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國棟,張 輝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44)
旅游產業的融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旅游業和社會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一種創新形式,它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旅游產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提升地區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國內外已受到相關政府、專家學者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旅游產業融合方面的理論研究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還不成熟,實際操作經驗不足。因此,如何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更好融合,提高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形式,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方式進行多樣化的選擇,綜合考察多種旅游產業融合路徑,深入探討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不同路徑模式,并且總結不同類型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發展的運行規律,從而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與模式選擇提供理論指導。旅游業出現產業融合現象是歷史的趨勢,是適應新時代的一種必然手段,并且由于旅游產業本身就是一個邊界模糊、界限不分明的產業,它與很多產業之間都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因此它帶有很強的產業滲透性,這也是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基礎與前提條件。基于此,我們認為旅游產業的融合能夠帶動旅游產業的創新和跨越式發展,因此本文將著力探討在產業融合背景下中國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融合路徑。
產業融合理論作為一種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出現的全新理論,目前在國內外的研究中仍然沒有確切的定義,不同組織機構和專家學者在產業融合的定義上各有見地。美國學者約菲認為,融合是指通過數字技術把原本相互分離的產品融合到一塊,而歐洲委員會在產業發展綠皮書中定義融合是產業之間聯盟和合并,是基于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的融合。國內學者值曹益指出產業融合是通過技術革新來較低產業之間的進入壁壘,從而降低政策方面的限制。厲無畏指出不同產業之間的產品和技術不斷地融會貫通,不斷地合作,通過相互相溶和相互滲透,最終融為一體,并逐步形成新的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馬健在2002年也提出,產業之間原有的邊界,由于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使得這些邊界越來越模糊,最后不得已而重新界定。馬健認為產業融合具備三個明顯的特征,即產業與產業之間是否存在相同的技術平臺或者技術基礎;產業與產業之間是否通過技術上的融合達到了市場的融合;原有產業間存在的自然邊界是否由于這種融合而被打破,從而使產業界限變得模糊[1]。近年來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環境的快速改變,許多學者都提出,技術進步是產業融合的一個首要條件。事實上也有不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產業融合的案例存在,例如農業生態旅游這種新的旅游方式就不是通過技術變革完成的產業融合,它使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對旅游的市場需求有所變化,農業生態旅游是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2]。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產業融合是基于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行業融合,經過融合的新產品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企業的生存和未來的發展開拓了疆域。這種產品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能夠極大地推動產業的突破式創新,這是大型公司進行多元化發展戰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實現手段。
旅游產業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4種形式:(1)旅游產業間的融合主要表現為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就像上述提到的農業生態游,就是成功的產業間融合案例。還有旅游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特別是旅游業與房地產行業的融合近年來比較突出,如上海新天地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集古建筑風貌和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娛樂項目;(2)旅游產業系統內的融合,即在旅游產業內的旅行社和旅游酒店、旅游景區等行業的滲透發展和多元化經營。如首都旅游集團由酒店經營向旅行社和旅游景區行業滲透,從而分享共同的客戶資源以節省客戶搜尋成本;(3)地域性融合,將同一個地域空間內的不同行業整合到一起實現融合,如深圳華僑城,將度假村、主題公園、商業住宅相結合,使消費者得到一站式的享受;(4)跨行政區融合,這種融合是指跨越了國家或行政管轄區的旅游產業間的融合,類似跨國并購,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旅游企業大都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是偏重于前面三種方式的融合[3]。
關于產業創新內涵,英國學者弗里曼認為是企業改變當前結構化的產業約束,通過運用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或者組合創新等改變現有產業結構和創造新的產業的過程。國內學者羅積爭、吳解生認為產業創新是包含多方面因素的系統集成的,是特定的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或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幾個大型的企業通過聯手開發研發新產品或單個技術領先的企業通過技術擴散來實現產業內的共同創新,它主要強調了產業系統內部企業所產生的影響[4]。張治河認為產業創新是以技術突破為基礎,將產業自身及關聯產業的相關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建立新的生產體系,從而推動新產業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產業競爭力[5]。
