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全
(華僑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知識作為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對于知識的管理研究已然成為了供應鏈管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講,供應鏈本質上是一個存在大量知識資源的知識網絡。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基于合作競爭的生產協作關系交織著大量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構成了復雜的動態知識網絡。供應鏈中的供應商、核心企業、分銷商、零售商以及其他相關輔助機構之間源源不斷的信息流是知識轉移的體現。因此,厘清供應鏈知識轉移的具體過程將有助于供應鏈進行知識管理,促進知識在供應中的良性循環發展。
野中郁次郎(2000)提出了知識轉移的SECI模型,該模型認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分別經社會化、外在化、融合化、內在化4種模式交互運作進而實現知識創新,本文借鑒其SECI模型具體分析供應鏈的知識轉移過程。
社會化是指社會成員間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感知到社會其他個體的有價值知識,采取觀察、模仿、實踐等行為從其他個體中獲取相關知識,這些知識都是需要通過領悟才能夠吸收的隱性知識。個體在獲取這些隱性知識之后,依靠自身的知識基礎和解碼能力對該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轉化成自身的隱性知識。在供應鏈中,知識的社會化過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企業的社會化過程;一個是企業與供應鏈外部知識源互動的社會化過程。首先,供應鏈內部的社會化過程表現為企業通過培訓、師徒制、講座、觀摩等方式將企業固有的核心知識轉移給本企業員工。企業員工在接收到知識后,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使企業轉移的隱性知識轉化成自身的隱性知識,幫助其更好地勝任工作。其次,企業與供應鏈外部知識源的社會化過程表現為,某節點企業通過派遣員工出去學習、引進新的設備或技術等方式從供應鏈外部知識源中獲取企業所需的關鍵知識。
外部化過程是指個體的隱性知識轉化成群體的顯性知識。在個體吸收到知識之后形成自身的隱性知識之后,需要對其顯性化,使其成為組織的顯性知識,從而實現更大的效益。對于供應鏈來說,所有節點企業的員工,為了能夠使自身獲取的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使根植于頭腦中未編碼的知識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傳播到組織的其他成員當中。例如,企業的員工通過研討會、專項匯報、學習小組等方式,逐步將自身的隱性知識轉化成新的概念性知識。企業管理者與普通員工的共同的對話和思考,是管理者將自身的成功經驗、戰略方針等隱性知識推廣到組織中。企業需要將這些外顯出來的知識通過語言、文字、數字、圖表、公式等形式具體化并記錄和保存下來,這些具體化的知識才能促進知識的轉移和創新,因此,促進組織成員知識的顯性化和具體化是促進組織進行知識轉移的重要手段。
融合化過程是指群體的顯性知識轉化成組織的顯性知識,這是顯性知識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的過程。供應鏈知識的融合化過程包括知識的交流、轉移、創造,通過這一系列的知識活動使得供應鏈群體層面的知識歸納、整理成為整個供應鏈的知識。知識融合化過程是整個供應鏈知識存量增加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節點企業不僅從個體、群體、組織中獲取新的知識,同樣也在知識轉移中實現知識的創新。例如,核心企業的工作人員搜集各供應商的經營信息和數據,并通過相關軟件對這些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以發現供應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同時也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結果更好地找準解決措施,預測企業未來的經營軌跡。又如,制造商的研發團隊開發設計的新產品經過實踐的試行成功之后,將其納入企業的知識體系之后,并通過制定新產品或服務的手冊、操作說明等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推廣,這也是供應鏈知識的融合化過程。供應鏈知識的融合在組合化過程中,供應鏈的知識被真正創造出來。
知識的內化過程是指組織的顯性知識轉化成個體的隱性知識。內化過程其實是個體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的過程。通過知識的內化過程,個體對知識進行吸收,增加自身的知識存量,并將之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通過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以及融合化等過程實現了知識存量的增加,固化成企業的組織慣例、行為規范、經營手冊等顯性知識。因此,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直接從目標知識源中獲取相關知識,并通過自身理解和領悟逐漸轉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簡單地說,供應鏈企業的內部化過程就是供應鏈各節點成員對其他成員企業轉移的知識進行消化和應用的過程,采取的主要方式為“干中學”,即通過個體的實踐領域知識,并使其為個體的工作所用。例如,制造商的操作手冊或經營流程的學習,對組織戰略方針的思考以及對核心技術的學習和模仿。
綜上所述,供應鏈系統內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經過社會化、外部化、融合化和內化不斷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知識轉移的4個階段,這4種模式循環轉換形成一個螺旋型知識創新過程,每一次螺旋上升的過程都是一次知識的量增和質變。
[1]蘇明芳.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知識轉移模型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
(3):59-63.
[2]王文平,張蘇榮.產業集群網絡演化中知識轉移研究[J].管理學報,2011,8(9):1372-1377.
[3]左美云,趙大麗.知識轉移機制的規范分析:過程、方式和治理[J].信息系統學報,2010(2): 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