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軍
(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大連 11602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趨擴大,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融入國際化潮流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可以說,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伴隨著出國留學熱潮的大規模出現,國際間學術交流的日漸增多,國際化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由于種種原因的制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種辦學理念,它將深刻地改變中國高等教育的原有的觀念和思維定勢,帶給中國教育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革。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僅僅滿足于國內改革與發展的成就,缺乏國際競爭意識,勢必導致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教育發展脫鉤。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必然為我們帶來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使我們能夠拓展視野,從世界的角度去認識和確立高等教育國際化。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環境,促使我國高等教育更加開放。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大學與政府的關系,真正確立高校法人地位,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政府—大學”的垂直體制,使大學處于政府的絕對控制下。伴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成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面臨變革,通過引入市場力量,以市場為導向,構建一種新的“政府—市場—大學”3方相互協調制約的模式,這種模式使高校既對政府負責,又對學生負責,同時擁有自己的權利。
教育資源由多個層面構成:①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②組織層面的資源。包括教育結構、課程結構、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等;③物質層面的資源。包括資金、教材、教學和科研設備等;④理念層面的資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人才觀等。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可以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比如在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中,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把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融入到國內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在教學計劃設置、教材選用、師資配備、教學監管等環節實現國際化,與國際接軌。
高等教育國際化,既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略的嚴峻挑戰。
2.1.1 生源市場的競爭
高校生源市場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吸引留學生,獲取教育資源。高校通過吸引留學生實現教育創匯,正成為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教育創匯的多少,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教育整體水平和國際化程度。 如今,全球范圍內的生源競爭已經達到了自熱化程度,就連哈佛、耶魯、牛津和劍橋等世界頂尖名校也放下身段,四處推銷自己。這一系列的競爭正改變著全球高等教育的基本生態,今后圍繞著優秀生源的競爭注定會更加激烈。出于經濟效益和吸引人才的雙重考慮,各國政府和高校必將竭盡所能吸引海外學生。另外,各國教育經費緊張,也是導致爭搶可以帶來高額學費的留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1.2 辦學市場的競爭
進入辦學市場,擴大境內辦學。各個國家的教育投資者,不僅憑借自己的優勢到國際教育市場中去爭奪生源、吸引投資,還大量到國外興辦學校或合作辦學,通過投資辦學,獲得經濟回報。對我國來講,境外辦學還只是集中在較小的專業和地域范圍,比較成功的有孔子學院,截至2013年底,共在海外創建學院440所,孔子課堂646個。除了漢語和中醫等特色專業以外,我國沒有其他特別有競爭力的教育資源,高校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再加上語言的障礙等,最終導致無法爭奪更大份額的教育市場。
長期以來,高校在制訂發展規劃、調整辦學思路時,主要依據的是國家撥款,也就是說,國家給多少錢,高校辦多少事,“國家投入”成為高校辦學的最大動力。這種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過小、效益太低,缺乏內部約束機制,人才層次和類型不清,人才規格比較單一等諸多問題。隨著市場機制的引進,我國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但這遠遠不符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社會的發展需要大批擁有多元化知識、通曉國際準則、具有國際觀念的高層次的人才,而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走的是高考—大學,這一所謂的精英模式和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的應試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導致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每年到國外留學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現在只要家庭條件允許,大多數家庭的子女都被送往國外,接受國外教育,每個學生的學費一年幾十萬元人民幣不等。留學人員與回國人員不成正比,這種狀況造成了我國高級人才的嚴重流失,又使我國經濟蒙受巨大的損失。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要樹立全球意識,培養國際化理念,改革教育體制,提升辦學能力和競爭能力,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培養更多、更好的復合型人才。
[1] 陳向麗,付有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與對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10-11.
[2] 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