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桂,李 靜
(1.長江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2.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合肥 230601)
食品價格水平是反映和影響居民生活水平及社會經濟眾多指標中最重要的經濟指標,不僅對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對居民心理預期也影響顯著。國內外學者雖然就食品價格主題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當前的研究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只是針對居民消費行為的當期效應進行靜態研究,未能針對居民消費行為的滯后效應進行進一步探討,使研究結論不具有完備性;其次,國內學者僅僅考察食品價格的波動對居民實際生活的沖擊,并沒有進一步考察食品價格劇烈波動對居民心理預期的影響,從而影響了居民的長期消費行為;最后,大部分國內外學者主要研究影響食品價格波動的確定性因素,很少把沖擊食品價格波動隨機因素和政府的穩定政策結合起來考察居民的消費行為。針對國內研究的不足,本文主要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研究:食品價格波動對居民當期消費行為影響;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對居民消費心理預期的影響;考慮隨機因素的作用下食品價格波動與居民消費行為的改變。
1.1.1 被解釋變量
(1)當期居民消費行為變量。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用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消費支出的當期值作為反映居民當期消費行為的代理變量。
(2)居民消費心理預期變量。用以衡量預期的變量在經濟分析中很難刻畫,一般用某個變量的上一期值作為將來預期的替代指標。但是,僅僅用某個變量的上一期值并不能反映預期的長期過程。為此,我們用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消費支出移動平均值來刻畫居民消費心理預期行為。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消費支出移動平均值公式表示如下:
yt=μt-θ1μt-1-θ2μt-2-…-θqμt-q
1.1.2 解釋變量
(1)食品價格波動的即期效應。用以考察食品價波動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即期效應,本文用食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即期值進行刻畫。
(2)食品價格波動的滯后效應。用以考察食品價波動對居民消費行為的滯后效應,由于本文采用季度數據,我們用食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滯后3期值進行刻畫。
1.1.3 控制變量
為了檢驗模型實證結論的穩健性,以及考察其他與食品價格相關但確實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本文選擇了如下幾個主要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到模型中。
(1)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增長水平,國際食品價格、國際原油價格和時間季節性因素。這些控制變量一方面影響居民的消費行為,同時也與食品價格相關。
(2)隨機因素。所謂隨機因素是指未能事先預見和無規律可循的因素,它一方面影響生產中的投入產出,另一方面改變了消費者的預期。本文所涉及的隨機因素主要包球經濟危機事件。
根據研究內容需要,本文設定的計量模型如下:
模型1:食品價波動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即期效應和滯后效應

在上述計量模型中,下標t代表樣本時間,c是常數項,表示所有不隨時間變化影響居民消費行為固定效應;εt表示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隨機干擾項;Con_exp表示當期居民消費行為變量;MA_Con_exp為居民消費心理預期變量;Food_rate和L_Food_rate分別表示當期食品價格和滯后期食品價格。X為一系列控制變量,主要包括經濟增長水平(gdp_rate)、國際原油價格(oil_rate)、國際食品價格(Infood_rate)、經濟危機事件(E_acc)以及時間季度變量(T_Season)。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統計局和IMF《國際金融統計》。本文所涉及的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的統計描述
首先我們分析食品價格波動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實證檢驗結果見表2所示。根據表2所示,模型整體擬合較好,并且通過了F統計量檢驗。我們發現,食品價格當期值系數不顯著,這表明當期食品價格波動并不能引致城鎮居民當期消費支出變化。雖然食品價格構成居民的生活成本,直接影響居民的實際生活,但是居民消費行為對食品價格波動的反應可能具有滯后性,因此,我們進一步考察食品價格滯后值對居民當期消費行為的影響。根據表2的檢驗結果顯示,食品價格滯后值系數顯著為正值。這個結果表明,盡管當期食品價格波動不能立即引致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立即變化,但是,當城鎮居民感受到食品價格波動對他們實際生活產生沖擊時,他們會對食品價格波動產生反應。并且,由食品價格滯后值系數顯著為正值表明,前期食品價格和當期消費支出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前期食品價格上漲引致當期消費支出的增加。這表明食品價格可以作為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并表現出擴散性的“蛛網效應”。具體原因可能是,居民對通脹的感知首先是通過食品價格變動體現出來的,食品價格上漲引致居民對通貨膨脹預期,因此,前期食品價格的上漲會引致居民當期消費支出的增加。前期食品價格上漲,會使消費者產生價格普遍上漲的通貨膨脹預期,因此會在未來價格上漲前及時增加當期的消費支出,以平滑未來價格上漲帶來的生活成本的增加,間接地規避通貨膨脹可能對未來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表2 食品價格波動與居民即期消費行為
