。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金融平穩運行的保證,是增強我國金融市場活力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數額比例依然較高,銀行資本充足率低,使大量貸款沉淀,銀行資金不能如期回籠,嚴重影響了銀行的信貸質量和支付能力。而就資產業務來講,存款保險制度的確立與否是儲戶選擇銀行的一個重要標準。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面放開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管制,這意味著利率市場化的加速,而存款利率也在逐步放開。實現利率市場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項基礎性舉措,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則是使利率管制放開、競爭加強后,保護存款人利益和使銀行體系能夠平穩運行的重要保證。再者,中小銀行在規模和實力上較大型國有銀行處于劣勢。這樣容易形成大銀行壟斷的局面,從而使得社會公眾獲得的利益就小于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利益。存款保險制度可以有效保護中小銀行,促進公平競爭,提高經營水平。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有效分散金融機構倒閉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力度。當一家金融機構陷入危機,保險機構會對其妥善處理,并擔負兌付責任,可以有效控制危機蔓延,避免因個別銀行危機而引發的連鎖反應。存款保險機構不僅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居于一種監管地位。存款保險機構出于自身利益會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和經營活動的監管。
一方面提高了商業銀行資本金要求,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提出挑戰,為利率市場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最近幾年,隨著利率市場化逐步深入,銀行也感受到了隨之而來的壓力。不對稱降息及存款利率管制松動,使銀行存貸息差收窄,這種形勢下,為銀行尋找非息收入,發展中間業務等來尋求利潤來源提出挑戰。
另一方面存款制度的推出將打破傳統的理財觀念,增強儲戶風險意識,有利于儲戶觀念的改變。隨著金融改革進程的加快,經營不善的銀行可以倒閉。但按照目前我國的情況,銀行倒閉的幾率微乎其微。大銀行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銀行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控制,民營銀行,也都有國內知名大企業掌控。據央行測算,實行最高50萬元的償付限額,能夠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意味著允許優勝劣汰,這樣便有利于銀行采取果斷改革措施,包括允許銀行破產、倒閉,這樣形成了一個保護網,化解造成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增強儲戶的風險意識,由過去政府隱性擔保逐漸轉向明確的保險制度,這樣群眾意識上能清晰的意識到,哪些情況下受保護,保護的程度如何,打破民眾剛性兌付的思維慣性。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保持穩健運行,金融法制體系逐步完善,金融監管水平不斷提升。美國等國家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也為我國提供了積極的借鑒意義 。存款保險的全球實踐也表明它對維護儲戶信心,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之,要想學會游泳必須得跳進水里。所以,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應該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斷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