從以上相關學者對于產業創新理論的定義可以看出,盡管分析的角度與研究問題的重點有所區別,但都強調了產業創新的主要目的及功能是增強產業的競爭力與競爭優勢,實現途徑是通過產業組織創新與產業技術創新,以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加快“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提高產業競爭能力、競爭優勢與發展水平。產業創新是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的基本路徑之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旅游產業獲得迅猛的發展,但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兩大障礙,一是能力障礙,二是需求障礙。這兩大障礙使得傳統的旅游產業在創新發展道路上進入瓶頸狀態。
能力障礙主要包括企業技術實現方面的障礙、知識整合能力的障礙等。這些能力是產業創新的基本驅動力,但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因此已經成為傳統旅游產業的一大障礙[6]。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完成了從旅游資源大國到旅游大國的跨越,現在正在實現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過渡。期間旅游產業獲得迅速的發展,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已經從剛開始的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至今天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在中國旅游市場持續繁榮的同時,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加大,境外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實力不斷增強,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向國內延伸發展。如全球知名主題公園品牌迪士尼、著名旅行社運營商運通公司、著名品牌酒店喜來登等大型國際旅游企業將參與國內旅游競爭。中國作為一個旅游大國,主題公園眾多但沒有一個能夠像迪士尼一樣的國際品牌參與國際的競爭,中國的旅游酒店星羅密布卻沒有一個能像喜來登品牌一樣的企業,中國的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仍然有待提升。國內旅游企業集團在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轉化為自身能力方面尤其是在融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創新方面仍然較弱,就算是學到了國外的一些發達經驗,但是在本國實施起來還是顯得格格不入。
需求障礙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市場競爭體系的不斷完善,旅游市場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7]。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解決了以往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區與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困難,選擇旅游城市深度游、特種旅游、自駕游等的游客比重在逐年增加。而另外一方面,還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還停留在傳統的旅游消費觀念上,觀光旅游仍然是這部分人的首選。因此,現有旅游產業由于其自身的條件限制,大多數只能滿足某一類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根據前述的產業融合理論,本文提出通過同產業不同細分領域和不同產業間的資源融合與技術融合兩條路徑,能夠打破現存的能力障礙和需求障礙。具體來說,旅游產業與非旅游產業或者產業中不同細分領域的合作,能夠帶來資源融合,這種資源融合能夠有效打破現有的需求障礙,從而導致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同樣,技術產業滲透到旅游產業中,可以產生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產品,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打破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能力障礙,從而導致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圖1)。
圖1 旅游產業創新發展路徑模型
資源融合基于旅游關聯產業的概念,是指旅游產業以外的產業以資源注入形式融入旅游產業,將其相關的產品通過組合和精心策劃與開發推廣形成新的旅游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豐富旅游產業的產品類型[8]。相關產業通過資源融合的方式向旅游產業注入了新鮮的業務內容,因此擴展了旅游產業的邊界。例如:工業旅游指的是以工業園區、工業廠房、工業風貌、工人工作生活狀態等作為主要資源的旅游活動。農村旅游是指以農村風貌、農業生產過程以及農民勞動生活狀態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前述兩種基于產業間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旅游活動是將旅游業與工業和農業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創新組合不僅滿足了現代旅游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同時擴大了旅游產品的內涵,使工業和農業因為旅游業資源的融合而煥發了新的活力。另外,還有依托文化創業產業發展起來的節慶旅游、以森林資源作為基礎的森林旅游等,這些旅游形式都是以資源融合的方式進行的旅游產業融合活動[9]。
