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怎樣對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是人生的基本問題之一。正確的態度是承認它,正視它,改正缺點,彌補不足;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文過飾非也是一種態度,掩飾缺欠,推過攬功,拿不是當理說。文過飾非從古至今都為主流文化所否定,可古往今來又綿亙不絕。文過飾非有幾分像魔術的障眼法,就怕穿幫露底。為自己做錯事、糗事辯解而被看破,認定為文過飾非,辯解者就“偷雞不成蝕把米”。如果被信以為真呢,辯解者就得意了,這正是文過飾非名聲很臭,但又招一些人喜歡的原因。為了說明文過飾非,有人編了寓言故事,流傳甚廣。說一只貓,對于自己的過失總是百般掩飾。老鼠逃掉了,它說:“我看它太瘦,等養肥了再說。”到河邊捉魚,被魚尾巴打了一下,它說:“我不想捉它——捉它還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來洗洗臉。”它自己掉進河里,同伴們要救它,它說:“你認為我遇到危險了嗎?不,我在游泳……”話沒說完,沉沒了。寓言故事常常既給人啟發,又因其側重講一方面道理而顯得片面。故事里描述的文過飾非挺形象,但有些簡單、夸張,這樣輕易可以識破,文過飾非還能有多大市場?
批評文過飾非,先要明確一下概念的所指,不應擴大化。人都有自尊心,日常工作、生活中看成績多一些,增強信心,鼓舞熱情,有利于前進。缺點不足當然有,如果不是檢討過錯,開展批評自我批評的特定場合,多說說成績、經驗,親朋好友多一些鼓勵、贊揚,都屬情理之中,談不到文過飾非。談話和寫文章往往有個中心思想或主題,常常不必提及缺點、過失,這也談不到掩蓋什么,裝飾什么。古往今來講的文過飾非是指刻意掩飾過錯,逃避責任的惡劣言行。《論語》中說“小人之過也必文”,把掩飾過失看作是小人的丑行,正人君子不應干這種事情。現在人人應該唾棄這種勾當,領導干部、有影響的公眾人物言語行為影響廣泛,更應該嚴以律己,拒絕文過飾非。
文過飾非掩蓋的是真實情況,拿歪理進行辯解,不符合實際,有悖于真理,可能唬一時,但吹出的氣泡終會破滅。古代有首題為“飾非”的詩:“有過莫隱晦,有責勿推諉。紙何包得火,囊何藏得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文過而飾非,猶如籃打水。”古今同理,文過飾非改變不了事實,只是增加一道屏障,妨礙人們識得“廬山真面目”。
文過飾非有著“失真”的先天不足,為什么還有人熱衷使用呢?首先還不是認識上的原因,而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需要。事情辦砸了,自己責任重大,不遮蓋真相,不去強詞奪理,承認了自己的責任,要受到處理。自己不能敢做敢當,就想方設法減輕罪責,文過飾非就成了救命稻草。有一則新聞,說一位縣交警大隊副大隊長丟了佩槍,一位上級領導為其掩飾,對外界說不是丟槍,是槍支暫時“失去控制”。這樣的文字游戲一時成了笑談。古代曾有個笑話說一村民盜了別人的牛,后來被抓。在公堂上盜賊大聲喊冤,官老爺問冤從何來,盜賊狡辯說他只是上街時撿了一根繩子,回到家后才發現繩子的另一頭拴了一頭牛。這樣的笑話有點荒誕,而當今某些人撇清責任心切,還真用了這一類離奇的說法。
有些人敢文過飾非還因為覺得自己做文章的功夫不俗,有點根據,再加上筆下生花,就能趨利避害。有篇小品文諷刺機關文字材料的文過飾非現象。比如某縣政府發給農民的補貼很可憐,平均每人只有2元。縣政府辦公室的干事如實寫了,主任不滿意,改為“政府拿出50萬元補貼給農民,全縣25萬農民百分之百受益。”這叫“百分比中找亮點”。材料中提到“實現勞動力轉移2000多人”,主任大筆一揮改為1萬多人。為什么敢報大數,因為這類數字難以精確統計,但會說的也會遇上會聽的,關鍵的數字、情況要符合統計方面的要求,要符合信息披露的規范,提到各方面的評價要有真憑實據,東拉西扯找亮點,反倒暴露出政績的蒼白。總結成績是否實在,查找缺點是否深刻,寫材料的功夫也要有,但實實在在的政績、群眾的評價才是根本,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