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武/文
淺談旅游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楊建武/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物質文明不斷得到豐富和滿足,渴求回歸自然、親近傳統文明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旅游因此產生發展,并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是世界公認的“無煙工業”,被譽為“綠色產業”。之所以如此定位,主要是相對于工業、農業等相關產業而言,旅游業以其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而著稱,成為了各個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第一選擇,更是成為各地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區域發展的首選抓手。
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辯證性,需要“一分為二”去看待。旅游業也不例外,從環境保護角度看,旅游業是一把“雙刃劍”。審視旅游業的發展歷程,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這個“無煙工業”也一定程度上會對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產生負面作用。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旅游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由于個別地方盲目地無序開發,對自然景觀、人文遺跡等旅游資源粗放利用,旅游開發規模和體量超過了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部分風景名勝、人文遺跡及森林、草地等地表環境和自然景觀受到破損,局部生物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安全受到一定威脅,有的甚至于走上了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是旅游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旅游活動是消費活動,在組織過程中相對粗放、超負荷的旅游活動,導致游客量迅速擴張,酒店、休閑場所、汽車等設施排放的廢水、廢氣、廢物等廢棄物,對空氣、噪音和水體等造成一定的污染;旅游不文明現象時而有之,對各地本土文化、民俗風情也造成一定沖擊,加重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態負擔,影響著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边@是我國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彰顯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浙江看,“兩美”浙江的建設,對旅游業的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旅游業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起歷史性的使命和責任,必將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長遠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科學旅游觀為統領,加快推動旅游生態化,實現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永久持續利用,形成旅游業與經濟社會、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協調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模式。
堅持生態第一、保護優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旅游業的發展目標、總體布局、戰略任務和根本要求,勾勒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圖。要強化規劃指導引領作用,突出生態設計,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各類規劃編制的全過程,加快形成總體規劃為龍頭、專項規劃為骨架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體系,推動旅游發展從粗放型向生態型、集約型轉變。要嚴格規劃內容實施,建立規劃實施的有效機制,確保各類規劃都能一一落地,推動、引領和調控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情況,及時提出規劃優化建議并調整修正,走出一條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要根據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對各類規劃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編制高質量的環評報告,提出不同區域、不同時期旅游資源的開發重點、空間布局、建設規模和體量,源頭控制破壞生態和資源的旅游項目,切實加強環保監管。
堅持問題導向、標本兼治,按照“防勝于治、防先于治”要求,加大旅游環保投入,統籌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制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生態問題,建立旅游業發展的強大生態屏障。以一片青山、一湖綠水、一地文脈為重點,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力爭做到整個旅游開發的建設體量最小、現狀改變最少、拆遷安置最少,切實防止旅游開發中“重產值、輕環境”的短期行為,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避免“亡羊補牢”式的管理,絕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來換取當地旅游發展。結合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五水共治、四邊三化、三改一拆等重大戰略,對前期旅游粗放開發造成的山體破壞、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等重大生態問題,盡快開展整治修復,加強旅游活動所帶來“廢氣、廢水、廢物”的處理,強化污水、污物的集中生態化處理,力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氣更爽。同時,加強人文生態和重要文化遺產保護,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與自然生態、歷史文物、民俗文化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的關系,讓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明不斷得到傳承發展。
堅持宣教并舉、潛移默化,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旅游環保意識,倡導綠色旅游、低碳旅游,全面推進全社會的旅游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讓旅游成為社會文明的形象產業、示范產業。圍繞旅游生態文明主題,重點培育旅游經營管理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服務人才和旅游開發建設人才等,同時聘請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園林學等方面的專家擔任生態旅游的技術顧問,為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保障。圍繞旅游者、從業者和支持者三大領域人群,定期組織開展旅游文明和生態文明教育培訓,認真抓好培訓教材編寫、導游詞修訂、服務規范制定、生態保護等工作,讓每個人成為旅游生態化自覺的引導者和執行者,不斷提高生態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加強旅游生態文明科普教育設施,開展生態旅游和生態科普、環境保護等宣教活動,營造珍視環境、關愛環境的濃厚氛圍。注重培養旅游者環保意識,引導全社會自覺開展文明旅游,形成環境友好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模式,力爭人人知曉、人人支持、人人參與實踐旅游生態文明。
堅持科學發展、示范引領,遵循“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思路,充分利用先進的生態工藝、生態技術,倡導綠色開發、節能建筑,全面推進旅游生態保護和開發,力爭環保融入每一個細節、每一處角落,生態理念、生態元素和生態文化得以全面展示。以建設生態旅游示范區為統領,大力推廣國家標準《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重點突出生態資源整合利用、生態旅游產品開發與體驗、綠色節能技術運用、生態保育修復、生態宣傳教育等內容,全面提升區域生態旅游發展水平,打造生態旅游發展的標桿和典范。研究生態旅游市場的發展,迎合廣大游客的需求,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大力發展生態體驗旅游、生態度假旅游、生態科考與科普旅游、生態探險旅游等生態旅游產品,提高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先進生態技術研發、引進,自覺運用于旅游開發中,開展綠色建設、綠色發展,提升旅游生態建設質量和水平。開展旅游項目、旅游景區飯店、旅游交通、旅游基礎設施等生態化建設,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風格、規模、體量、景觀,力求與自然景觀和當地的歷史文化相協調,不得建設降低或破壞景觀相容性的項目。同時提倡采用節能的環保設備、清潔能源和新型材料,盡可能利用太陽能、沼氣、風力、生物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資源,減少污染和能耗。
堅持依法規范、嚴格執法,建立完善旅游執法監督管理的體制機制,解決旅游業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問題,形成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化合力。根據《旅游法》,加快建立完善配套的制度體系,抓緊制定《旅游景區開發辦法》等涉及旅游生態的各類法規規章,修訂生態旅游規劃管理、安全管理、監督保護、環境影響評估等方面的各類政策,不斷完善法制環境。制定和完善符合旅游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旅游產品、服務和管理等方面標準,大力推行綠色飯店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等生態化管理,推動開展生態旅游產品認證,使生態旅游的建設和發展走上規范化、國際化軌道。按照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加強執法檢查。堅決糾正“違法成本比受罰成本低”等錯誤認識,嚴厲打擊“先上車、后買票”的開發行為,對于違反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造成旅游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必須堅決予以制止。建立健全旅游資源管理、游客容量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掌握生態環境變化,發布生態環境信息,評估旅游生態環境狀況,指導生態旅游活動開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