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升保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武漢430073)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湖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8572元。按照錢納里的工業化劃分標準,這意味著湖北從工業化階段跨進了后工業化階段或發達階段。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大省和發展引擎,湖北省如何在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的同時,通過調整發展戰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提升發展質量,已成為湖北省進一步發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然而,任何經濟發展模式具有根深蒂固的微觀基礎,發展戰略往往具有路徑依賴的傾向。因此,對已有經濟發展質量的經驗分析和量化評價,對于區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制定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湖北為例研究經濟發展質量問題,通過構建合理的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科學的綜合評價方法對1990~2012年間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的進行量化分析,揭示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的時序演變規律,以期為制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論參考。
本文認為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應該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從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體現了經濟系統的投入產出效率和運行穩定性;從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看,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從經濟發展各方面關系看,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體現了經濟系統內部結構的協調發展,以及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資源環境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因此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能涵蓋經濟發展質量的所有方面,只能反映經濟發展質量的主要內容,對經濟發展質量的狀況進行基本判斷。根據本文對經濟發展質量內涵的界定以及前人研究基礎,本文從經濟效率、運行穩定性、經濟結構、人民生活、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代價六個維度構建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基礎指標30個,具體見表1的前兩列。
在經濟發展質量的30個評價指標中,消費價格指數等指標的指標值直接采用原始統計數據;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指標值需要利用原始數據進行簡單計算,具體方法見表1第3列。需要進行較復雜處理的指標(或涉及到的指標)有:真實GDP、資本存量、全要素生產率、人均收入、泰爾指數。關于真實GDP:利用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將各年的GDP換算成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GDP。關于資本存量:采用Goldsmith提出的永續盤存法計算,基期1990年的資本存量數據由張軍等[1]的估算結果換算得到,采用9.6%的固定資產折舊率。關于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本文采用經濟計量法中的非參數邊界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并采用Malmquist指數度量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以真實GDP作為產出指標,以資本存量和勞動力作為投入指標,根據產出導向的CRS(規模報酬不變)模型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法,使用數據包絡分析專業軟件DEAP,測算湖北省以及各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結果。關于泰爾指數:為了考慮城鄉居民絕對收入變化和城鄉人口結構變化兩方面因素,本文引用王少平等[2]研究中的計算方法。
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基本框架如下:(1)對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2)分別采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對評價指標賦權,本文中主觀賦權法采用G1賦權法,而客觀賦權法采用標準離差法和熵值法兩種方法。(3)基于極差最大化的原理確定G1賦權法、標準離差法和熵值法的權重系數,進而得到組合權重即評價指標的最終權重。(4)采用加權和方法計算各年份經濟發展質量的得分,得分越高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越高。

表1 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測度
關于指標數據的規范化處理,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數據的規范化采用0-1標準化方法,適度指標(“投資率”和“消費率”)的規范化方法如下:

其 中 , xij為 第 i(i=1,2,…,n) 年 份 在 第j(j=1,2,…,m)個指標上的取值,zij為規范化之后的數據為適度指標的最優值。
關于指標權重設定:為了兼顧分析者對指標重要性的主觀認知,同時又充分利用指標數據提供的客觀信息,使評價客觀、真實、有效,本文采用主客觀綜合賦權法設定權重。組合權重按如下方法確定:
ωj=λ1wj+λ2uj+λ3vj,j=1,2,…,m
其中,ωj為最終的組合權重,wj為G1權重、uj為標準離差權重、vj為熵權,λ1,λ2,λ3為組合權重系數。為確定系數 λ1,λ2,λ3的合理值,本文采用極差最大化的原則,其原理是通過最大限度拉開不同評價對象的評分極差而確定組合系數 λ1,λ2,λ3。

