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更/文
紹興古橋保護利用現狀及規劃思路研究
■王富更/文

水鄉紹興,河路縱橫,各式造型別致、風格迥異的石橋與道路、濱水建筑交相輝映,造就了著名的江南水鄉風光城市。然而,隨著陸上交通和建設事業的發展,部分河道被填,古橋遭毀,水鄉風貌遜色不少;有些古橋被改建成現代橋梁,即使被保留下來的古橋也破損嚴重;不少古橋周圍高樓林立,破壞了原有環境面貌,古橋被“矮化”了。為此,需要加強對現有古橋和周圍環境的保護,提升古橋功能和保護等級,保持橋、路、建筑協調的水鄉風貌;加大對古橋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城鄉河、路系統規劃,進一步發揮古橋在交通、文化、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作用。
自古以來,在河如蛛網的紹興城鄉,人們為方便生產生活,建設了大量的石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不僅解決了陸上交通的問題,而且有的還成為當地的景觀旅游點。這些石橋雖經長年累月的日曬雨淋、風霜剝蝕,但至今仍構造完好、裝飾美觀、風姿依舊。目前,紹興市域內還有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代橋梁700余座,多數分布在山麓沖積扇的平原水網地帶,成為當地居民出行活動的一大交通特色。在人口密集、商貿繁榮的水鄉城鎮,部分河段還出現了古橋群落,其合理的設計、優美的造型、各異的風姿為江南水鄉地區所少見。
(一)古橋布局科學,水陸交通便捷
古代橋梁依河而生,跨水而造,與建筑、道路有機結合,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秀麗景色。橋梁的結構、形式、跨度以及面寬等都是根據地形條件、水運要求、陸路交通以及周圍環境等情況而定,一般在小河上建設平板橋(也稱梁橋,下同)、圓拱橋(有三折邊、五折邊和圓形等形式),橋邊設置扶欄(有欄板、長條石等形式),雖橋面不寬(約為2、3米),但人在上面行走安全;沿河又多為一、二層民居建筑,橋與河、路的比例協調,構成了獨特的水鄉風貌。部分橋梁結構簡單,如供村民去田間勞動的小橋,一般在兩岸橋墩上擱置2或3塊梁石便成,這種橋多數沒有扶欄,說明交通流量不大。大河上以平板連跨橋居多,目的是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盡量節省材料和降低造價;橋梁的跨度、高度以及橋形設計,根據其船只航行和防洪排澇要求,跨徑有二跨、三跨均勻分布的,也有主跨(或中跨)大一些、次跨(或邊跨)小一點的布置;對特別寬闊河道,在左右兩岸(附近)設置供船只通航的平板高橋(如越城區斗門鎮洋江村的天佑橋與輿龍橋),中間用纖橋相連,形如馬鞍(呈兩頭高、中間低),便于船只就近通過。在水運航道上,也有平、拱結合的布置形式,如杭甬運河上的清代太平橋,拱橋設在主航道上,橋孔保證了通航的跨度和凈空要求;連跨平橋設在一側,方便流水和通行小劃船,整座橋梁猶如一條巨龍(龍頭就是拱橋)俯臥在水上,成為河段上的一大景觀。在交通繁忙的運河上,有單孔、雙孔甚至三孔的大跨徑圓形或半圓形石拱橋,氣勢雄偉,橋藝精湛,并與旁邊的道路、河埠、雨廊、房舍相映成景。

橋梁的選址布局,利用地形,方便交通,順乎自然。在二河或三河的交叉處,采用三節(一橋溝通三岸)、八字(在三條河、三條路的交叉處設橋)、T字(橋坡設橋)等造型,來解決“兩河四岸”復雜的水陸交通問題,這種因河就勢設橋的布局手法,既有利于陸上交通集散,又為河中船只有序通行創造了條件,成為水鄉橋梁中的翹楚。在城鎮鬧市區的街河上,更有二橋、三橋或四橋的組合布置,猶如今天道路交叉口的“工”或“口”字形立交橋,形成了河中通舟楫、橋上行路人、兩邊商店林立的交通體系和水鎮街市的熱鬧場景。橋墩形式考慮地質條件、上部荷載、景觀因素以及通航等要求,有方墩、柱形墩、扁墩等種,如建于明萬歷年間的荷湖大橋(在紹興市區斗門鎮),為東西跨向10孔石梁柱橋,橋墩采用石排樁形式,孔孔不同,墩墩各異,其別致的造型,為國內罕見,頗具文物、科研價值。
在水陸交通并行(一邊是河,一邊是纖路)的河道上,建橋時還考慮在橋下(或孔中)設置纖道,便于河中船只往來、岸上纖繩穿梭,人員行走自如,如浙東運河上的各式橋梁均有此功能,紹興城區的廣寧橋下也有小纖路,說明此地原是運河古道。纖道是為提高行船速度而設置的,當纖繩在橋下交匯時,掌舵人按照纖位高低,喊撩纖(河中船只向外移開)或鉆纖(船只航行向內靠攏),岸上拉纖人依據指令而行,使雙向纖繩互不干擾,對向船只順利通過,這是船工們長期的經驗總結。
