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應利/文
海島縣“十三五”空間布局探索
——以浙江省玉環縣為例
■潘應利/文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協調推進的十分重要時期,編制好“十三五”規劃的意義非常重大。無論是“十三五“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還是發展定位、發展舉措,都要落實在空間上,才具有實質性意義和可操作性。而海島縣土地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海洋資源豐富,如何實現“十三五”空間布局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本文以浙江省玉環縣為例進行初步探索,并提出以下主要觀點:玉環縣“十三五“空間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上級的重要戰略部署,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努力在空間布局上,與國家省市相對接相融合,積極探索建設“一帶一港一城一區”,實現玉環發展新跨越。
“一帶”:針對玉環對外交通落后的實際,努力打通對外通道,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致力轉型升級,建設具有玉環特色的沿海產業帶。完成沿海高速公路樂清灣跨海大橋及接線工程建設并投入使用,力爭納入“杭紹臺溫”城際軌道交通布局,爭取玉環鐵路貨運支線和臺州市域軌道交通S1線(玉環段)等對外交通謀劃和實施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溫嶺澤國至玉環大麥嶼疏港公路、S226(76省道)溫嶺岙環至玉環龍溪段改建、環島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成海西與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之間的重要交通節點。按照“板塊化發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要求,加快零散工業區塊優化整合提升,在“兩帶四片區”(濱海產業帶、港口產業帶和城關-坎門產業片區、清港-楚門產業片區、黃泥坎機電產業片區、漩門二期高技術及環保產業片區)的基礎上,聚力推進海洋經濟轉型示范區建設,不斷創拓展新空間,打造玉環制造業發展新高地,增強整體經濟的發展后勁。規劃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包括科技孵化園、眾創空間、小企業創業基地等),打造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資源集約的工業發展平臺。通過高質量打造濱港工業城、干江工業功能區和龍溪工業功能區三個功能片區,使之成為玉環集中的工業產業帶和溫臺沿海產業帶的重要節點、玉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及新興產業孵化培育的主平臺。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開展跨境訂單生產和貿易,打造新時期互聯網絲綢之路。加快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東南機床研究院建設,強化高校院所和行業深度對接,新建一批國家級或省級科技園、重點實驗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試基地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構建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引導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突出生產性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優先地位,結合智能產業發展重點,加快發展以工業設計、研發服務、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做大精品高效農業,積極拓展休閑觀光功能,加快向產業鏈精深加工環節延伸,努力推進漁農業轉型升級。
“一港”:以大麥嶼港為依托,探索聯合建港新模式,建設“三個中心、一個基地”,打造具有玉環特色的綜合樞紐港。積極拓寬港區建設投融資渠道,吸引大的航運和港務公司與大麥嶼港聯合建港,嘗試探索與臺灣、上海、寧波等地港口聯合開發,打破行政區劃壁壘,積極推進大麥嶼港區建設。重點發展集裝箱深水泊位和港口物流園區,逐步發展成為浙東南集裝箱轉運中心。通過引進集裝箱班輪公司、代理公司、碼頭公司,開辟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加大總靠泊能力為30萬噸級的集裝箱深水泊位建設力度。積極建設區域性商品交易平臺,重點推進大麥嶼鋼材交易市場、煤炭交易市場、水產品批發交易中心、船舶加油補給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推廣運用金融租賃、海上保險、船舶融資、航運融資等航運金融服務。以提供航線、物流、碼頭、氣象等信息服務為內容,重點推進電子口岸信息服務系統、航運物流信息服務系統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繼續深化浙臺(玉環)經貿合作區建設,發揮玉環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綜合實驗”作用,以兩岸全面對接為突破口,加快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全方位開放,在兩岸交流合作和對外開放中發揮示范作用。
“一城”:充分依托海島資源和文化底蘊優勢,凸顯“山的靈氣、海的韻味和漁家風情”,打造“海、山、港、城”相融的濱海海島城市。以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觀為靈魂,以重大交通通道為紐帶,加快打造能代表玉環形象、具有濃郁海味和現代氣息的綜合性城市景觀帶,努力將玉環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海島特色之城。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將漩門二期、漩門三期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濱港工業城、大麥嶼港區列入重點建設空間,作為提升城市化發展質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展現空間建設形象的重要平臺。將玉城、坎門、楚門列入重點優化空間,通過產業“退二進三”和多元化的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和服務功能。將漩門三期(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以外區域)和蘆浦作為“十三五”期間主要的彈性發展空間。同時,努力建設玉環智慧之城,建立網絡數據服務中心基地和多網融合通行服務平臺,完善網絡應用的信息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高效超前、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保障。
“一區”:突出環境綜合整治,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大力謀劃和構建大生態功能區。以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載體,優化海洋生態環境,加強海水養殖污染控制,完善海洋傾廢管理,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和海洋環境整治工作,逐步減少污染物的總量,有效改善海洋環境質量。堅持治污先行,重點整治垃圾河、黑河及臭河,統籌推進河道疏浚、區塊截污、生態修復。全面推進工業污水、城鎮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和達標排放,大力推進污水管網、輸送泵站和污水處理廠建設,強化重點行業及區域整治。繼續加強農村污水治理,切實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大氣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大氣復合污染綜合整治,建立PM2.5指標考核體系,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及土壤修復行動,深化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綜合防治,加快推進坡耕地和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土壤環境質量評估,嚴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實行嚴格的土壤保護制度。加強縣域土壤肥力樣本檢測,在重要發展區內推廣使用有機肥,減少土地面源污染。深入推進“三改一拆”、“四邊三化”行動,進一步開展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心村改造和違章建筑拆除,建立健全長效推進機制。以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和省級森林城市為抓手,加快城鎮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推進縣城主要道路兩側的綠化美化改造,全面改善城市生活品質。加快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快農村環衛、公交等一體化進程,加強農村功能配套和人文生態保護,逐步改善提升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打造一批全省領先的美麗鄉村。
(作者單位:浙江省玉環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