一個完整的旅游是指離開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參與旅游活動、體驗旅游樂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旅游產業產品價值鏈貫穿其中,在旅游者消費體驗的過程中,旅游運營商或者是策劃者需要找到旅游業與其他相關聯行業中能夠將消費者體驗連接在一起的融合點,設計出具有融合創新的旅游活動,從而提升旅游產品的市場吸引力。旅游產業是基于市場需求而發展的產業,因此,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要求旅游活動要突破傳統的單一的觀光旅游,而應更多地從不同年齡階段旅游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出發,努力打造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的特色旅游活動加快了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更進一步的合作。因此策劃新型的旅游活動是推進旅游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通過資源融合實現旅游產業創新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市作為一個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特別是紅色旅游資源和天然旅游資源的城市,其特點突出,市場吸引力大,但由于遵義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并且相關行政管理缺乏的限制,該地區的旅游發展過程缺乏旅游資源統一整合,出現各個縣區分散經營、低水平運作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遵義市整體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的策劃,制約了其整體競爭優勢的發揮[10]。
2007年來,依據資源的布局及特點,遵義市進行了旅游資源的融合,重新構建旅游格局,依據資源特色,統籌劃分旅游功能區域,形成主題形象鮮明、資源優勢突出、城市功能互補的三大旅游區域即“紅、綠、白”的整體旅游格局。通過這三種資源的融合,形成了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旅游區、以世界遺產赤水丹霞為代表的生態旅游區、以茅臺酒為代表的酒文化旅游區。三大旅游資源的融合開發,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增強了遵義市旅游業的整體競爭力。
技術融合主要是指在技術創新或管理創新的推動下,通過技術的滲透,將原來不屬于某一產業中的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將其移植到該產業中,相互交融之后形成新型的產業。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通過技術的革新完成的,旅游業也不例外,只有不斷接受新的技術手段,才能使得產業間的融合成為可能。
如今,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大,旅游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旅游產業只有通過不斷的變革才能站得住腳跟。高新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傳統旅游產業改造,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旅游產業通過引進其他產業的高新技術以技術優勢融入旅游產業,形成全新的旅游業態,從而提升旅游產業的市場競爭實力。目前國內旅游產業技術融合最成功和最典型的例子是張藝謀導演的印象系列,創造了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境界。《印象·劉三姐》利用桂林山水真實的舞臺背景,通過融入獨具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表演、劉三姐山歌等文化元素,打造出一臺老少咸宜的情景舞臺表演劇,讓觀眾在領略山水美景的同時,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項目創意團隊通過投資建設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環境藝術燈光工程及獨特的煙霧效果工程,創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令游客嘆為觀止。《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系列情景表演劇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通過燈光、音響與山水相融合打造了場面宏大、演藝精湛、格調高雅的旅游新亮點。印象系列推出市場以來,刷新了旅游目的地觀光旅游人次的新記錄,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慕名而至,傳統的旅游產業因科技的運用和發展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利用高新技術建立先進的信息系統在旅游項目開發、旅游企業管理、旅游宣傳推廣、旅游咨詢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而改變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引發旅游行業在產業體制、經營管理和產品市場方面的創新發展。技術的滲透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新的血液,最終能夠提升旅游行業的行業競爭力和發展水平。
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旅游產業融合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旅游產業的行業企業競爭力,并能夠帶動消費者的需求層次水平。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從轉變政府管理職能、轉變企業發展戰略、轉變產品營銷策略、轉變人才培養機制這4個方面進行指導[11]。
[1]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1(1):6-8.
[2]陸蓓.中國旅游產業融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23-25.
[3]麻學鋒,張世兵,龍茂興.旅游產業融合路徑分析[J].經濟地理,2010(4):77-79.
[4]姜紅.基于技術關聯性視角的產業創新模式與技術選擇理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22-27.
[5]陳琳.基于產業融合的農業旅游新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33-35.
[6]黃順春.產業創新概念界定述評[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6):568 -570,599.
[7]張治河,謝忠泉,周國華,等.產業創新的理論綜述與發展趨勢[J].技術經濟,2008(1):35-43,48.
[8]付星星.江蘇省產業創新區域比較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09:78-79.
[9]張鑫.學習型國防科技工業創新系統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09:33-35.
[10]禹玉環,馮斌.目的地品牌戰略導向下的旅游資源融合——以遵義地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1(7):128-130.
[11]何建民.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形式、動因、路徑、障礙及機制[J].旅游學刊,201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