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萌,肖茂友,李曉輝
(濟南供電公司,濟南 250000)
為提高合同履約管理水平,實現“項目與物資交互式”管理,制定“1+3”供應保障方案,全面深化“月計劃、周協調、日調度”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跟蹤物資在生產與發運、交付與驗收、投運與質保、合同結算各業務環節的執行情況,借助物資調配平臺(C-MIS)及時協調各種履約問題。
遵循“1030預警機制”開展履約業務,即確定交貨期前后10日內辦理ERP收發貨業務,收發貨滿30日辦理發票校驗業務,確保物資供應完成率、合同結算完成率指標。
制定“項目專責人制”,按照基建、配網、大修、技改、營銷、小區配套、固定資產零購等項目類型進行分工;參與計劃預審會,全過程指導項目單位、需求單位根據招標批示涉及的物資范圍提報需求計劃;深入現場,掌握項目進展情況,根據物資到貨需求和工程建設進度配合項目單位進行交貨期變更操作,憑借PDA手持終端辦理到貨驗收,確保所有物資據實收發貨。
充分利用物資調配平臺(C-MIS),加強與項目單位、需求單位及供應商的溝通,及時傳達上級部門對物資供應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定期完善會議紀要同步至公司網站;依據國網公司的合同簽約、履約工作規范,制定《合同超預算處置方案》、《合同數量變更處置方案》及《合同解約處置方案》,以此應對合同因超預算無法及時簽約影響合同簽訂及時率的情況;建立《物資履約問題大事記》,及時記錄履約過程中發生的各類問題,跟蹤落實情況,并做好歸納總結,對于無法協調的問題及時通過物資調配平臺(C-MIS)進行提報,提高問題協調的效率;物資催交過程中開展專項催交,例如對于迎峰度夏(冬)項目、“一戶一表”改造項目、成本性項目等項目物資進行重點催交,以確保物資供應任務。
為有效地減少應付暫估款,全面提升合同結算完成率指標,公司從清理逾期物資入手,按月發布《物資到貨情況通報》,持續深化“月度預警季度通報”機制。
加強與供應商的協調與溝通,建立《供應商聯絡簿》,共收集183家供應商信息,包括聯系人、聯系方式、傳真等。充分利用ECP短信模板功能,第一時間落實發貨通知、圖紙交付、排產計劃、生產進度以及運輸計劃的提交與確認情況,并對違約供應商提出扣減評標分值、限制授標、暫停受標等處罰措施;切實做好“一單一評價”工作,即根據供應商交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情況,對物資的貨物交接單、到貨驗收單、投運單、質保單進行評價;增加對供應商的管控手段,充分利用工作聯系單、催交函件、錄音電話等收集供應商不良行為的信息,按時提報供應商的不良行為;對于項目集中的供應商,采取專題約談會的方式,組織項目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及供應商進行現場確認,簽訂承諾函,提高對供應商供貨的效率。
制定“1+3”供應保障方案,采納“一攬子”管控手段,建立《履約協調大事記》,記錄30余項履約問題,涵蓋了圖紙交付、產品質量及現場服務等,并及時在班組建設網站中進行更新,發布給項目單位。通過協調問題與基建部、運檢部、營銷部等部門建立橫向的物資供應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市公司統籌協調作用,與縣公司物資班建立縱向的物資供應聯動機制,結合項目單位物資實際需求情況,按批次審核交貨期,按月度預控重點物資和其他物資供應計劃,按周跟蹤合同付款情況,并根據工程建設與物資生產進度,動態滾動調整供應計劃,全面提升物資供應效率和效益,實現履約問題零誤差、零延遲、零遺漏。
依據上級公司的合同簽約、履約工作規范,制定《合同超預算處置方案》,以此應對合同因超預算無法及時簽約影響合同簽訂及時率的情況。
利用項目管控、物資調配和供應商評估3種管控手段,做好物資在供應計劃、生產與發運、交付與驗收、投運與質保、合同結算和履約跟蹤各環節的監督管控工作。一是做好統領協調,按照“專人專項目”管控思路,根據項目類別(基建、大修、技改、營銷配網、小區配套等)將供應計劃落實到履約組各專責人,分別聯系供應商落實物資實際到貨時間;二是組織各項目單位做好有關信息的填報,完成交貨期的確認并據此做好收貨準備,確保公司物資供應完成率指標達到100%。
我們從減少逾期未收貨物資入手,以此推進應付暫估款的清理工作,從而提升同業對標指標。
下一步的工作,我們將參考“項目部群”的工作模式,通過“走出去”的形式,深入了解各類工程項目的進度和物資需求,更好地輔助項目單位進行需求計劃的提報,更好地配合項目單位與供應商進行交貨期變更,更好地督促項目單位、供應商辦理到貨驗收手續,及時完成到貨款的支付工作,確保物資供應指標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