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鄭州市青少年宮,鄭州 450052)
改革開放以年,我國初步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但還不是成熟、“合格”的市場經濟。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變革發展,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后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等轉變,市場經濟也必然隨之發展變革。不斷改革、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將貫穿于我國整個現代化進程。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一系列問題,既有深層次的理論、制度問題,又有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主體的平等性占有首要的地位。每一個市場主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都應擁有平等的權利,相應的,也應履行各自的義務。商品的自由讓渡和等價交換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平等原則的依據與淵源。不管是生產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不管是公有還是私有,市場經濟的主體都應擁有平等的權利和必要的義務,都可以獨立而自由地表達自身的利益需求,但這種利益的實現不能損害另一方的權利。
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市場主體從事市場交易活動是統一的,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則,無論是誰都不能搞特殊。劃定一定的區域范圍是統一性實現的前提,超出了這個范圍,統一性就不復存在。在這個區域范圍內,這些規則都是統一的,任何市場主體都不得違反,否則必將受到處罰。
市場經濟秩序的維系者的調控手段應該公開,市場主體行為、結果應該公開。公開性是平等性的客觀要求和保證條件,也只有實現了信息的公開透明,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才能有序高效地運行。
外在性是指市場經濟秩序的維系者脫離于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之外,不得與市場經濟主體存在具體的利益關聯,為了市場的公平公正,維系者決不能是市場主體某一方的利益代表,更不能成為市場上的利益主體。它應該以公正的而不是偏袒的態度維護市場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轉,關注于整體的社會利益。只有實現了外在性,公平性才能得到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市場資源的稀缺要求配置的高效率,而高效率是以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為基礎。只有在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條件下,市場機制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引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秩序高效率的配置市場資源經濟。
目前,我國剛剛摒棄了計劃經濟體系,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正處于一個經濟的轉型期,在這個階段,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新的經濟管理模式還未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而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模式還在探索中。因此,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這些問題歸結起來,首先是市場經濟中的競爭體系問題。交易者必須貫徹公平競爭的交易原則,按照市場法規、交易制度、市場組織章程等進行交易,規范交易行為。為了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整治混亂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勢在必行,這關系到改革開放能否順利進行,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與挑戰,更是不可避免的重大任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交易條件的判定,也就是交易價格的確認和價格競爭原則的確立,價格確認是否能真正體現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否能真實反映供求矛盾運動規律和要求是市場經濟中交易秩序好壞的首要判定條件。市場經濟交易體系涉及經營者和交易者關系以及經營者之間的交易關系。市場競爭主體的確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參與市場競爭主體的資格、權利、責任、利益等方面的因素應當予以規范,制定相應的制度。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產權制度則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如果在市場中進行活動的企業中,有一部分在產權制度上可以不接受市場的約束,無視市場的規則,那么市場就會混亂不堪。這對我國從傳統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特定時期更為重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利益需求逐漸多元化。因此,需要建立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和完善的溝通反饋機制,重新對利益主體的權益進行分配,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引導協調。一是利益引導機制。通過立法手段和相關稅收政策的完善,明確收入的來源并確保其合法性,明確正當收益和不正當收益的區分,從根本上斷絕政策性尋租的分配通道。二是利益約束機制。要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對利益主體的法律約束,用法治精神引導人們依法從事經濟活動,以合法的手段獲取利益,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另外,要突出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合理選擇利益訴求,依法選擇利益行為,正確處理利益關系。三是利益調節機制。改革開放以來,階層間、行業間、地區間的利益差距逐漸擴大。因此,調整和縮小人們之間的利益差距,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注重稅收是調節功能,調節高收入,扶助低收入,注重搞好再分配領域的調控,要加強稅收監管,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對逃稅者嚴加懲處,加大打擊力度。
我國市場體系在相當程度上與體制不完善相聯系。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各社會經濟主體利益邊界的界定,形成了大量的“真空地帶”,這會誘導各種社會經濟主體不遵循市場秩序進行尋租活動,從而導致市場秩序混亂。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公有制經濟,大力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在發揮好政府監管責任的同時,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按市場辦事,除一些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外,要毫不動搖的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特別是在財稅、體制、稅收管理、金融創新、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私營經濟大力支持,強化市場和行業競爭能力,確保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必須加快政治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綱略,我們要從建立法治起步,加快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通過法治建設實現各種權利主體之間正確地配置權力,規范政府的行為,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民主,強化民眾對政府的控制與監督,才有望穩步地實現憲政、民主和法治的目標。二是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完成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我們應當進一步對國有大型企業進行改革,要改變股權結構上一股獨大和競爭格局上一家獨占的現狀,特別是對國有能源企業和壟斷性行業要加強規劃和引導,使他們有序參與市場競爭,確保經濟市場公正公平。三是加強商品和服務市場的反壟斷執法和資本市場的合規性監管。要采取有力措施破除壟斷。改變被稱為“政策市”、“尋租市”的不良狀況。要大力加強經濟市場的發育和壯大,規范和引導私營企業合理參與市場經濟,與國有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要嚴厲打擊各類“內部人”利用信息優勢和內幕交易及操縱市場等犯罪活動,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成長。
作為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社會信用體系要以規范和整頓市場秩序為目標,最為重要的方面是要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在道德建設、產權改革和法律約束等方面大做文章,加大對失信的懲戒和處罰力度。市場體系發育成熟與否主要取決于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和規范水平,同時這也是市場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要大力支持市場行業協會和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提升市場對其的認可度,并保證他們的獨立公正與規范運行,可以在行業內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還要結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信用記錄為重點,通過道德建設、產權改革和法律約束,加快建設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健全并嚴格執行失信懲戒制度。要通過各種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各種非法市場行為進行制裁,增大擾亂市場秩序行為的機會成本,要通過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行、市場認可的行業協會和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從而在行業內發揮應有的作用。
[1]陳嘉欣,徐 嘉.淺談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J].科教導刊,2013(6).
[2]于培偉.全面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J].科學決策,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