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偉
(鄭州煤炭工業(集團)龍力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鄭州 450008)
眾所周知,各國需求偏好、規模收益、商品與要素市場等與福利和貿易相關方面,歷來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主要目標,而國際貿易市場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卻未得到關注。例如,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要素稟賦理論以及李嘉誠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均推動了國際貿易理論向前發展,但二者仍未關注貿易過程中涉及的環境要素。既往貿易實踐證明,任何一國的貿易活動均受到各類因素影響而無法獨立完成,在國際貿易中任何一國的單方貿易行為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別國的貿易環境。而就現階段國際貿易形勢而言,我國能夠在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以及更大的范圍參與國際貿易,深入經濟技術合作以及競爭,而國際分工深化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了更多機遇,但與國際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也隨之增多,非關稅貿易壁壘越來越多,成為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個嚴峻考驗。
隨著世界經濟貿易在近幾年來以一個極高的速度不斷增長,國際分工也有了進一步深化。首先是國際分段式生產成為主流,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統計數字顯示,全球年售超過10億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中零部件制造的51%、總裝的47%、合儲的46%、客戶服務的43%以及產品開發的39%均在國外完成。其次國際服務貿易增速與傳統貨物貿易增長速度相比毫不遜色,因此也成為后者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同時也是全球價值鏈構成內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發達國家在當前依然是國際間貨物與服務貿易的主體,但是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始終保持高速增長,并已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同時其所占比重也不斷增大,進而在國際經濟貿易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國公司也在不斷擴大對外投資,對于國際貿易市場商品結構產生的影響也隨之增強,并成為國際貿易中一部分最為活躍的力量,推動了國際經濟貿易不斷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貿易組織固有協調管理機制也為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了助力,貿易摩擦較以往有所減少,就此點來看,國際貿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依然面臨嚴峻的對外貿易考驗。
綜合近幾年我國進出口貿易數據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存在一定的問題。歷年來,外國外貿出口額大致保持持續上漲的態勢,但始終無法達到進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貿易順差問題。這說明我國出口貿易依然依賴于原材料、資源和技術等,對于國外優勢貨源想充分地利用,難以增加出口競爭優勢。以2014年進出口貿易數據為例,將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過了10%,明顯高于2013年全年的平均水平。而進口貿易數據則相對低迷,2014年月平均進口水平不足1 700億美元。
我國出口貿易形式主要為加工貿易,顯而易見,加工貿易方式中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使用廉價資源以及勞動力來換取,甚至以犧牲環境這一惡性后果為代價。同時,加工貿易方式下國內大部分企業均為定牌生產以及貼牌生產,嚴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種出口方式僅僅能夠賺取加工費用,而品牌所創造的無形資產則為他國所攫取。從國內外貿企業性質不難發現,其主要均為外資企業出口,由此說明我國依然缺乏真正具備自主品牌以及先進技術的出口企業,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外資企業推動出口貿易發展,導致外貿出口存在一定的被動性,同時也不利于本國出口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始終被稱為“三駕馬車”之一,在GDP中進出口貿易所占比重充分證明了外貿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而就國際貿易發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也可見一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貿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僅為 19.4%,而在 2009年這一數字躍至45%,同時對于歐美發達國家進口市場表現出高度依賴性。在中國出口貿易中,歐美市場份額所占比重接近40%,這一數據充分證實我國對外貿易過于依賴國外市場。與之相對的則是國內市場發展依然落后,而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國外市場波動始終對我國貿易出口產生直接影響。就貿易條件指數(TOT)分析來看,我國雖然在2007年金融危機后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但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貿易發展模式造成中長期貿易條件困境,貿易條件指數也表現出惡化趨勢。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關部門應對當前對外貿易法律體系予以不斷完善,在以國內進出口企業為管理對象的同時,還應納入在華的外國跨國公司以及外商投資企業,針對其貿易行為制訂富有針對性的進出口法規,主要包括進出口額的參照標準以及統計口徑等,以此來對我國對外貿易差額予以評估和衡量,降低貿易摩擦發生率。與此同時,還應建立并完善相關預警機制、專門機構以及專業貿易人才,針對國外貿易壁壘搜集相關資料,并對國內進出口企業受此發展的影響做出及時評估和反饋,為我國對外貿易企業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導,幫助其做好貿易摩擦的應對工作。
隨著全球產業機構以及資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輪調整,我國政府與企業應對全球經濟形勢走向變化予以充分關注,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轉變外貿發展觀念,深入優化對外貿易出口結構,以科學的外貿發展觀為引導,對優質進口資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動外貿出口的發展,充分考慮進出口均衡發展,合理控制貿易逆順差,實現最優化配置國際資源,最終形成“雙贏”的科學貿易發展觀。此外,政府部門還應為出口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幫助其培養出具備較高核心競爭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過高附加值產品優化出口貿易結構。
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國際資本新一輪布局隨之加速,新興經濟體復蘇進程受到影響。而“外部需求難有明顯回升、中國外貿競爭優勢轉換為青黃不接、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成為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所面臨挑戰的突出體現。對此,我國政府應通過新一輪調控,努力擴大內需,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確保對外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同時還應積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幫助企業妥善利用國際以及國內資源與市場,通過政策扶植等方法來應對企業融資困難以及流動性不足的難題。而出口企業也應對自身發展戰略予以適時調整,積極進取、果斷出擊,爭取利益最大化。
從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來看,傳統依賴于發展加工貿易以及吸收外資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轉變。一部分國內企業開始在全球價值鏈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隨著信息通訊技術、電商平臺以及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我國將會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跨國公司,自行打造全球價值鏈條,實現國際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持續深入和發展,國際貿易壁壘重心逐步轉移至技術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在復雜而又紛繁的國際形勢下,國際貿易市場更會受到不同國家的不同對外貿易政策的深遠影響。我們應對國際貿易形勢有充分了解和認識,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可持續發展。
[1]魏紀林,劉國龍.碳關稅本質及其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J].學術交流,2013(12): 67-71.
[2]郭小影.淺論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應采取的措施[J].中國經貿,2013(20):5.
[3]安禮偉,張二震.全球價值鏈分工視角下的中國對外貿易——兼析對我國外貿發展的錯誤認識[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