造橋材料是利用當地東湖、吼山、柯巖、羊山等石礦資源,從隋代開始采石,用于造橋、筑路、砌坎等;到了清代,紹興城鄉出現了石橋處處、石板鋪地、石坎整齊的全盛景觀,其堅硬的石質,使古橋(石板路、河坎)能長期使用至今。水鄉橋梁不僅形式多樣,而且部分還裝飾美觀,如在橋欄上雕有各式圖案(雕刻工藝分為凹凸兩種,凸形更佳),欄柱上鑿有獅子、蓮花、方塊、葫蘆等圖形;有的橋身刻著橋聯,橋下(孔頂上)還雕琢精美圖案(如廣寧橋),反映了紹興古代高超的造橋技術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二)古橋功能演變,順應陸上交通需要
紹興石材資源豐富,橋梁遍布全市,至今山水間仍分布著各種結構(磚、石、混凝土)、造型(梁、圓拱、半圓拱、橢圓拱及“異”形)的橋梁約9000余座,可謂是橋的“博覽會”。由于交通形式、工具的變化,也使古橋功能發生了演變,歷史上古橋主要供行人(或在橋上納涼、小憩等),橋面平坦,兩側坡道均為踏步道;平板橋一般高度較低,踏步少,行走方便;拱橋高聳靚麗,橋面多與旁邊一層建筑的檐口齊平,這是由橋梁結構和船只通航要求所決定的,其特征是平板橋的橋身長、坡短,構造簡潔大方;圓拱橋則坡長而橋面寬,造型美觀,抗荷載能力強,一般城鎮的主河上多有拱橋,如紹興城區的小江橋、謝公橋,柯橋鬧市區的融光橋等,設計布局既考慮方便交通,又兼顧景觀特色。后來自行車出現,人們在橋踏步上做了二條水泥坡道(每條寬約30-40公分,今寶珠橋上還保留著這種坡道),便于推著自行車上下橋坡。隨著汽車交通時代的到來,使橋梁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木樁基礎、石條(石板)榫卯構造、橋欄厚實,改成混凝土樁基礎、鋼筋混凝結構、欄桿輕巧,突出現代交通功能;交通方式也由原來的行人改為汽車,導致部分古代橋梁交通功能喪失,被改建或拆除成為水網地區開發建設的常事。從動態看,早在上世紀60-80年代,紹興城區為滿足車輛發展需要,填河筑路拆房,形成了路網系統,方便了陸上交通;水鄉農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從90年代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道路和新農村建設,陸路交通逐漸替代了水上交通,致使不少古橋逐漸消失。
歷史古橋如何適應交通發展的新形勢,需要認真研究。雖然人們在道路交通建設時盡量保護古橋,發揮它的作用;但隨著汽車載重量的增加,普通石橋(人行橋)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活動荷載,又沒有足夠的橋面寬度可供車輛通行,一般古橋很難利用,只有部分結構堅固、基礎穩定的圓拱橋還可作些嘗試,如紹興城區建于清代的東雙橋,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在橋坡上鋪上水泥砂石,面層澆筑瀝青,成了可通行汽車的橋梁,當時橋兩側有東風汽車配件廠和前進機械廠,貨物運輸都要經過此橋,5噸以上的載貨車經常通行,該橋一直使用至今,整體結構未有變動,橋梁完好如初。當然,不是所有的拱橋都能通行汽車,這要看橋的構造、工程質量而定;東雙橋是一座圓拱橋,處在兩條河(主河八字橋河,支河橋南小河)的交匯點,橋建在東西跨向的主河上,利用東坡(與主橋銜接處)向南伸出一橋跨,形成組合式橋(主河拱橋、小河平橋),解決了南向行人過小河、上(主河)橋的問題。實踐證明該橋不僅設計科學、用料講究,而且橋面寬闊、造型別致,是歷史古橋為今天所用的典型案例。

(三)古橋毀損嚴重,存在問題較多
近年來,紹興各地在古橋保護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全市有13座古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橋營造技藝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古橋保護利用、技術與文化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從古橋的現狀看,存在著一些的問題。
