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兵,才冰冰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28)
1887年,美國的統計學家為了解決人口普查的復雜統計難題,首次運用了數據處理的方法,隨后數據在計算機網絡得到快速發展,并在教育科學、新聞媒體、制造業、旅游業等行業得到廣泛運用。大數據加速了信息技術產品的創新發展,為各行業帶來商機,成為了新的生產資源,同時數據驅動決策工作機制的形成也使其成為各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一個新的方式。作為農業生產貿易大國,我國的農業中存在著大量的數據,近些年來,隨著農業農村信息技術化水平的提高,這些數據被應用到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裝備,當現代計算機、全球化定位系統和測量技術用于農業時,通常被稱為“精準農業”,[1]現今農業實時性數據的指數性增長為農業跨步進入精準的大數據時代提供了可能。
農業大數據使農產品監測預警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隨之也引起了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現今農業數據海量爆發,大數據作為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將為農產品監測預警工作帶來新的機會和發展空間。通過分析農產品生產、產品結構、市場運行的數據,使得全面、多方位感知農業成為可能,大數據使得農業進入感知時代,用總體替代樣本的方法得到了廣泛運用。傳統農業調查中往往是根據土地情況、作物品種選擇合理的抽樣方法去無限接近總體,用樣本去估計總體具有的特征,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使得全面了解農業全部數據成為可能。不僅如此,大數據還改變了認識事物的角度。每一種數據因為來源渠道、獲取角度不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融合、集合、分析多種原始數據,才能對事物的各個方面加以反映,而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往往就隱藏在原始數據的相互關聯之中。[2]數據量的膨脹凸顯了相關關系的重要性,有時在分析事物之間相關關系的過程中,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大數據的運行機制下,農業監測預警工作在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上也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農產品監測預警的研究對象和分析內容更加細化,獲取數據的技術更加前沿,信息處理的技術更加智能,信息表達和處理更加準確。伴隨大數據技術在農產品監測預警領域的廣泛運用,構建農業數據分析模型,建立復雜應用處理系統,實施農產品信息實時化收集技術管理,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預警服務平臺等將成為未來農產品監測預警發展的新趨勢。在大數據時代,農產品監測預警工作將形成大思維,迎接大挑戰。
我國傳統農業正在經受互聯網、智能技術和大數據的沖擊,這對傳統農業生產者將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機遇。大數據的發展使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全過程的一系列數據都將被各種設備記錄下來,這些信息背后隱含著一定時期內的氣候信息、農藥用量、病蟲害、勞動力投入、市場需求等信息。[3]例如,通過地上的傳感器和智能設備能夠精確了解哪些作物在什么時候需要什么養料,需要的量是多少,這就保證了在施肥過程中不會造成供給過多或是補充太少的局面,這在節約開支的同時,也增加了農作物的產出。為了更多地了解土地狀況,選擇恰當的方式增加產出,農業生產者可以將傳感器安裝在地面上,通過計算機精準算法了解什么時候該種植哪種農作物,算法還能在最佳耕作時間和收獲時間方面給予農業生產者建議,以此獲得最大的產出。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數據信息資源已成為農業生產中高質量的生產要素,將農業數據信息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應用于農業實際生產中,可以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未來的農民接觸更多的是各種現代儀器和設備,生產方式的改變將實現糧食的增產和農民的增收。此外,對灌溉系統農業的研發投入也將成為新時期農業改革的方向。把零散農戶的土地進行集中從而引入較大規模的現代農業,必定形成先進高效的現代農業模式,科技研發會帶來前沿的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形成現代農業的示范效應,逐步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僅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出現短暫的下跌,2002-2014年間,農產品出口額從181.5億美元上升到719.6億美元,進口額從124.5億美元上升到1225.4億美元。根據統計局2014年的數據可知,在進出口數量上,美國是我國農產品的最大進口國,進口額216.39億美元;日本是我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國,出口額98.73億美元。在結構上,相對于出口市場,進口市場具有較高的集中度,前三大進口市場美國、巴西和東盟合計占到總量的56.7%。但是,日益增長的發展勢頭并不能說明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農業國際競爭力是產業實力的向外延伸,通過統計數據發現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處于下降的趨勢。自1978年以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由1978年的0.015上升為2014年的0.042。但是,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專業化指數都在波動中下降,且農產品貿易專業化指數波動較為頻繁,先波動上升后波動下降,表現為近似倒U型的曲線。在1980-2000年間貿易專業化指數波動經歷了兩個周期的上升和下降,其間最大值為1993年的0.311;[4]在2001-2014年間,由2001年-0.0952波動下降到2014年的-0.26。相對來說,我國農業競爭力特別是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處于相對弱勢。通過對農產品數據的分析發現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和出口數量增多,貿易磨擦日益增多。在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上持續的逆差現象也表明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結構需要進一步改善,國家應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不斷擴展農產品的品類,根據市場需求及環境因素發展特色農產品。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國主要農產品,即谷物、豆類、薯類、棉花、油料、麻類、甘蔗等的產量中,谷物中的稻谷產量最高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稻谷產量由1991年的18381.3萬噸增長到2013年的20361.2萬噸,是棉花產量的45倍、油料產量的15倍。在稻谷產量中,湖南2013年產量以2561.5萬噸居于第一位、黑龍江產量2220.6萬噸居次位、江西產量2004.0萬噸排名第三。根據大數據分析,我國可以適時調整比較優勢結構,加大對稻谷生產的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特別應加大對稻谷產量大省的支持力度。此外,當某一產地的農產品在國際上獲得知名度后,就可以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申請地理標記保護,將產品的產地名稱作為知識產權加以保護,這也是該產品在其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無形資產。[5]
