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明,劉子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統計學院,成都 610103)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方面,直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帶動經濟增長,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同時經濟增長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變化、演進和升級,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高度對應。現在經濟增長的本質是以經濟結構變動為核心,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密切、相互依賴,通過優化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解決產業結構中的問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快速持續發展。
四川省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四川最大的省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四川省最大的實際仍然是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初級階段特征明顯,四川省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發展不足、發展水平不高。因此促進四川經濟發展,了解四川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和問題是十分必要。本文以四川省為研究對象,首先明確選題的背景和國內外的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產業結構相關理論的概述,通過研究四川省產業結構的演變歷程及現狀,找出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繼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出建議對策。
一個地區的產值結構可以充分反映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所以對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分析首先需要對產值結構進行分析。

表1 四川省國內生產總值及構成
根據表1可以看出:
四川省從1978~2012年的發展期間,第一產業比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44.53%下降到13.82%,下降了30.71個百分點;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比重由35.51%增長到52.78%,變化了17.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四川GDP的一半以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由19.97%增長到33.40%,增長了13.4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都有所增加,第一產業的比重迅速下降,呈現“一減、二增、三增”的態勢。
結構偏離度是考察各勞動力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之間對稱狀況的一種經濟指標,用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中的比重與該產業在總就業中所占的比重的比值與1的差值來表示。

表2 四川省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變動
根據表3可以看出:
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一直是負值,并且其絕對值小幅度有所上升,說明四川省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已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需要采取措施促使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至第二、第三產業。
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顯著下降,但是偏離度仍然較大,接近于1,說明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不足,吸納勞動力的潛力比較大,應采取措施吸引勞動力轉入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相對較為合理,偏離度數值為正值并越來越小接近零,說明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總量上正在向均衡狀態邁進,四川省第三產業應該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以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其吸納勞動力能力保持一致。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之比,是衡量產業結構效益的指標。產業間的比較勞動生產結構綜合地反映了產業間凈產值結構、勞動力比重結構、各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之間的比率關系。

表3 四川省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動
根據表4從總體趨勢上看,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波動下降,一直是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低。說明了第二產業的勞動效率最高。產業的比較勞動率下降說明產業的產值增長速度低于1978年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的第二產業是最低的就業量的增長速度。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7.2倍,是第三產業的1.8倍。到2012年,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是第一產業的6.2倍,是第三產業的2倍。四川省產業間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還是很大,第一、第二產業差距呈縮小趨勢,第三產業和第一、第二產業差距有所增長。四川省的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說明了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第二、第三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使第二、第三勞動率比重下降。
偏離一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將被研究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與標準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聯系起來比較,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G)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N),結構偏離分量(P)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竟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偏離—份額法的計算基期一般取5年或10年,本文選取 1978~1982年、1983~1987年、1988~1992年、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2~2007年、2008~2012年7個間隔各為5年的時段。選取全國同期的數據作為對比參照區域,把四川省三次產業的產值與同期全國的相應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用此結果對四川省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

表4 1978~2012年四川省不同時間段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
根據表4中數據可以看出:
從總增長和全國份額分量來看,1978~2012年三次四川省三次產業的總增長和全國份額分量均為正值,說明了四川省三次產業在全國都是增長性的部門。
從結構偏離分量來看,1978~2012年期間,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為正值外,第二、第三產業均為負值。且只有1978~1982年期間四川省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總計為正值。說明了四川省的產業結構演進一直是依靠傳統的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對于四川省的經濟增長效應為正,第二、第三產業對于四川省的經濟增長效應為負,四川省以慢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四川省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于經濟增長。
從競爭偏離分量來看,在1978~1982年、1983~1987年這2個時期,三次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總計為負數,1978~1982年期間,第一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為負,第二、第三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為正,1983~1987年期間,三次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均為負值,說明了這段時間四川省總體競爭力是呈下降趨勢的。1988~1992年期間,第一、第二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轉為正值,第三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為較大的負值,競爭偏離分量總計為正。但1993-1997年、1998~2002年這2個時期的競爭偏離分量總計轉為負值,1998—2002年期間競爭力偏離分量總計達到-142.441%。2003~2007年、2008~2012年這2個時期競爭偏離分量總計為正值,2003~2007年的競爭偏離分量總計達到289.4232%,但第三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為負值,2008~2012年的競爭偏離分量總計更是達到了3164.022%的空前值,但第一、第三產業的競爭偏離度均為負值。說明了四川省近年來第二產業競爭力有顯著的提高。
從總偏量來看,1978~2012年期間只有1983~1987年的第一產業總偏量為負,說明第一產業的只有在1983~1987年這個時間段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后的其他時間段的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78~2002年期間的第二產業總偏量為負值,2003~2012年期間第二產業的總偏量為正值,說明四川省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變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78~1982年、1993~1997年這2個時間段為較小的正值,其他5個時間段為負值,說明了四川省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較慢。1978~2002年四川省三次產業的總偏量為較小的正值和負值,2003~2012年四川省的三次產業結構偏量為較大正值,說明了四川省的三次產業增長速度加快。

表5 1978~2012年四川省不同時間段的L,W,U值
根據表5可以看出,1978~2012年四川省的相對增長率大于1,說明四川省經濟增長率快于全國的經濟增長率,四川省的產業結構效果系數接近1,但是除1978~1882年在1以上,其他都在1以下,反映了四川省總體經濟結構較差,四川省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競爭力系數大于1,說明了四川省產業中有較多部門發展迅速,部門競爭力強,在全國的地位上升。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四川省的第二產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工業化的速度加快,三次產業結構不斷的調整,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但三次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不合理,第三產業的比重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非均衡,第一產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失業,第二產業的快速增長與第一、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矛盾,在第二產業發展的同時,第一、三產業的發展沒有對第二產業形成有效支撐,導致了產業結構在總量上為失衡狀態。經過三次產業的結構的調整、各產業結構的內部調整,四川省的產業將得到優化,會更加的合理化、高度化,四川省的經濟將又好又快的發展。
[1]楊德勇,張宏艷.產業結構研究導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2]張平,王樹華等.產業結構理論與政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范金.應用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史忠良.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