接下來,我們考察食品價格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由表2實證結果顯示,盡管實證檢驗的擬合優度較低,但是通過了F統計量檢驗。并且我們發現,當期食品價格波動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的影響不顯著,但是前期食品價格波動對農村居民當期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正效應。這表明,食品價格波動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也表現出擴散性的“蛛網效應”,前期食品價格的微弱上漲可以刺激農村居民的當期消費。
最后,我們分析控制變量對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控制變量中,國際原油價格對城鎮居民當期消費支出影響顯著,但是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不影響;國際食品價格和經濟增長水平也不能立即對城鄉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立即的作用,但是季節性因素對城鄉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的當期消費行為影響顯著。
居民的消費心理預期體現了居民對長期經濟社會形勢的態度,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對經濟社會形勢的主觀判斷。以上分析表明,食品價格波動不僅僅影響居民的實際生活,更主要的是它改變了居民的心理預期,從而影響了居民的消費行為。接下來我們實證分析食品價格波動對城鄉居民消費心理預期的影響。由表3顯示,當我們控制國際原油價格、國際食品價格、經濟增長水平以及經濟危機事件等影響因素之后,食品價格當期值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下為負值。這表明,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引發居民對未來經濟社會形勢持有悲觀態度,從而表現出當期食品價格波動與居民消費心理預期之間負相關關系。居民的消費行為不僅僅依賴于收入水平,還要依賴于消費者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自然環境的改變等因素對消費心理的影響。當直接影響居民實際生活的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時,一方面,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心理壓力加大,對未來生活表示擔憂,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導致居民對未來經濟社會形勢持有悲觀態度,直接引發居民的消費信心的下降。由于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會使得居民的實際收入減少,在收入不變的前提下,居民會對未來的經濟形勢產生悲觀預期,減少未來長期的消費支出。因此,短期而言,前期食品價格的上漲會帶來居民消費支出的增加,但是長期持續的價格上漲會使居民購買力受到損害,同時也破壞了整個市場的消費秩序,使得居民對未來的經濟社會形勢產生悲觀預期,消費支出減少。

表3 食品價格波動與居民消費心理預期
進一步,我們考察控制變量對城鄉居民消費心理預期的影響。根據表3實證結果顯示,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動并不改變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心理預期,這可能是政府穩定政策的作用,使得國際原油的波動并不對我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沖擊,或者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動并不能傳遞直接負面信息,因此,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動不能顯著地影響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但是國際食品價格的波動卻能夠顯著地影響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行為,國際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不利于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的長期增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經濟危機事件系數以及經濟增長水平和經濟危機交互項系數都顯著為正值。這一現象表明,隨機事件的發生并不如我們主觀想象那樣,必然引致居民悲觀的消費心理預期,接下來我們將對此現象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分析,具體見表4所示。
隨機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食品價格的上漲。因為隨機事件,如自然災害或經濟危機事件,會使得食品有效供給減少或者需求增加,從而導致食品價格上漲。但是,根據表4的實證結果顯示,隨機事件沖擊和食品價格上漲交互作用,并不會使居民產生悲觀的消費心理預期。具體而言,經濟危機事件和食品價格的交互作用對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心理預期均為顯著的正向影響;盡管自然災害事件和食品價格的交互作用對農村居民消費心理預期的正向影響不顯著,但是對城鎮居民消費心理預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以上實證結果表明,隨機事件的發生盡管會引發食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但并不必然引發居民悲觀的消費心理預期。比如,盧晶亮等(2014)通過研究汶川地震前后農戶消費的變化情況發現,農戶消費水平在震后保持較快增長,2009年7月相對于震前2007年同期增長30%,其消費彈性遠高于農戶其他正常收入的消費彈性。其內在可能原因在于:
首先,一般來說,面對隨機事件的發生,人們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政府和社會的救濟行為具有積極態度。盡管從自身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出發會對隨機事件的發生產生謹慎的心理,暫時放棄積極消費。但是,政府穩定性的作用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新構建不僅可以緩解居民的流動性約束,同時給予居民安全的保障心理,從長期來看,隨機事件的發生并不改變居民的消費慣性。

