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華
(廣東省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陽江 529500)
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旨在打造一種理想的圖書館環境,在這種環境下,軟硬件設施充分完善,印刷文獻與在線資源高度整合,同時還有技術熟練的咨詢員為讀者提供識別、檢索與處理等一站式服務,能夠完美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有效促進師生的交流學習與協作研究。
基于學科化服務的信息共享空間是“以讀者為中心”,能夠借助便捷的網絡集成數字與紙本信息資源,引導和協助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奧秘,從而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務。
讀者可以擁有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可以在這里自由討論與研究,并且還能夠進行一定的休閑娛樂活動。因此,信息共享空間創造了一個比課堂更輕松、更自由的交流平臺,有利于師生進一步互動分享。
信息共享空間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設立虛擬的學習社區,形成一個廣域的知識共享與交流的空間。這樣既可以提供個人學習的安靜環境,也能夠構建團隊合作的研究空間,以此滿足教師科研與學生學習的雙重需求,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從而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高校可以根據服務功能將圖書館劃分為多個區域,比如個人與團隊學習空間、文獻資料與開放信息瀏覽區、咨詢臺和休閑區等。另外,要針對不同的服務功能安排圖書館的結構布局,實現“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例如,將咨詢臺設立在最醒目的圖書館正門口,因為它是讀者尋求幫助的渠道,通過它讀者能夠對圖書館的功能、布局和資源有大致的了解,獲取到學校和圖書館的基本信息;作為傳統圖書館延伸的個人學習空間,要布置在距離較遠、較獨立和安靜的區域,以便讀者查詢閱覽資料,并進行獨立地思考和創作;對于集中式學習的團隊協作空間應當選擇開放式的環形布局,這樣師生可以自由地交流討論,發展完全開放的團隊合作,推進團隊成員目標的實現;而休閑區就要注重環境氛圍的營造,最好是接近草地和天空等富有大自然氣息的位置,擁有雅致舒適的小空間,這樣有助于師生疲勞后欣賞自然美景,或者快速進入休息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圖書館中各區域要在分隔的同時實現融合,以便充分整合功能區,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
這需要高校整合館藏資料和虛擬資源,完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立特色數據庫,同時在此基礎上增加跨地圖書館交流,從而避免資源重復,減少資源浪費。①高校圖書館應當有選擇性地整合館藏中的紙質資料,優先選擇學科性強、功能性好、使用率高的應用型文獻,以便于學生有效查找資源,比如參考性工具書和專業學科書籍;②高校要整合電子圖書、電子報紙、電子期刊和光盤數據庫等網絡中的數字資源,并借助學科和網絡導航、遠程和鏈接訪問等多種手段,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檢索服務,以便讀者快速查詢與閱讀信息;③高校還可以采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通訊手段以及物流設施,構建開放的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平臺,從而方便用戶利用平臺快速檢索、獲取各類文獻資料,并通過網上討論室、虛擬資訊室和虛擬社區等途徑掌握隱性知識。
基于新型的信息服務模式,資源共享空間的建設要求高校圖書館遵循“讀者第一”的服務準則,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服務理念。具體來說,高校要合理調配工作人員,使其能夠在崗位上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從而呈現最佳的工作狀態。同時,高校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與培訓,通過學習掌握最新技術與技能,提高其專業水平和計算機水平。并且,最好能夠針對不同崗位進行特殊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了解用戶的需求,與用戶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比如,對于參考咨詢人員,高校要對其進行網絡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的使用、維護培訓;對于多媒體工作人員,高校則重點加強其在信息檢索、服務知識和館藏資源等方面的培訓。
綜上所述,構建面向學科服務的信息共享空間是完善我國高校圖書館功能的初期嘗試,在建設中要結合高校圖書館自身的現實情況,比如流動資金、人員配備和館舍建筑等眾多因素,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優勢和資源,力求貫徹“讀者第一”“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打造“空間共用、資源共享”的服務環境,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務,從而進一步提升和拓展高校圖書館的功能,促進高校圖書館建設,推進圖書館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