一是保護意識淡薄。紹興水鄉開門就見水,舉足需登橋,各式橋梁隨處可見。因而,在城鄉建設中拆橋、拓路習以為常,致使古橋數量銳減;有的將古橋改作通車之用,增加了安全風險,在農村曾出現橋塌車毀的現象;有的把給、排水管道敷設在拱圈或橋壁上,用鋼釘固定,既增加橋梁荷載,又影響古橋觀瞻;有的在古橋維修中沒有按傳統技藝施工,使原有的結構、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的改變;有的橋周圍環境面貌大變,如鏡湖新區有一座清代石拱小橋(橋及坡長7.25米,橋面寬2.25米,東西各有9級臺階),主體結構完好,土地開發將旁邊的道路、建筑全部拆除,小橋孤零零地佇立空地上,對此橋是原地保留、還是拆除?輿論上一直爭論不休。

二是保護措施缺乏。在城鄉建設中古橋被毀的現象屢有發生,如紹興昌安街以北的外官塘河上的避風塘,據說是被當地農民建房(做石基礎)而被拆毀的;城區古運河上的長橋也因修筑中興路而被拆除,使河道變成了暗河。即使在近年,因航道拓寬、區域排澇等需要,被拆除的古橋也不少,如古鑒湖上的東跨湖橋(不僅歷史上有名,而且是省級鑒湖風景區所在)被拆,十分可惜;現為溝通南北兩岸(馬臻墓園與鑒湖街)的聯系,建造了一座上有頂架的現代橋梁,顯得不倫不類。在新區開發或城中村改造中,由于村莊的整體搬遷,橋梁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加上建筑物布局需要,一些古橋當成累贅而被拆除,情況堪憂。
三是被列入文保單位的古橋較少。在全市700余座古橋中,被列為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僅有54座,只占總數的7.7%。一些歷史悠久、保護價值很高的古橋未被列入文保單位,有的甚至連文保點都不是。如柯橋區錢清鎮九巖村的廣溪橋,系單孔大跨徑半圓形石拱橋,橋飾精致,刻有橋聯,為紹興水鄉明清時期橋梁的代表,對這樣一座具有時代特征、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橋,而未被列入文保點,感到遺憾。由于多數古橋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在建設需要時往往會被拆除。
古代橋梁是紹興重要的文化資源和寶貴財富,其布局特色、結構造型、工藝技術以及周圍環境風貌,為江南水鄉地區所少見,應當妥加保護、積極開發利用。
紹興是橋文化的搖籃,建成了聞名遐邇的各式石橋,沉積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水鄉風貌,促進了水陸交通事業的發展。如今雖部分古橋功能有所削弱,但作為水陸交通節點的布局形式、造型藝術、環境風貌,仍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和旅游價值。保護古橋應當創新思路,加強保護利用,結合城鎮河、路交通系統規劃,把古代橋梁有機地串聯起來,發揮其步行、休閑、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使歷史古橋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生產生活。
(一)劃定古橋保護范圍,控制建設地帶
紹興古橋造型別致,內涵豐富,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充滿著歷代紹興人民的聰明才智;應當加強保護,劃定保護范圍,控制建設地帶,保持環境特色,發揮其生命力。從保護的要求看,除加強古橋本身的保護外,還應保護周圍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保持橋、河、路、建筑協調的比例和別致的風貌。為此,需要文物、水利、航運、城建、規劃等部門通力合作,按古橋的級別(如國家級、省級、市級文保單位)來劃定保護區域,保護古橋及周圍環境面貌。劃定的保護范圍一般為整座古橋,包括橋下的河道水面,與橋墩相連的河坎,這是需要絕對保護的,不能有所損壞。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周圍建筑分布以及不同的保護等級,建設控制地帶可分為二類和三類;二類控制地帶多為靠近古橋的道路、河埠及沿河民居,如國家級文保單位八字橋的二類控制地帶是南到東雙橋、北至廣寧橋,東西各從八字橋向外延伸50米,形成條狀的建設控制地帶,保持橋街相連的沿河景觀和粉墻黛瓦的地方建筑特色;三類控制地帶是在二類控制地帶(邊線)向外延伸各50米,在此地帶內的土地開發或民房改造,不能有與環境不協調的建筑和設施出現,保持深宅大院、重脊高檐的臺門民居和古樸幽靜的街巷風貌。