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娟
(1.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遼寧大連116023;2.遼東學院經濟學院,遼寧丹東118001)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發展契機、以此為核心布局產業鏈發展不僅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的戰略之舉,更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之路。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這不僅是立足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更是實現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可持續經濟的關鍵途徑。在國家的宏觀政策支持下,各省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并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區域集群發展態勢。從目前來看,珠三角地區形成了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照明等產業集群;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初具特色;京津冀地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航空航天等產業集群方面走在前列。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的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各異,因此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結構同質化發展的情況。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與升級需要一個綜合性的支持系統,包括金融支持、資源支持、技術支持和管理支持等諸多方面。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金融更是起到了基礎性的核心支持作用。本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我國不同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現狀及融資效應進行比較,并嘗試提出金融支持應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發展,對各地區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側重考察金融支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影響。針對節能環保等七大產業特點,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具體從直接融資效應和間接融資融資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在區域差異的考察上,本文按照我國四大經濟區的劃分方式,即將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在變量的選擇上,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觀測指標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直接融資金額和間接融資金融。其中,選擇上市公司在發行上市時募集資金凈額作為直接融資金額的衡量,并以上市公司長期借款作為間接融資金額的衡量,而這兩個指標的數據均可已通過上市公司歷年財務報告獲得,因此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萬元);X1為發行上市募集資金凈額(萬元);X2為長期借款總額(萬元);U代表不可觀測的隨機誤差。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發展情況來看,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12月末,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總數達790家,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中戰略性新興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318家、238家以及234家,在各自板塊中的占比分別為22.5%、33.1%以及65.7%。本文結合這790家上市公司的歷年財務報告,整理出四大經濟區的發行上市募集資金凈額(X1)以及長期借款(X2)的數據,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數庫。
對樣本數據的進一步說明。由于我國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間尚短,統計工作剛剛開始,并沒有國家層面的官方數據,只是部分省份在省統計局網站上公布了近年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多數數據仍然空缺。因此,在樣本區間的選擇上,本文著重考察2009年末即我國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至今的發展情況(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數據庫以及各省市的統計局網站,整理出各省市歷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并按照區域的劃分計算出四大經濟區的相關產業產值數據。
(1)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地區分布與板塊分布

表1 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的地區分布(2010~2013年)
表1列出了2010~2013年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的地區分布統計情況。從地區分布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長期借款大于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數量分別為288家、70家、58家和25家,占整個區域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總數量的比例分別為53.33%、64.81%、58.00%和59.52%,四個區域的比例數值大小與全國平均水平(55.82%)比較接近,說明四個區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的間接融資支持水平差異不大。從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東部地區的增加數量最多(179家),中部、西部和東北的增加數量分別為24家、18家和8家。將2013年末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與2009年末的數量進行比較的話,東部地區的增長率(49.58%)遠遠高于其他三個區域,說明東部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的直接融資支持率最高。

表2 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的板塊分布(2010~2013年)
表2列出了2010~2013年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的板塊分布的統計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增加數量分別為24家、88家和117家,說明中小板和創業板是戰略性新興企業上市的主要陣地。從長期借款來看,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在2010~2013年期間有長期借款行為的數量分別是294家、98家和49家,這說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中,主板上市公司更容易通過間接融資渠道獲得資金支持。
(2)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效應的面板回歸分析
利用樣本數據和模型(1)對每個區域分別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來自于Eviews6.0,整理如表3所示。
從表3回歸結果來看,所有產業模型估計結果的截距項β0均為負數。其中,東部為-1722528.00,中部為-2688.71,西部為-70200.05,東北為-21160.04。截距項為負數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沒有金融支持。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如果僅僅依靠自身的內源融資而沒有銀行貸款或者證券市場的資金支持的話,產業難以為維持長遠發展。如果沒有外部資金的支持,意味著企業將無法完成技術改造升級、產品更新換代等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目前,我國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企業自身沒有過多的資本積累,因此對外部資金支持的依賴就更大。在四大區域中,東部地區產業融資模型截距項的絕對值最大,這是由于與其他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發展速度較快,科技成果數量和產品創新的能力較高,因此對金融支持的依賴性就更大。