表4 隨機因素沖擊、食品價格波動與居民消費心理預期
其次,盡管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是影響居民消費行為的關鍵因素,但是居民持久性收入的增多是應對非預期沖擊的一個主要方面。當出現重大隨機事件后,政府將制定相關政策,比如提高社會保障基金和提供更多非農就業機會等都顯著提高居民的持久性收入。
最后,隨機事件雖然會伴隨食品價格的上漲,但是隨機事件是偶然小概率事件,并不必然使居民產生未來會發生通貨膨脹的悲觀預期。居民會認為隨機事件的發生導致的當期食品價格的上漲并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當經濟秩序恢復正常后,食品價格也會經過短暫的波動后恢復平穩。因此,從長期來看,當面臨隨機因素沖擊時,食品價格并不會持續上漲,反而回落,居民對未來消費支出也會產生積極、樂觀的預期。
本文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兩點主要結論:
(1)食品價格可以作為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但是居民消費行為對食品價格波動的反應具有滯后性,并表現出擴散性的“蛛網效應”,前期食品價格的微弱上漲可以刺激居民的當期消費。
(2)盡管食品價格的微弱上漲可以刺激居民的當期消費,但是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導致居民對未來經濟社會形勢持有悲觀態度,直接引發居民的消費信心下降。同時,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引發通貨膨脹會使得居民的實際收入減少,在名義收入不變的前提下,居民減少未來長期的消費支出。因此,短期而言,前期食品價格的微弱上漲會帶來居民消費支出的增加,但是長期持續的價格上漲會使居民購買力受到損害,同時也破壞了整個市場的消費秩序,使得居民對未來的經濟社會形勢產生悲觀預期,消費支出減少。
(3)隨機事件的發生,如自然災害或經濟危機事件,會使得食品有效供給減少或者需求增加,往往伴隨著食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但由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政府和社會救濟行為,隨機事件的發生并不必然引發居民悲觀的消費心理預期。因此,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政府和社會的救濟行為對于提高居民消費心理預期和維持消費穩定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啟示:
首先,從生產、流通等諸多環節多管齊下,穩定食品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防止食品價格長期持續的上漲使得居民購買力受到損害,同時也破壞了整個市場的消費秩序,使得居民對未來的經濟社會形勢產生悲觀預期。與此同時,建立食品供求與價格的短期調控機制和應急預案,避免食品價格的暴漲暴跌,穩定居民消費的心理預期。
其次,進一步完善社會補償機制,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價格補貼、轉移支付的力度,確保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在食品價格大幅波動時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由于居民持久性收入的增多是應對非預期沖擊的一個主要方面,當出現重大隨機事件后,政府將制定相關政策,比如提高社會保障基金和提供更多非農就業機會等都顯著提高居民的持久性收入。重視隨機事件造成食品價格劇烈波動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應通過各種有效手段穩定食品價格波動使人們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政府救濟行為具有積極態度。同時,加強政府穩定性的作用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以緩解居民的流動性約束,以給予居民安全的保障心理。
最后,農業生態系統對自然環境的依附性較大,自然災害發生強度和影響強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從而引致食品市場價格的波動和農戶對農產品種植面積的選擇行為(陳衛洪、謝曉英,2013),因此,對于國內自然災害的防御工作需要建立以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機制為主的氣候災害防御體系,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由于隨機事件難以控制,因此,相關部門在宏觀政策分析框架中要更多地引入動態隨機一般均衡分析機制和建設全面科學的食品價格預測系統。
[1]李靜,黎東升,楠玉.我國食品價格波動屬性及平抑機制選擇[J].農業技術經濟,2012,(7).
[2]吳蓓蓓,陳永福.基于收入分層QUAIDS模型的廣東省城鎮居民家庭食品消費行為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4).
[3]黎東升,李靜,馬敬桂.國內外隨機事件對中國食品價格波動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3).
[4]盧晶亮,馮帥章,艾春榮.自然災害及政府救助對農戶收入與消費的影響:來自汶川大地震的經驗[J].經濟學(季刊》,2014,(2).
[5]同海梅,陸遷,董志麗.城鎮居民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承受力研究-以天津市海濱新區為例[J].消費經濟,2013,(5).
[6]李靜,熊航.我國食品價格變動的屬性特征-基于1996~2010年季度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1,(9).
[7]趙昕東,汪勇.食品價格上漲對不同收入等級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與福利的影響—基于QUAIDS模型的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8).
[8]陳衛洪,謝曉英.氣候災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