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萍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太原030031)
山西省重點依托煤,以循環經濟為主要抓手,推進煤炭、煤化工、冶金、焦化、電力、建材等關聯產業的聯合兼備重組,提高資源就地轉換率。選擇和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巨大和預測利潤較高的新興產業,壯大制造業、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會展、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其中裝備制造業方面,將以太原、晉中、長治、運城四大汽車產業集群為重點開發對象。由此可見,八大支柱產業是山西省工業發展的絕對主力,其科技創新能力在全省工業、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以下是山西省統計局提供的2013年統計數據(表1)。

表1 山西省統計局2013年統計數據
從數據中觀察可知,山西省八大支柱產業投資金額所占比重參差不齊。煤炭和裝備制造業在全省所占比重最大,分別是10.61%和11.88%。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金額達1296.80億元,所拉動的全省投資增長點為17.35%,為八大支柱產業中最高。其次分別是電力、冶金、材料、煤化工、煉焦和旅游、餐飲、住宿業。旅游、餐飲和住宿業等第三產業在投資金額和所占比重最低,其對全省投資金額的拉動比率不足6%。由此可見,第二產業在傳統支柱產業中仍占據主導地位。
2013年,全省科技活動人員45.1492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17.1238萬人,從事R&D人員7.3896萬人。全省每萬人口中科技活動人員125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25人)。分行業看,工程技術人員有16.7161萬人,占到全部科技活動人員的37.02%,主要集中在煤炭采掘業、裝備制造業、冶金行業以及煤化工等主要支柱行業,其中,煤炭行業科技人員數量最多,占到60%以上。
2013年,全省企業辦科技機構371個,有科技機構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7.4%。全省支柱行業的國家級技術中心及地方所在企業投入研發經費76.68億元,比上年增長14.7%。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620億元,超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2/3。可以說,支柱行業是山西省企業自主創新的絕對主力。
R&D經費投入強度是指R&D經費投入與主營業收入之比。國際上普遍認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1%以內的企業難以生存,達到2%則勉強維持,占5%以上才有競爭力。分行業看,山西省R&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前三位的全部是裝備制造業,分別是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山西省全部支柱產業相關的23個行業中,R&D投入強度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8%、0.8%、0.6%、0.5%、0.4%、0.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煤炭、焦化等 3 個行業R&D投入強度相同,分別為0.7%、0.4%、0.1%;其余14個行業,山西省R&D投入強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差距最大的3個行業為通信設備及計算機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
2013年,山西省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占全國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的1.23%,在全國排第17位。從經費結構看,山西省企業自籌資金、金融機構貸款、政府資金比例為92.3∶3.2∶4.5。與全國平均水平87.3∶6.8∶5.9相比,山西省企業自籌資金占相當大比例,金融機構貸款、政府投入資金等渠道相對薄弱。
分行業看,8大支柱產業中,電力、冶金、煤炭等3個行業科技活動經費中,企業資金是絕對主力,均占到95%以上;利用金融機構資金較活躍的是焦化(32.3%)和食品工業(17.2%);利用政府資金較活躍的是裝備制造業(12.5%)和新型材料業(8.7%)。
專利申請量是反映地區自主創新產出能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山西省專利申請量一直呈大幅上漲勢頭,從2012年的16786件增長到2013年的18859件,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排全國第19位。自主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申請2013年達6025件,占當年專利申請總量的31.94%。
從企業開展創新活動角度分析,山西省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7.02%,其中絕大多數支柱產業都積極參與。從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類型來看,裝備制造業、煤化工、食品加工業、冶金等行業創新活動活躍,其中裝備制造業70%以上的企業、煤化工行業60%以上的企業開展了創新活動,遠遠高于全省、全國的平均水平,新型支柱產業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企業的創新費用主要用來開展研發活動、購買機器設備和軟件及從外部獲取相關技術。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較低,如今山西省支柱產業企業的創新費用主要用來引進外部技術,以至于造成企業用于創新自主研發的費用相對偏少的現象。
除自主研發外,企業的技術獲取途徑還包括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購買國內技術。2013年,山西省支柱產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分別占到全省經費的100%和95%以上。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為10億多元,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為3億多元,消化吸收費用支出與技術引進費用支出之比為0.23,低于全國0.27的平均水平。這一方面表明在外部技術獲取途徑上,山西省企業重視技術引進而忽視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也說明山西省企業二次開發的能力不強。
新產品開發是一個地區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標志。201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953.0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的5.5%。其中,支柱產業相關行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901.2億元,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94.50%。
科技投入具有明顯的“造血機能”。近年來,山西省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增幅、增速屢創新高。但無論從總量還是投入強度來看,距離“十二五”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山西省需根據行業不同特點,結合現實條件,有區別地進行科技創新。在不放松對煤炭、焦化等傳統產業科技投入的前提下,要加大對新興支柱產業的研發投入,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合理化、高級化。
首先,要適當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在信貸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廣泛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抵押資產的范圍不應局限于有形資產,中小企業的無形資產,諸如專利、品牌、正在開發中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等,經專業部門評估后,也可視為抵押品而從銀行獲得貸款。其次,財政部門要盡可能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對科技含量比較高但尚未被確認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正在研制開發新產品且前景看好的、用國產設備替代進口設備的、技術改造有重大成果的、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的、在最困難的時期主動為就業分憂解難的中小企業的所得稅、增值稅實行適當的減、緩、抵、免,或者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對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企業,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地提高出口退稅率。
山西省2013年研發投入155億元,其中所占比例如圖1所示。

圖1 山西省2013年研發投入比例分配
從構成上看,山西省支撐企業創新的資源主要靠企業自身,利用和發揮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優勢方面力量不足。但隨著高校科技產業的發展,產業與科學基礎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技術進步、經濟運行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研究領域中大學和產業界的合作,共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促進科技創新的必經之路。為了有效提高大學科研與市場的進一步結合,實現高校科技向企業技術流動的良性循環,山西省大學科技園的建立使大學教學、大學科研與企業形成互動載體。(1)有效借助國家為大學科技園區發展所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在校企聯合方面的發展,并且提高其經濟效益,形成科研技術一體化的經濟組織。(2)大學科技園區模式不僅有效緩和了校企聯合中因文化價值、經營理念和科研目標的差異所造成的矛盾,而且借助明顯的環境優勢,幫助企業破解發展難題,為企業有針對性地培養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從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管理效率,有利于形成科研、產業的良性循環。(3)加強大學科技園區的發展。以大學科技園為載體,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新主體間除了知識流動、學習等網絡擴散關聯及各組織單位間相互協作關聯外,還可通過服務中介直接關聯,即創建孵化器,使創新企業獲得技術、資金、管理、市場交易和營銷支持,使更大的公司能夠與特定知識創造中心建立緊密、互利的聯系,實現大學—政府一產業之間的協同運作。
山西省要以“創新”為驅動,重點發展支柱產業領域,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充分挖掘其優勢科技資源,并與其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用學科鏈、專業鏈支撐創新鏈和產業鏈,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從而增強科技在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1]王彰奇.基于技術預見的區域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J].科技和產業2012,12(8):130-133.
[2]肖琬蓉,施韶亭,張龍,等.基于產業的知識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甘肅科技,2012,28(22):45-48.
[3]尤獲,戚安邦.科技企業孵化器知識服務互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