在古橋多的河段(如八字橋河與長橋河)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可以重疊,如省級文保單位廣寧橋(橋長60米、寬5米,七折邊石拱橋),它的保護范圍與八字橋建設控制地帶重合在一起,該橋的二類建設控制地帶為四周離橋20米,三類控制地帶是至二類地帶外再20米,這樣有利于古橋及周圍環境的保護。在劃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應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保持橋周圍的民居形式、綠地等開敞空間,整治與環境不協調的建(構)筑物,及時維修橋面、欄板、橋跺等,保證橋梁的安全、美觀。對一般性的古橋,也要根據不同的造型和文物價值,加強管理養護,注意橋墩沉降觀測,合理劃定保護范圍,維護景觀特色,延續“畫橋、烏篷、白墻黑瓦”、石板長路的歷史真實性。
(二)提升保護等級,發揮古橋生命力
開展對古橋文物價值的評估,按建造年代、結構形式、跨度大小等進行分析,提出評價意見,為古橋保護、升級服務。對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橋要進行測繪(包括面寬、跨徑、梁底、墩柱、欄桿等各種尺寸和標高),拍攝橋欄、橋飾、橋聯等細部照片,為日后的維修、養護提供參考;加強對古橋布局、結構、營造等的科學技術研究,供現代橋梁設計、建設借鑒;對風貌別具、有保存價值的古橋,應分批列入市級文物保護點,以擴大保護面。對已被列入文保點的古橋,應根據其文物價值等,晉級為文物保護單位,以提高古橋保護率。對已公布的市、省級文保單位的古橋,應積極申報為省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發揮古橋的文物價值。同時,古橋保護與城鎮慢行系統、水上旅游系統規劃相結合,利用河道將古橋串聯成線,形成“邊河、邊路、邊綠”、橋跨其中的水鄉風光帶,發揮旅游、休閑、鍛煉(快走、慢跑)等多種功能,以增添古橋的活力。要加對大古橋的展示利用,擴大宣傳面,可在橋邊立說明碑,辟為水鄉觀光點;有的古橋還可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越城區的后堡橋等;對特別有名的古橋,可在周圍建立古橋陳列室,提升古橋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來這里考證、觀光、賞景。
(三)重視古橋價值,河路規劃繞行
在城鄉建設中要切實保護好古橋,不能再有毀損古橋的情況出現;特別是被列入文保單位的古橋,在設計、建設時有責任加以保護。一是在航道開辟時保護好古橋,可以將航道改道或繞行,這如陸上交通設計一樣,記得某省建設一條高速公路,路上正好碰到古樹名木,而這條高速公路改道繞行,使古樹得到很好的保護;對古橋也可采取相同的措施,采用航道改道的辦法,來保護歷史古橋。二是在道路建設時為保護古橋,可在古橋邊再建一座車行橋,以適應車輛交通發展的需要,這種例子較多,如紹興老城內魯迅西路的建設,為保護鳳儀橋,在老橋旁建了座新橋,使兩橋并列而布,新橋通行汽車,老橋行人,這樣既解決了車行交通問題,又較好地保護了鳳儀古橋。三是對局部填塞的小河,若仍在發揮排水作用的話,為保護古橋應重新將小河挖開,還其水環境本來面目,防止因敷設排水管道而“以路代河”。四是對保護的古橋進行維修養護,根據其危損程度,提出修復的時間要求,政府應在財政上給予支持;需要強調的是在維修前應先制定修復方案,遵照“不改變其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在有關古橋、文物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施工,確保其歷史的原真性和風貌的完整性。
(四)遷址保護古橋,還其本來面目
城鄉建設對古橋保護提出了挑戰,在開發建設地塊上的古橋,應實施搶救性保護。規定凡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一般需在原地保留,不應遷址保護;對被列入文保點的古橋,其周圍環境遭到破壞,在原地保護已失去意義、或因特殊原因無法在原地保留的,可以將這些古橋按原樣遷移到新址加以保護,如前面所說的鏡湖新區清代石拱小橋,文物管理部門確定為“遷址保護”;按“遷址保護”要求,在古橋在遷移前需進行實地丈量(如太平橋的橋高2.35米、拱高1.95米、橋跨徑3.45米等),分析橋梁結構和建造工藝,并將拆除的部件(石塊)編號,便于在新址拼裝復原;復原時應根據其橋梁的跨度,選擇相應的河道斷面,并考慮水文地質、交通等多種因素,采用傳統手法科學還原,發揮其古橋的應有價值。若古橋遷移暫沒有新址的,可將拆卸的石材保管、存放,等待時機再行恢復。為使“遷址保護”不改變文物的原狀,在古橋拆遷前需做好資料保全工作,以保證古橋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美觀性。