表3 戰略性新性產業融資效應的回歸結果
四大區域的融資效應差異可以從每個模型估計結果中的β1和β2體現出來。首先,從所有模型回歸結果的修正可絕系數來看均大于0.9,說明模型中的變量發行上市募集資金凈額X1和長期借款總額X2能夠合理解釋每個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融資效應。其次,從直接融資效應來看,所有模型的β1的大小均為正,說明戰略性新興企業通過發行上市獲得的資金會使產業的產值增加。具體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發行上市募集資金凈額每增加1萬元,會使相應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分別增加0.00597億元、0.000804億元、0.000254億元和0.000427億元。東部地區的直接融資效應系數最大,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0.00429),說明東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直接融資效應最高,金融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最大。從系數的統計顯著性來看,全國的直接融資效應系數可以通過1%置信水平下統計檢驗,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直接融資效應系數可以通過10%置信水平下統計檢驗,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直接融資效應系數無法通過檢驗。這說明,從全國范圍內來看,直接融資市場提供的金融支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是有顯著的正效應。從地區的分布來看,東部和中部地區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水平要優于西部和東北地區,也就說明西部和東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直接融資市場獲得的金融支持效應非常弱。最后,從間接融資效應來看,所有模型估計結果中的β2均為正,且可以通過5%置信水平下統計檢驗,說明所有區域的戰略性新興企業通過間接融資渠道獲得的資金會使產業的產值增加。具體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的戰略性新興企業長期借款每增加1萬元,會使相應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分別增加0.044365億元、0.005841億元、0.010845億元和0.002848億元。其中,西部地區的直接融資效應系數最大。一方面,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重要戰略資源有相當的依賴,而這些資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因此,與其他地區相比,西部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另一方面,一直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的直接融資占比較高,中西部地區則更青睞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方式,原因在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不同。因此西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間接融資效應較高。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金融支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理論上是成立可行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是發展迅速但區域間不平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各地區之間金融資源分布不均衡、金融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從地區分布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產值占全國比重一半以上。從發展程度看,東部地區的融資效應具有相對優勢,尤其是在直接融資方面,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單從間接融資效應來看,西部地區要好于中部和東北地區。
(1)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應因地制宜、融資服務應多元化。由于我國資源分布和技術水平在區域上是不平衡的,東高西低,因此,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例如,廣東的電子信息產業,天津的航空航天制造業,內蒙古的光伏發電產業等等。各地政府要引導金融機構把握住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創新金融產品,改進金融服務,使各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加強。針對不同企業提供不同的融資服務,例如,通過開發股權類理財產品來解決大型企業融資問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2)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體系。目前,新三板、創業板等市場的轉板機制并不成熟,因此這也限制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高科技企業的直接融資效率、從發達國家來看,直接融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正是迎合了這一態勢。各地在鼓勵上市融資的同時,應規范區域性債券市場,鼓勵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企業和項目發行企業債券。集合地方金融資源建立和完善各種創業投資體系,如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基金、私募股權等等,積極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到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滿足創業初期的企業融資需求。
(3)加強金融與財政等政策性手段的配合,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提供保障。各級政府要對現有政策資源和資金渠道進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設立專項資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方式要有所創新,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加快建立由政府出資和社會資金構成的多層次擔保體系,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風險。不僅可以對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也要包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機構。
[1]Arestis P.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ssessing The Evidence[J].The Economics Journal,1997,107(5).
[2]Beck T,Levine R,Loayza N.Finance and The Sourcesof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
[3]顧海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業態演進與金融支持[J].證券市場導報,2011,(4).
[4]李穎.科技與金融結合的路徑和對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