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建軍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梁家河調研時深情地說,當年自己在這里一呆7年,人走了,但“把心留在了這里”。對百姓有心,對群眾有感情,乃至以百姓之心為心,焉能做不好為百姓的事?何愁不能贏得百姓的心?莫失“初心”這個寶,是我黨跨越時空的永恒課題。
古往今來,我們的民族就是一個崇尚信仰的民族。《左傳·襄公十五年》記載,宋國的子罕素有廉潔愛民之志。一次,有人得到一塊玉要獻給他,還說經玉匠看過,確認為寶。他拒絕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若受玉,你我皆失其寶。”子罕拒絕玉,守住了自己最珍貴的寶——為政初心。
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更是許多革命志士和共產黨人的畢生追求。陳賡在上海養傷時被捕,蔣介石送去中將參謀長的委任狀和衣帽服飾。他不為所動,凜然道:“此衣不能穿,此帽不能戴,此官不能當。”“要殺就殺吧!”不為名利,不懼生死,仰仗的是對黨的信仰,是鐵心跟黨走的誓言,是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忠者敬也,誠者信也。忠誠是生發于心、表之于言的真情,是源于信仰的真心行動。陳毅元帥有首《手莫伸》的詩,第一句就寫道:“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然而,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脫離群眾這一“最大危險”空前嚴峻地表現出來:有的不能嚴守群眾紀律,不能切實維護群眾利益;有的一事當前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還有的在官商交往中嫌貧愛富,甚至借機謀利。
走得久了、遠了,有些人甚至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審視腐敗分子的墮落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其墜入犯罪深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忘了“本”,喪失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本分、本真。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斷了根、忘了本、丟了魂,遲早是要出大問題的,一個人如此,一個執政黨亦如此。
當前,越是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越需要彰顯共產黨人的主流價值,越需要奏響絕對忠誠的時代旋律。革故鼎新,我們選擇重整旗鼓再出發;追夢不止,我們牢記初衷繼續砥礪前行。這讓我不由想起了新華社老社長穆青的名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的一段對話:寒冬暴雪肆虐,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來到一位老農家里,老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大雪天來干啥?他說:“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我是您的兒子”,這是對我黨宗旨最形象的表述,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生發的忠貞誓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就是要講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大公無私的公仆品德。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一個渴望復興的偉大民族,不能沒有精神標桿的引領。黨員干部最可貴的是初心,最寶貴的是黨旗下的錚錚誓言。不忘初心,就要常問入黨為什么?當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以激勵自己不忘初心、不忘來路,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堅守與理想信念同行之心。
愛民是共產黨人的根,為民是共產黨人的魂。堅守政治靈魂的共產黨人,不僅平時看得出來,還會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沖得上去,始終是廣大干部群眾信賴的主心骨和頂梁柱。“不為民解憂,何以言公仆”的孔繁森,“戰時忘死、平時忘我”的丁曉兵,“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郭明義……一大批“中國脊梁”立起的價值標桿證明:盡管時代變了,但真正的共產黨人,她的信仰信念永遠不變,她的政治靈魂永遠純潔!這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這才是我們趕路的出發點。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人民永遠是靠山。”百歲上將呂正操曾這樣深情寄語后來者。天下為公,人民最大。只要我黨立根于群眾之中,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就一定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共產黨員的“金字招牌”必能任時光流轉而始終光輝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