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琴
(沈陽理工大學 科技處,沈陽 110159)
試論高校現行評聘制度的弊端
趙麗琴
(沈陽理工大學 科技處,沈陽 110159)
文章從3個方面論述現行聘任制度存在的弊端,指出此制度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助長了學術腐敗和浮躁,同時阻礙了真知灼見的發表;一刀切的用人方式不利于發揮個人特長,應該早日摒棄。
評聘制度;高校;弊端;學術腐敗
似乎很多年了,在高校實行每三年一聘崗,聘崗時要完成相應的指標才能通過,不然就得降級聘任,既從原來的等級降到下一級;降級意味著工資崗貼的減少、收入降低、經濟下滑,同時也覺得臉面無光,為了能保住等級或在原來等級上再上升一級,老師們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也帶來的種種弊端。
聘崗指標中重要的一項是科研到款額,每個老師都要求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我們學校的教授科研到款額最少5萬元/3年。這個額度對能拿到科研項目的人來說還不算難,但對那些拿不到科研項目的老師來說就很難了。有些老師為了湊上這個數目,不得不找有項目的人借用其科研經費。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搞科研的,如同不是每個人都能講好課一樣。有人表達能力不行,但動手能力強,這樣的人適合搞科研;有人動手能力弱,但表達能力好,這樣的人適合教書。學校應該根據每個人的特長來安排科研和授課任務,而不是一刀切。還有的學科科研項目本來就少得可憐,如經管類、藝術類、理學、法學、思政、體育、外語等等,想借用別人的經費都沒辦法,最后只能自己掏腰包拿錢,拿自己的錢在單位財務走一圈,扣除學校管理費,然后再通過買一些物品拿來發票報銷,這是明顯的自欺欺人,毫無意義。為了爭取項目,不得不拉關系,走后門,有些項目費盡周折拿到手了,卻沒有多少學術價值,實在浪費人力物力,浪費國家資源。老師們不申請項目是不可能的,因為現有學術管理體制有量化要求。再有就是追逐利益,項目都有錢,有些老師就是奔著錢去申請項目的。申請到一個大項目,經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然后就可以隨意支配這些經費了,買日用品甚至買車;結題時走過場,吃喝、游玩、送禮、拉關系、做交易,只要發表一篇或幾篇論文就能過關!相關部門也知道存在這些情況,可還是要求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這種從組織到個人的欺騙行為令很多老師反感,但對此無能為力,無可奈何。老師們認為,很多精力用在這些無謂的事情上,不如把課教好更有意義,讓學生可以學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識。這種應付于事的氛圍于國于民都沒有一點益處,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浮躁。
每期聘崗都要求滿足一定的授課時數,但按教學規定,有的學科課時少,有的學科課時多,課時少的不能完成聘崗任務。為此,一些人不得不向課時多的老師挪用,以彌補課時的不足。這樣的制度意義何在?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嗎?
每一個聘期都要求教職員工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還要發表在核心刊物或較高級別的刊物上,普通刊物不算。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北大搞了一個中國核心期刊的名單,這個名單每年都在變化。作為高校教師,不得不每年面對考核、進職稱等現實問題,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成了高校教師避不開的噩夢,每天生活在核心期刊的陰影里,因為它直接影響著每位教師的晉級和收入。核心期刊的數量有限,每年刊載的文章數量也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且一本普通刊物一旦進入核心期刊名單,身價馬上大漲,版面費動輒幾千甚至上萬,教師們不得不從有限的薪水里拿出不小的一塊四處找關系,不得不做這種投機的事情,這樣的老師在面對學生時還有多少底氣要求學生正直?為人師表的尊嚴何在?我國每年差不多招收近5萬名博士,每名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這就是10萬篇;同時教師也要發,領導也要發,這還只是教育界,還有衛生等其他領域的人要發文,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因為市場太大,假期刊應運而生,個人7年非法創辦20余種刊物,只上過中學的員工竟組成編委會“審核”論文來稿,約2萬名投稿者交納版面費超過1000萬元,這是2011年海南省查處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這20余種非法報刊大多集中在衛生和教育領域。造假者坦陳:“因為這兩個行業有發表論文評定職稱的強烈要求。”由此可見現在學術腐敗有多嚴重!假成果、假學問遍地都是,更有甚者,一些國人和某些外國人聯合起來一起作假,巧立名目,召開各種國際會議,不管文章有沒有學術價值一概收錄,目的不過就是為了收取版面費。
平心而論,文章的價值與所發表的刊物關系不大,一些刊物為了保住其核心位置不被淘汰出局,只能四處約稿,約一些學界名人或院士或官員的稿,因為這些人代表著主流和導向,具備更高關注度,但究其學術價值幾何,大家都懂的;同時還擠走了認真搞學問的學者的言論空間,使得一些重要發現,因為無版面而拖延發布時間,被無良者剽竊。當論文的發表不是以文章本身質量而論,而是以刊物是否核心、數量是否滿足要求為準時,還有多少人會潛心問學?社會的良知、公平、正義又在哪里?難怪中國的論文數量在全球居首,質量上乘的卻寥寥無幾。
有些事情本身沒有什么意義,制定出來就是專門折騰人的。中國學術界目前過分強調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是不明智的,中國社科院已經有了檢索統計系統,文章的影響力如何,由讀者的使用率便可見分曉。現在依然抱定核心刊物刁難老師,除了自我保護和為難制度內的人,幾乎再沒有什么意義。學術不正,不僅危害全社會,還會殘害下一代甚至下幾代人。現行評價機制存在重論文發表輕工作實績、重論文數量輕研究質量的不良導向,已脫離實際違背人心。還由于許多單位對發表論文的數量、級別提出不切實際的“剛性要求”,導致合法刊物根本無法滿足巨大需求,這為學術造假提供了制度運行空間。我們呼吁有關部門對現行的評價體制進行整改,還學術界一個干凈公平的空間。
主要參考文獻
[1]孫志平,王暉余.2萬人花錢“發表”論文的背后[N].新華每日電訊,2011-04-01.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3.061
F272;G463
A
1673-0194(2015)13-0099-02
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