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宇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貴州貴陽550000)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滿足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我國積極開展新課程改革。各科新課程改革標準相繼頒布實施,掀起了教學改革的新浪潮。新課程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即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1]3。探索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遂成為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隨機進入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范型,突出強調學生發散、創新思維的培養,恰好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相契合,引起了教師的廣泛關注。國內學者高文在其《教學模式論》[2]一書中對該教學范型進行了系統推介,隨后不少論者撰文展開推廣性研究。為了解和掌握該范型在我國的研究及應用情況,筆者對CNKI期刊網2003-2012年10年間的隨機進入教學相關論文進行了文獻研究與數據分析,并總結成果,以期為隨機進入教學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性依據。
隨機進入教學模式根植于建構主義心理學中的認知靈活性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該理論是以斯皮羅(Spiro,1991)為代表的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理論流派在綜合吸收認知主義的合理內核如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的知識同化說、皮亞杰的概念形成說與有關探索的復雜性研究等有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3]129。認知靈活性指從不同角度以多種方式重建自己的知識,以便對變化的情境領域作出適當反應[4]26。認知靈活性理論特別指出學習是一個不斷拓展深化的過程,僅僅理解事物的表層意義和識記零碎的知識概念是遠不夠的,還必須對事物進行深層次的解構和再認知[3]129。
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致使學習者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非常困難的。隨機進入教學正是在認知靈活性理論指導下開發出的解決知識靈活應用問題的教學方法,所謂“隨機進入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或稱“隨機通達教學”“隨機訪問教學”,是指學習者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法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4]26。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建構知識,進而獲得廣泛而靈活的非結構性知識,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因此,隨機進入教學具有非線性和多維性、案例性和情境性等基本特點[5]58。
多媒體環境下的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6]。

圖1 多媒體環境下的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圖
隨機進入教學根據教學任務驅動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者主張創設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同一主題的多種情境,以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任一種情境去學習[7]。(2)自然情境下的隨機進入教學模式。該隨機進入教學模式通過學生選擇的學習主題繼而對“障礙”學生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其發揮思維能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3)教育機智生成中的隨機進入教學模式。該類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則是在教學或客觀環境中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問題,其特點是遇物而誨、相機而動、順勢而為[8]。
隨機進入教學具有學習的獨立自主性和知識、教學序列的可重組性。與傳統的線性教學相比,學生可以在多維度非線性的知識空間中隨機進入,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及實現師生良好互動、教學相長意義重大。因此,研究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的隨機進入教學,了解其研究及應用現狀,可為推動教學范型的進一步發展,實現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與個性化提供可資借鑒的典型范例。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隨機進入教學研究的整體發展走向;(2)分析隨機進入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征;(3)了解隨機進入教學在不同學科的應用情況;(4)了解隨機進入教學在不同教育階段的應用情況[9]。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與文獻計量法。文獻研究的來源主要來自2003-2012年發表在CNKI期刊網上的有關研究“隨機進入教學”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及重要期刊論文。本文結合以上兩種方法開展對課題的分析研究工作,采用以內容分析法為主、文獻計量法為輔的研究模式,力求研究結果詳實、全面、可靠。
