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春,王國剛,王明利
(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近年來,我國牛肉供求呈緊平衡格局,肉牛生產增長遠未趕上牛肉消費需求的增長,牛肉價格已連續13年保持增長,尤其是2011年以來牛肉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全國鮮牛肉批發價格由2011年初的30.84元/公斤增加到目前的54.42元/公斤,增加了76.46%。穩定和提升牛肉生產能力,已成為政府部門尤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國牛肉的供需現狀及未來趨勢,對于把握肉牛生產發展、科學指導肉牛業發展、保障我國牛肉產品市場穩定供應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合目前已有研究來看,對我國牛肉生產、消費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從局部均衡角度,構建牛肉均衡的研究仍較為欠缺。本研究正是基于現有研究的不足,基于局部均衡理論,構建包括牛肉生產、消費(城鄉戶內外)、貿易的牛肉均衡模型,并設計兩種情景方案,研究牛肉供求情況及未來趨勢,以期全面把握未來我國牛肉供求變化趨勢,科學指導肉牛生產發展。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來自于微觀經濟學中需求、供給和局部均衡理論。
需求(Demand)含義為消費者愿意而且能夠購買一定數量的物品和服務。影響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自身價格、消費者的收入、相關商品的價格(互補品價格,替代品價格)及其可獲得性、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者預期(如收入預期,價格預期)、市場規模、其他因素等。
供給(Supply)的一般含義,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提供出一定數量的商品。影響供給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自身價格、生產的成本、生產的技術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生產者預期、行業規模、其他因素等。
局部均衡理論,也稱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場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孤立地考察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或均衡狀態,而不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本研究的牛肉均衡模型,充分考慮了1979~2012年的我國牛肉供給、需求、貿易情況。供給考慮了牛出欄、牛出欄胴體重,需求考慮了城鎮居民消費(包括戶內、戶外)、農村居民消費(包括戶內、戶外)、其他消費,貿易考慮了牛肉進口量、牛肉出口量等。在此基礎上,建立我國牛肉的生產、消費、貿易三個環節相關聯的均衡模型。
1.2.1 供給模塊
(1)牛出欄量


1.2.5 市場均衡模塊
BFPRDt+BFIMPTt=BFCSMt+BFEXPTt

表1 牛肉均衡模型變量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具體如下。生產環節:數據來自《中國畜牧業統計1949~2001年》、《中國畜牧業統計》(2002~2013)、《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1979~2013)以及農業部。消費環節:1998~2011城鎮居民家庭消費、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數據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1998~2011年城鎮居民戶外消費計算,是結合相關研究得出的1998年、2011年戶外消費占比分別為24.5%、25.8%,然后結合1998~2011期間的年平均增長率,計算每年的戶外消費占比;1998~2011年農村居民戶外消費計算,結合相關研究得出的1998年、2010年戶外消費占比分別為16.7%、17.81%,然后結合1998~2011期間的年平均增長率,計算每年的戶外消費占比;2012年城鎮、農村戶外消費占比結合之前計算的年平均增長率進行計算。1979~1997年消費數據為結合1998年數據以及FAO關于牛肉食品消費年際間環比數值進行推算。貿易環節:來自FAO數據庫。宏觀經濟及其他: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歷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涉及的價格、收入等數據均結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了調整。
“十二五”規劃中,中國政府首次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預期增長目標(>7%)設置的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目標(7%)還要高,同時,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也就是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計劃中收入倍增者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由此看來,未來,城鄉居民收入將保持穩定增長。這里參考胡向東(2012)的相關研究,假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景中,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2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肉牛養殖戶比重持續減少,散養戶繼續退出,肉牛養殖的規模化程度有一定的發展。據資料顯示,2011年與2007年相比,年出欄50~99頭、年出欄100~499頭、年出欄500~999頭、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戶數呈明顯增加趨勢,場戶數增幅分別為39.87%、85.39%、127.48%、93.42%;年出欄1~9頭的肉牛養殖場戶出欄肉牛比重減少了0.43個百分點,年出欄50~99頭、年出欄100~499頭、年出欄500~999頭、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戶出欄肉牛比重分別增加了2.07個百分點、3.45個百分點、1.89個百分點、1.23個百分點。同時,2013年農業部出臺的《全國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肉牛出欄率達到50%以上,到2020年全國肉牛出欄率達到55%以上。這里以《全國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提出的出欄率目標為依據,設置規模化發展情景。
這里運用ARMA模型對均衡模型的外生變量分別做了預測,進一步運用EVIEWS軟件,建立聯立方程進行求解,得到市場模型的基準值,并結合兩種情景方案,分析了不同情景的肉牛均衡情況(詳見表2)。研究結果顯示:
(1)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景下,城鄉居民牛肉消費量增長加快。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景下,2015年牛肉產量為684.20萬噸,牛肉消費量為692.80萬噸。2020年,牛肉產量為816.22萬噸,牛肉消費量為826.42萬噸。2025年,牛肉產量為963.23萬噸,牛肉消費量為976.43萬噸。此情景下,城鄉居民牛肉消費量增長加快,2015年、2020年、2025年分別為544.80萬噸、784.40萬噸、950.90萬噸,分別高于基準水平12.13萬噸、13.54萬噸、17.56萬噸。
(2)規模化發展情景下,牛肉產量增長加快。
規模化發展情景下,2015年牛肉產量為692.01萬噸,牛肉消費量為700.31萬噸。2020年,牛肉產量為824.56萬噸,牛肉消費量為833.46萬噸。2025年,牛肉產量為972.15萬噸,牛肉消費量為982.35萬噸。此情景下,牛肉產量增長加快,分別高于基準水平7.4萬噸、8.6萬噸、9.3萬噸。
(3)兩種情景下,牛肉貿易均呈凈進口態勢。
兩種情景下,牛肉貿易均呈凈進口態勢。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景下,2015年、2020年、2025年,牛肉凈進口量分別為8.6萬噸、10.2萬噸、13.2萬噸;規模化發展情景下,2015年、2020年、2025年,牛肉凈進口量分別為8.3萬噸、8.9萬噸、10.2萬噸。由此看出,凈進口差進一步拉大。對國外牛肉產品的進口依賴仍存在。
(4)兩種情景下,牛肉的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均保持增長。
兩種情景下,牛肉的生產者價格和消費者價格均保持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景下,2015年、2020年、2025年,牛肉消費者價格分別為48.76元/公斤、63.14元/公斤、99.94元/公斤。規模化發展情景下,2015年、2020年、2025年,牛肉生產者價格分別為25.45元/公斤、46.56元/公斤、67.79元/公斤。由此反映出,牛肉生產市場、消費市場依然延續現有的價格走勢,市場供求仍呈緊平衡格局。