農產品金融化是指農產品成為資本市場上各種金融產品的掛鉤商品,從單一的消費品轉為兼具金融屬性和消費屬性的商品,其價格形成機制發生變化不僅受自身供給和需求因素的影響,而且更多地受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由于生產供給周期較長,消費需求彈性較低,客觀上容易被資本運作。[6]1990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最先引入期貨交易,在隨后的幾年里交易量飛速上升,由1993年的774萬筆到1995年的20449.1萬筆,兩年間增長了25.4倍。目前,中國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日益增多,交易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有小麥、玉米、大豆、稻米、棉花、白糖、油菜籽、菜籽粕、豆粕、棕櫚油、豆油、天然橡膠等共20種大宗農產品,占已上市期貨品種種數近一半。在2014年的期貨交易中,菜粕成交量最多,達到3億筆,豆粕隨其后,成交量2.04億筆,白糖0.97億筆,這三種作物構成了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的主要力量。
農產品金融化改變了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其傳導機制也由傳統的遞進式傳導轉變為迅速反應,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都能立即引起期貨市場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現貨市場價格。這種傳統機制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因素明顯增多,波動周期明顯縮短,波動幅度不斷加大,農產品市場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大大增加。農業大數據的出現減緩了農產品的金融化趨勢,通過電子商務網絡平臺可以實現各地農產品市場的相互連通,形成全國乃至國際性的網上大市場。[7]大數據能夠對經濟增長、產品價格、金融衍生品的穩定性進行全面的分析,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和發布系統,使價格的波動范圍處在合理的區間之內。數據量大和廣泛的特點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使其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價格波動狀況。通過大數據比較,各國家、地區在每個年度的產品價格信息能夠被真實地反映出來,結合經濟政策和匯率利率等因素,農業大數據為農產品的金融化提供了更為穩妥的發展空間。
通過對我國農業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糧食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強,并處于逐年增長的趨勢。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勞動力、資本流失以及在市場中弱勢地位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農業發展,導致我國農產品進口量迅速增多。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如人力資本在農業領域流失,國家財政對農業資助的很大比例沒有落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身上,勞動力平均經營規模較小,不利于實施現代農業投資和改造等。針對已發現問題的相應對策的實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政府應完善農業政府資助政策和執行措施,基于小農經營和農產品流通特點,實行按產品補貼價款和按照生產資料補貼的政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到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8]分步進行新的土地改革,釋放農業技術進步空間。政府可以在各地逐步集中部分土地實施高效經營,發揮政府農業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并出臺一些政策去引導并鼓勵企業或是組織建立一些具有專業特色的流通市場信息平臺,[9]激勵民間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實現科技投入、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以引導農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大數據之“大”,并不僅僅在于其“容量之大”。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更重要的是從大數據中形成大思維,開展大合作,構建大平臺,獲得大發展。數據驅動型的農業發展需要形成數據計算思維和關聯思維,加強農業領域和計算機領域的協同發展,國家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技術的創新等。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在理念認知度、概念轉變、基礎設施、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挑戰,但可以預期在大數據背景下,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貿易都會出現全新的面貌。
[1]史蒂夫·布蘭科.大數據農業在眼前[J].中國企業家,2014(6):35~36.
[2]許世衛.農業大數據與農產品監測預警[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5):14~20.
[3]戴小文,漆雁斌.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大數據分析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77.
[4]余子鵬,王今朝.科技投入、結構演變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J].國際貿易問題,2014(11):72~79.
[5]吳向陽.論地理標記的保護和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J].現代商貿工業,2014(19):3~6.
[6]翟雪玲,徐雪高.農產品金融化概念、形成機理及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3(2):83~95.
[7]程 新,崔金秀.論電子商務在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應用[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4):465~467.
[8]田維明,高 穎.入世以來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3~18.
[9]石毅剛.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的多渠道、大數據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4(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