(五)收集古橋材料,加大回收利用
古橋材料以石板、石條、石塊為主,在石材眾多的紹興城鄉,舊石材料的利用一般不被人們所重視,這如建造房子一樣,建新橋梁亦需用新材料,即使是橋梁維修,用上去的石料也多為新開采的,導致紹興一些建造年代久遠的古橋,在某個朝代經過大修后,留下了當時的痕跡;從文物的角度來講,此橋便是維修的那個朝代了,如建于南宋的廣寧橋,在明萬歷年間修繕后,就變成明代的產物了。其原因可能是新石材比舊料更加耐用,且當時未曾考慮到橋梁會成為歷史文物;加上紹興可供開采的石礦較多,在人口分布密集、水陸交通繁忙的城鎮,橋梁的改造、修建是平常的建設工程,維修時用新構件取代舊石料“有情可原”,這樣雖有利于延長橋梁使用周期,卻降低了古橋的文物價值。近年來,紹興舊石材、構件外流嚴重,江蘇省的一些商販來紹興收購舊橋石、舊板材、石庫門等,他們買去后用于古橋、古建筑以及石板路的維修及新建(仿古);附近蕭山的湘湖旅游區用舊石板鋪筑的道路、河坎,據當地人介紹,這些石材都要是從紹興收集來的。外地尚能如此,本地又何樂而不為呢?紹興也應加大對古橋材料和舊石板的回收、利用,這如房屋建筑材料(舊木料)的利用一樣,如諸暨市的西施殿就是從各地搜集來的舊材料(如梁、柱、椽子、斗拱、牛腿、門框、花格窗等)拼筑而成,儼然是一座古建筑,這種例子枚不勝舉。對已經破損嚴重(實在沒辦法保護或遷址)的古橋,拆除時可將材料回收,用在破損古橋的修復上;舊石板也可用于園林建設,能反映一些園藝的歷史特點,用舊料點綴新景點,則更有一番韻味。要學習江蘇、蕭山等地的經驗,重視舊石材料的回收利用,把紹興的古橋維修好、水鄉風光保護好。
(六)制定保護辦法,嚴查違法行為
保護古橋也要“落地”,失去的東西很難彌補,歷史面貌丟失了,就無法再現,紹興許多古橋因沒有實施搶救性保護而消亡。為此,需要增強古橋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歷史的高度、發展的角度把古橋保護好、技藝傳承好。一是要制定保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在建設中不能損壞古橋結構、環境風貌,禁止擅自拆除或改建古橋;確因需要拆除或遷移的,必須經文物、水利、交通等有關部門專家論證后,方可進行。二是要保持古橋的周圍環境面貌,在古橋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土地開發,應嚴格執行規劃設計條件,嚴格控制建筑高度、體量、形式和色彩,違者按《城鄉規劃法》進行處理。三是加大對破壞古橋行為的查處,文物部門要提高對文保點以上古橋的保護巡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擅自在古橋壁上輔設給、排水管道,或對古橋造成損壞行為的,要責令當事人改正,并依據情節輕重作出相應的賠償處罰;對破壞、毀損古橋等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四是對非法買賣古橋構件行為的,也應作出明確的處罰規定,做到古橋保護有章可循、違法必究,不斷提升古橋保護利用的層次和水平。
紹興古橋以合理的布局,獨特的造型,高超的技藝,厚重的文化,別致的風貌,享譽大江南北,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過重要的貢獻。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應加強對古橋和水鄉特色的保護利用,制定和落實保護措施,保持古橋風貌和周圍環境,發揮其古橋的生命力,使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繼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科學研究和發展旅游業服務。

(作者單位:紹興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