表2 肉牛均衡模型分析結果
表中:牛肉產量=(牛出欄胴體重*牛出欄量/1000)*0.7,牛肉生產者價格、牛肉消費者價格為結合模型運算結果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預測值進行折算。
本文基于局部均衡模型,設計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規模化發展兩種情景方案,對2013~2025年我國牛肉的供給與需求進行了預測。研究結果顯示,未來我國牛肉供需仍呈緊平衡格局,提升我國牛肉生產供應任務依然艱巨。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1)構建穩定我國牛肉生產的長效政策扶持機制。
未來,我國牛肉生產供應的任務依然艱巨,因此需要構建穩定我國牛肉生產的長效政策扶持機制。一是加大對基礎母牛的政策扶持,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母牛養殖補貼,每頭基礎母牛給予1500~2000元的補貼資金,并對母牛養殖優勢區域,給予政策傾斜。二是加快肉牛規模養殖發展進程。對規模化養殖小區、養殖大戶給予政策支持。三是對肉牛養殖的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
(2)提升牛肉生產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目前來看,我國牛肉生產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均低下,國內方面,肉牛養殖比較效益低下,國外方面,肉牛養殖成本、價格均居于高位,不具有優勢。因此,要進一步提高肉牛養殖技術水平,包括母牛繁殖率提升、肉牛育肥技術的提高、飼料配方的改進等。同時要積極發揮技術服務體系的示范推廣作用。
(3)建議適當擴大我國牛肉進口渠道。
據相關報道,中國最大的牛肉供應國是澳洲,占2013年官方進口的約一半,澳洲目前面臨牛肉產量明顯減少的情況。旱災迫使澳洲的養牛農戶撲殺牛群,引起對全球牛肉供應很快將出現短缺的擔憂,同為牛肉出口國的美國的存欄量也降至60年最低位。另外,有數十萬噸來自巴西和印度等國的牛肉避開當局的進口限制,通過香港和越南走私進入中國。這樣大規模的非官方交易反映中國對牛肉的需求巨大。去年官方牛肉進口增加了三倍,而通過非正式渠道進入中國的牛肉可能是官方數字的逾兩倍。因此建議對巴西、印度等國的牛肉進口給予適當放開,以緩解國內牛肉生產供應任務,避免牛肉的走私。
[1]楊春,王明利.2012年我國肉牛產業的發展動態[J].中國畜牧雜志,2013,(2).
[2]黃季焜,李寧輝.中國農業政策分析和預測模型— —CAPSiM[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2).
[3]陸文聰,祁慧博,李元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糧食供求變化趨勢[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
[4]馬恒運,黃季焜,胡定寰.我國農村居民在外飲食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