本文以檢索到的CNKI期刊網2003年至2012年間發表的隨機進入教學相關學術論文作為分析資料來源。考慮到隨機進入教學在國內有不同的譯名,有關認知靈活性理論的研究文獻可能也會涉及隨機進入教學,故本研究采用“認知靈活性理論”“隨機進入教學”“隨機通達教學”“隨機訪問教學”等多個關鍵詞進行檢索。具體檢索方式為:選取中國知網中的文獻“高級檢索”,在“關鍵詞”項采用上述四個主要檢索詞,檢索時間限定為“2003.01.01-2012.12.31”,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到相關學術論文235篇,剔除與本研究關聯度較小的105篇文章后,最終確定將剩余的130篇學術論文作為本次研究樣本(表1)。

表1 2003-2012年隨機進入教學模式發文量統計表
3.2.1 隨機進入教學范型研究的整體發展走向

圖2 隨機進入教學發文數量走勢
如表1和圖2所示,隨機進入教學研究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論文數量在2011年達到峰值,隨后論文研究數量回歸初位附近。其原因在于: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要求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隨機進入教學作為嶄新的教學范型進入教育工作者的視野,隨即開展了大量理論與實踐研究,撰文數量也隨之攀升。有統計分析表明,該教學范型在我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計算機網絡教學領域,其他學科領域涉及相對較少或偶有涉及,受阻于研究領域的窄化與飽和,論文數量也隨之大幅下降(圖2)。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學界強調教學生成、反對教學模式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教學模式化研究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冷遇,這也直接影響了隨機進入教學的進一步研究和拓展。
3.2.2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特征分析
為了解目前國內對隨機進入教學范型內容的研究情況及其特征,筆者依據教學法的一般研究范疇提出從“綜述”“設計”“實驗”三個方面設計內容分析類目表,經過對文獻細致統計分類,得出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隨機進入教學的研究內容情況
3.2.2.1 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并重,總體以理論研究為主
由表2可以看出,“理論綜述”類論文共74篇,占總發文量的56.92%;“教學設計”與“實證研究”兩大實踐類論文共56篇,占總發文量的43.08%。文獻分析發現,理論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隨機進入教學的概念推介、特點分析、教學環節的簡單描述上,重復單一;實踐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學科的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方面,創新不足。隨機進入教學雖有諸多優勢,但畢竟是一種“舶來品”,其理論與實踐層面的建構均根植于西方的教育理論體系,彰顯其教學特色。教學模式雖無國界,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可盲目推崇。因此,該教學范型的本土化體系建構理應成為今后的研究重點。
3.2.2.2 實踐性研究比重上升,理論性研究的比重下降
據統計數據顯示,實踐性論文刊發量占當年發文總量的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而理論性研究則逐年下降。由表2數據統計可知,2004年實踐性論文約占全年的16.67%,到了2012年這一比重提升至66.67%,說明研究者開始關注該教學范型的應用問題,如何使該范型更好地服務于現實教學成為撰文者思考的出發點。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理論性論文與實踐性論文的刊發量基本平分秋色,2004-2005年理論性研究論文遠多于實踐性論文之后又有所下降。依文獻分析研究,筆者認為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在于:(1)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引入我國始于2002年,其突出強調學生發散、創新思維的特點恰好與2001年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精神實質相契合,研究者們開始從理論與實踐雙層面進行探索;(2)2004-2005年是理論完善時期,偏重于所涉相關概念的界定與探討,實踐性工作較少,但不排除教育一線工作者對新教學范型持謹慎或保留的態度;(3)隨著理論層面的逐步完善,2005年以后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逐漸增多,所占比重也穩步上升。
3.2.2.3 實證研究極度缺失,研究方法有待更新
從表2的統計數據來看,對隨機進入教學模式進行實證研究的論文在十年間僅有4篇,約占論文總量的3.08%,核心期刊載文量為0。經過進一步研究,筆者發現這些論文中的實證研究均以隨機進入教學在單個教材課例中的使用結果作為應用效果的最終評判標準,忽視了教學模式使用的適時性、情境性、指向性等特點;研究結論也基本停留在“學生感覺”“教師體會”等感性認識的層面上,缺少長時性的觀察實驗,忽略對數據深層次的剖析、反思過程。總之,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的能力還較為欠缺[9]。
3.2.3 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在不同研究領域的分布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開發與應用均須經過實踐的檢驗,隨機進入教學作為嶄新的教學范型亦不例外。為了解和掌握該教學范型在學科的應用情況,筆者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理、工三科目并選取作為該科目具有代表性的學科作為內容分析類目,對論文進行甄別分類,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隨機進入教學在不同學科中的應用分布情況
