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李毅中
“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李毅中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從制造業轉型升級,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到邁入制造業強國,可以說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實施“中國制造2025”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具體路徑。我們看到,提出“中國制造2025”適應國內外大背景、大趨勢,對指導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有重要作用。
國際方面,美國2009年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回歸”、“重振制造業”。德國提出“工業4.0”,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歐盟提出工業占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發布制造業競爭策略,印度也提出“印度制造”的概念等。不同類型的國家從不同的側面,結合本國的實際,都提出了一些發展的戰略和思路。
我國是工業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不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創新能力不強;環境資源承載過大,已經不可能支撐高速發展;制造業總體仍處在中低端,指標落后、產能過剩等。針對這些問題,工信部和中國工程院組織百余名專家研究擬寫“中國制造2025”,具有前瞻性和先導性,立意高遠,并且針對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措施具體,可操作性強。
“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這正是我們現在最大的缺陷。要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重大科技專項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升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企業創新能力。
二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點是智能制造。兩化融合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我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已達52%,生產制造線流程自動化比例大約是54%、關鍵工序裝備數控率約28%等。但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還有很大潛力?!盎ヂ摼W+”首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深度應用。
三是強化制造基礎。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是技術核心,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變成先進制造基礎工藝技術。再就是關鍵基礎材料,特別是專用新材料。還有制造業的基礎技術裝備,如數控機床。
四是品牌質量。品種質量,不僅要滿足用戶需要,而且要引導消費、創造消費。我們有很多老字號品牌,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尤其缺乏能進入國際市場的品牌,有的專家說得很好:“品牌要打入國際,顧客要拉回國內。”推廣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全過程全方位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組織實施制造業標準化,并盡力提升為國際標準。
五是綠色低碳制造。既要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實施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更要減少排放、治理污染、變廢為寶,能夠使大自然自我凈化。不僅僅滿足于排放達標,要進一步提升凈化環境的技術手段,維系、創造自然財富,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相統一。
六是結構調整。既要優化增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要調整存量,淘汰落后、化解過剩,對傳統產業加快技術改造。抓住重點領域、戰略產業、優勢行業,取得突破發展。
七是制造業的服務化。第三產業的特點是能耗、物耗低、三廢排放少,吸納勞動力能力強,要大力發展。二產向下游延伸發展售后服務、全壽命周期服務、發展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往上游擴展提供科研、設計、咨詢、信息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制造業服務化不僅自身能力得到增強,而且是發展生產服務業的重要渠道。
制定并實施“中國制造2025”,重大意義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明確了工業、制造業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中擔負的重任,加強和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工業和制造業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更有特殊的困難。企業反映需求不旺、訂單不足、價格低迷;資金、勞動力等要素趨緊,融資成本攀升,壓力尚未緩解;企業家投資信息不足等現象普遍存在。國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簡政放權、定向降準降息、減稅減費、擴大鼓勵創新創業等政策支持,其效果將會逐漸體現?!爸袊圃?025”的實施必將釋放和引發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改革措施,也會帶動和輻射到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商貿等各個領域。我們應當提振信心、自立圖強、不懈努力,真正把“中國制造2025”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