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輝,王際宇
(中國人民大學 統計學院,北京 100872)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在破解中國發展難題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總量上來說,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業處于發展中的初級階段。從趨勢性來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發展潛力巨大。盡管如此,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究竟處于什么樣的水平,還存在哪些問題,對農民增收和就業帶來多大影響等問題我們一直無法給出科學回答。現階段,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還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缺乏整體規劃,一家一戶各自為戰;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落后;農產品、手工制品附加值低,同質化、同業態競爭嚴重;經營管理和服務不規范;產業化程度低,沒有形成產業鏈。了解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結構和趨勢性,根據鄉村旅游發展狀況暴露的體制機制、類型結構等問題提出針對性方案是當前發展鄉村旅游業最緊迫的任務。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建立一套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設計,把鄉村旅游當前的問題客觀地反映出來,為探索和回答這些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
我國現階段旅游統計對象只包含景區、星級酒店和旅行社,大多數鄉村旅游經營者都不在常規統計范疇內。鄉村旅游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如四川省和浙江省已經開始嘗試對鄉村旅游的現狀進行指標監測。但是由于各地區情況不同,指標監測的目的不同,因此統計指標的設置、指標口徑等都不盡相同。這樣導致的結果首先是省和省之間指標缺乏可比性;其次是對沒有嘗試鄉村旅游統計監測的省缺乏了解。這些都會影響國家對鄉村旅游發展提出針對性指導意見和出臺相關政策,因此從國家宏觀層面上需要為鄉村旅游發展提出一套頂層設計方案,指導和規范鄉村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鄉村旅游統計指標監測體系的建立可以為我國建立科學有效的鄉村旅游管理體制做支撐,可以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依據,也可以為鄉村旅游從業者提供行業動態數據。
鄉村旅游涉及的面非常廣,理論上講,凡是和鄉村旅游有關的經營活動都應該納入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而且要求這些指標不僅全面、準確地反映鄉村旅游的內涵,并且沒有重復和交叉。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的范圍應該圍繞鄉村旅游的定義和鄉村旅游統計監測的目的展開。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世界旅游組織認為鄉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外國學者德諾伊(Dernoi,1983)指出,鄉村旅游是發生在有與土地密切相關的經濟活動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動。國內很多學者也對鄉村旅游給出自己的定義。吳必虎(2001)認為,鄉村旅游就是發生在鄉村和自然環境中的旅游活動的總和。郭煥成、韓非認為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城市居民為目標,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楊旭(1992)認為,鄉村旅游是由農業生物資源、農業經濟資源、鄉村社會資源所構成的立體景觀為對象的旅游活動。肖佑興等(2001)認為,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風光、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集觀光、游覽、娛樂、休閑、度假和購物為一體的一種旅游形式。它具有鄉土性、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高效益性、低風險性以及能滿足游客回歸自然的需求性等特點。王仰麟、祁黃雄(1999)把鄉村旅游界定為:以農業和農村為媒介,能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娛樂、購物等功能的旅游業。
這些從不同角度對鄉村旅游的定義說明對鄉村旅游做出一個公認的定義非常困難,因為鄉村旅游的表現形式和內涵非常豐富,但是不難發現,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鄉村旅游,其定義都包含鄉村性這一鄉村旅游本質屬性,這也是鄉村旅游區別于傳統旅游的最重要特征。
國家旅游局對鄉村旅游給出這樣的定義: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農業為基礎,以城鎮居民為主要市場,以滿足居民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業態;是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的新型產業形態。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就是要圍繞鄉村旅游的定義,進一步明確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從而確定鄉村旅游統計監測范圍。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權威機構和學者對鄉村旅游定義的反復推敲,結合鄉村旅游監測的目標,同時根據實地調研情況,最終給出鄉村旅游統計監測范圍的定義:以農村、農業為基礎,經營場所在農村地區及城鄉結合部,以餐飲住宿、垂釣采摘、觀光體驗、度假休閑為主要形式的經營活動。這一定義提出的理由有:(1)以農村、農業為基礎是鄉村旅游的本質特征,所有的行為離開此基礎就不能稱之為鄉村旅游;(2)規定經營場所在農村及城鄉結合部首先是由鄉村旅游的本質特征決定的,其次是中國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快速城鎮化過程的必然要求;(3)之所以規定鄉村旅游的經營形式主要是因為這些經營形式比較全面的反映當前鄉村旅游的經營類型,同時也方便鄉村旅游統計可操作和口徑的一致性。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就是緊密圍繞鄉村旅游統計監測范圍來設計。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統計監測體系,最大程度反映鄉村旅游現有的結構和模式以及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影響,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結構和趨勢性因素,反映鄉村旅游作為一個產業在農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反映現階段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旅游者的滿意程度。通過指標間橫向、縱向比較,發現鄉村旅游業存在的問題,為國家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完善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更好的為農村地區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服務。