據統計數據顯示,隨機進入教學在文科科目中的應用比例為21.54%,理科中的應用比例為18.46%,工科及其他學科的應用比例合為30.77%。其中,隨機進入教學在“英語”“數學”“計算機”科中的應用比例較大,分別占總發文量的16.15%、8.46%、18.46%,尤以計算機應用比例最大。筆者對文獻進行二次整理后發現,僅在“英語”科刊發的21篇文章中,“網絡英語教學”共刊發14篇文章,約占66.67%。綜合統計可得,網絡教學相關文章共計58篇,約占總發文量的44.62%,主要涉及計算機實驗教學。依筆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隨機進入教學強調多元表征知識,需要借助多種媒體來實現;而多媒體技術集圖文、音像、聲光等多種信息形式于一體,為隨機進入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廣闊平臺;(2)建構主義理論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依據,隨機進入教學根植于建構主義的肥沃土壤,同樣強調知識學習的情境性,而網絡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習者營造資源豐富、形象逼真的模擬與仿真情境,兩者的結合成為研究有效教學的新路徑。隨著信息多媒體技術在中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廣泛使用,尤其是計算機輔助系統(CAI)及超媒體教學系統(Hypermedia Instruction)的開發與應用逐步完善,隨機進入教學走進課堂成為可能。但是,這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隨機進入教學注重情境,但問題在于情境的鋪設并不完全依賴于多媒體信息技術,過度依賴只會降低教師開發課堂環境的意識與能力,為未來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平添障礙。
3.2.4 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在各個教育階段的使用情況
了解隨機進入教學在我國不同教育階段的應用情況,對該教學范型的進一步普及推廣意義重大。因此,筆者按照教育體系將研究對象劃分為“成人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四個階段進行判別歸類,具體統計結果參見表4所示。

表4 隨機進入教學在不同教育階段的使用情況
據統計數據顯示,隨機進入教學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分別達34篇和22篇,約占總發文量的26.15%和16.92%;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涉及較少,兩者共占10%左右。需要提醒的是,筆者并沒有將“學前教育”階段列入研究范疇,主要基于隨機進入教學的適用目標是結構不良領域中高級知識的獲得,重在發展和促進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適合于中高等教育領域;而學齡前兒童限于知識和能力水平,尚且達不到實施隨機進入教學的最低要求。另外,基礎教育領域研究論文全部集中于中學階段,小學階段發文量為0,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隨機進入教學的實行要求較高,小學階段難以滿足。筆者建議,小學低年級仍須以傳統教學策略為主,積累知識為其主要任務;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即學生已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教師可嘗試采用隨機進入教學模式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使用前應根據學情對該教學模式進行適度調整、靈活應用,使之更加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與智力認知水平,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本文對隨機進入教學在我國的應用現狀作了文獻計量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隨機進入教學的研究數量呈現先逐年增加、后大幅下降的趨勢,研究領域集中于計算機網絡教學;(2)隨機進入教學的研究呈現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并存的特點,實踐性研究比重上升,理論性研究比重下降;(3)隨機進入教學的實證研究極度缺失且刊發論文等級較低,研究內容和方法有待進一步拓展與更新;(4)隨機進入教學的應用實踐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與中學學科教學領域,中學以下學科教學尚未涉及,存有空白;(5)隨機進入教學的本土化體系建設應該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和實現目標。
綜上所述,隨機進入教學在我國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為傳統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元素,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表現為研究領域過于集中且內容趨于窄化與飽和,重復性研究較多,因此研究方法亟待更新完善,實證性研究亟須加強。基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隨著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出現以及學科種類向綜合化方向發展,研究者的學術視角也應隨之轉變,將新興學科納入研究范疇,同時須注重各教學范型間的相互借鑒,博采眾長,使隨機進入教學的研究體系更加合理完善。
[1]楊久俊,吳永軍.學習方式的變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程天宇,朱季康.自然情境下的隨機進入教學實踐研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3(9):129-131.
[4]程天宇,朱季康.教育機智生成中的隨機進入教學實踐思考——以中學歷史教學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26-29.
[5]王超杰.認知彈性理論與網絡課程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1(4):58.
[6]楊玉寶.認知彈性理論對網絡環境下專題教學的啟示[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77-79.
[7]程天宇.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楊州:揚州大學,2013:20.
[8]王道福.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96-99.
[9]林雯.檔案袋在我國的研究及應用現狀[J].開放教育研究,200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