本文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湖北省1990~2012年統計年鑒,1990~2012年度的《湖北省統計年鑒》,1997~2012《湖北省水資源公報》。少數指標的部分數據存在缺失,包括:1990~1996年湖北省的用水總量、1990~1995年湖北省的社會保障和就業財政支出。針對缺失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數據,本文根據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以及已有數據進行估計補齊;針對湖北省缺失的用水總量和社會保障和就業財政支出,采用時間序列預測法補齊。對于投資率和消費率兩個適度指標,最佳值采用項俊波(2008)給出的38%和60%。
基于組合權重,本文得到1990~2012年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的綜合指數,如圖1所示。為了分析維度的主觀權重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本文在專家設定權重的區間內選擇了八組不同維度權重,對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進行了靈敏度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維度權重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1990~2012年間,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總體上呈現出上升態勢表明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是在不斷提升的;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具有明顯的波動特征,特別是1990~2006年間波動特征顯著,而2006~2012年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則呈現出平穩上升態勢。
為了分析經濟發展質量波動上升的原因和各維度的發展變化狀況,本文計算了各維度的綜合指數。根據圖2給出的結果,1990~2012年間湖北經濟發展質量六個維度指數的發展演變規律如下:資源環境代價和人民生活兩個維度指數平穩大幅提升,經濟結構和社會進步兩個維度的指數總體上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上述四個維度對湖北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具有正向貢獻。經濟效率和增長穩定性兩個維度的指數總體上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它們對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具有負向貢獻。另一方面,1990~2005年間湖北省在經濟效率、增長穩定性、經濟結構和社會進步四個維度上的指數均有較大幅度的波動,這導致了湖北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的波動(如圖1所示)。

圖1 1990~2012年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綜合評價指數走勢圖

圖2 1990~2012年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各評價維度綜合指數走勢圖
各維度的具體情況如下:
經濟效率維度:從經濟效率的下屬指標看,僅勞動生產率在1990~2012年間逐年提高,表征投資效率的資本生產率和增量資本產出率均呈現出負向變動趨勢,而全要素生產率自2005年以來也處于下降趨勢,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以導致經濟效率維度對湖北經濟發展質量的貢獻是負向的。由此可見,湖北省亟待提高投資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經濟運行穩定性維度:經濟運行穩定性指數對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的負向作用最為明顯,而經濟運行穩定性指數下降則是由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逐年攀升、城鎮登記失業率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共同導致。
經濟結構維度:經濟結構維度指數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990~2003年間湖北省經濟結構指數波動上升,這表明1990~2003年間湖北省經濟結構總體上是不斷優化;2004~2012年間,經濟結構指數停滯不前,該維度對湖北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并無明顯貢獻。從具體指標看,湖北省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保持在40%左右徘徊不前,消費需求明顯不足,投資消費比例不合理,大規模投資仍然是拉動湖北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因此,湖北省經濟結構失衡特征明顯。
人民生活維度:該維度指數穩步上升,對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具有正向貢獻,在所選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標看,人均收入指標增速較快,但人均住房面積增速緩慢。
社會進步維度:城鎮化率、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支出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逐年提高導致社會進步維度指數總體上處于上升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勞動者報酬比例總體上呈現為波動下降趨勢;泰爾系數反映城鄉收入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
資源環境代價維度:該維度指數平穩上升表明1990~2012年湖北省的單位產出消耗和排放持續降低。但資源環境代價維度指數平穩上升并不意味著湖北省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就是小的,指標數據實際表明湖北節能減排形式嚴峻。
根據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的時序分析結果,本文針對提高湖北省經濟發展質量給出如下政策建議:第一,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湖北應該控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投資,增加技術創新投資;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和基礎設施環境工程投資;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增長,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第二,積極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湖北省應該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提高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比重,推動傳統產業向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更多地尋求投資和消費的結合點,推進重大民生工程建設,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第三,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湖北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力度。第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生產方式上,采用全過程管理建立低耗能、輕污染的生產方式,推行清潔生產和柔性化的工業生產;大力推行循環經濟,建立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益的經濟運行方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五,避免經濟增長的過度波動。近年來,投資對湖北省經濟增長保持較大的貢獻,但高投資而非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存在過度波動的風險。
本文以省域經濟發展質量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研究工作具有以下特點:(1)在區別理解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從經濟發展的過程、經濟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發展四個層次上界定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2)根據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從六個維度上構建了包含30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3)指標權重的設定充分考慮經濟發展質量評價問題的特點,采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相結合的組合賦權法確定指標權重。(3)基于統計數據和所給模型方法,本文對湖北省1990~2012年的經濟發展質量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得出了湖北經濟發展質量的時序演變特征,并就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給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1]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2]王少平,歐陽志剛.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對實際經濟增長的對實際經濟增長的閾值效應[J].中國社會科學,2008,(2).
[3]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