鄉村旅游統計指標監測體系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是一個涵蓋鄉村旅游發展方方面面的大系統。從鄉村旅游統計監測的目標來看,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務必反映鄉村旅游現狀、結構和趨勢性特征,包括經營者經營狀況指標、游客消費指標、農民收入影響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指標等子系統。對于這樣一個系統設計指標監測體系,必須用系統的觀點,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在指標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描繪系統特征。本文基于鄉村旅游指標構建的系統性要求,結合旅游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從鄉村旅游基本情況、經濟效益、游客接待、農民增收和就業、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分析鄉村旅游的統計內容和指標,力求比較全面地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狀況。當然,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不可能涵蓋鄉村旅游的所有內容,但最能反映鄉村旅游監測目標的指標必不可少。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必須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考慮鄉村旅游數據的可獲得性,例如我們非常關心農產品轉化成旅游產品的數據,對于這一部分數據我們的調查對象是種植蔬菜、水果,養殖家禽的農民,但是這些農民很難直接統計。其次,考慮鄉村旅游指標的測量和數據收集的可行性,對于一些鄉村旅游數據要解決好理論上的重要性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之間的矛盾。最后,要考慮鄉村數據收集方法的可行性,對于鄉村旅游的調查對象,需要根據鄉村旅游的特點設計能同時滿足不同收集方法的指標體系。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指標選擇應該避免重復,指標的設置和選取應該盡可能與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建立的目標相一致,并結合鄉村旅游發展的特點,從鄉村旅游統計監測的主體出發,區分不同指標的重要性差異,選擇有代表性的指標。指標不需要太多,能滿足需求即可。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必須科學地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依據統計監測指標構建理論,選擇具有實際意義的指標。盡量選擇可量化指標,同時也要設置一些定性指標,以便能夠反映定量指標所不能表征的鄉村旅游信息。嚴格挑選主要的和關鍵性指標,從而以較少的指標真實反映鄉村旅游基本狀況。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除了把握一般性的原則以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準確反映鄉村旅游內涵和鄉村旅游監測目標。在指標體系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準確地反映鄉村旅游的各個方面以及鄉村旅游監測目標。(2)保持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致性。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應該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必須保持與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的一致性。(3)突出鄉村旅游的監測重點。鄉村旅游統計監測不可能監測到鄉村旅游的方方面面,必須有重點地監測能突出反映鄉村旅游現狀、結構和趨勢的統計指標。
圍繞鄉村旅游統計監測范圍,依據上述指標設計原則,借鑒國內外關于鄉村旅游指標監測的相關文獻,同時考慮到鄉村旅游統計監測體系構建的目標將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分為5大類。5大類分別從不同側面反映鄉村旅游現狀、結構和趨勢。這5大類分別是基本情況、經濟效益、游客接待、農民增收和就業、配套設施建設。基本情況主要考慮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產業所必須了解的指標。通過基本情況指標可以幫助了解鄉村旅游現有結構和模式。經濟效益主要圍繞反映鄉村旅游規模而設立。游客接待是從鄉村旅游游客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考慮設計。經濟效益和游客接待兩類指標能夠反映鄉村旅游規模及其發展趨勢。農民增收和就業是圍繞反映鄉村旅游作為一個產業在農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未來發展趨勢來設置,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也能起到指示作用。配套設施建設圍繞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來設計,可以間接反映消費者的旅游質量,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完善提供方法和依據。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5大類指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其內部邏輯關系如下:

圖1 鄉村旅游指標體系內在邏輯圖
鄉村旅游基本情況和配套設施指標能夠客觀反映鄉村旅游資源稟賦、資金投入和旅游層次,這些鄉村旅游基礎建設情況決定鄉村旅游的消費水平和游客接待質量。經濟效益和游客接待兩大類指標很好的反映了鄉村旅游的消費水平和游客接待情況,同時也可以驗證鄉村旅游基本情況和配套設施建設情況。經濟效益和游客接待情況又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和就業。經濟效益、游客接待以及農民增收和就業情況反過來對鄉村旅游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起推動作用。這樣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循環系統。這個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通過系統內各部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鄉村旅游5個方面的指標應該呈現螺旋式上升,并且有可能帶來積極的溢出效應。通過系統中各指標反映的問題,政策制定者或行業內組織可以提出針對性對策以提升鄉村旅游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鄉村旅游從業者也可以通過分析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對自身發展準確定位。

表1 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總體框架
根據鄉村旅游指標體系構建的依據和結構關系,從指標可獲得性角度以及和當前旅游統計相銜接的角度出發,指標監測體系包含5項一級指標,共22項二級指標。其總體框架見表1。
綜合前面指標設立的原則,從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來看,鄉村旅游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基本上涵蓋了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方面,所選擇的指標無論從專業性還是可操作性的角度來說,都能比較好的用來監測鄉村旅游的現狀、結構和趨勢。
鄉村旅游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解決手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新型城鎮化的根本途徑。本文從鄉村旅游基本情況,經濟指標,游客接待,農民增收和就業,配套設施建設5個方面構建鄉村旅游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對省、市、縣等鄉村旅游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監測,有助于國家、省、市、縣、鄉村旅游從業者等明確自己在鄉村旅游發展方面任務和目標。
[1]肖宏偉.構建中國綠色經濟生產方式評價指標體系及對策建議[J].發展研究,2013,(10).
[2]楊旭.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J].旅游學刊,1992,(7).
[3]馬勇,趙蕾,宋鴻,郭清霞,劉名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及模式——以成都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為例[J].經濟地理,2007,(2).
[4]王仰麟,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理論與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
[5]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6]姚治國,蘇勤,陸恒芹,潘軾,馮書春.國外鄉村旅游研究透視[J].經濟地理,2007,(6).
[7]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
[8]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3).
[9]邱玉華,吳宜進.城鎮化進程中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J].社會主義研究,2012,(1).
[10]何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3,(1).
[11]Wilson S,Fesenmaier D R,Fesenmaier J,et al.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2).
[12]Mac-Donald R,Jolliffe L.Cultural Rural Tourism:Evidence From Cana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