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旭,樊 芳
(沈陽工業大學,沈陽 110023)
環境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的認識、對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認知狀況和水平的群體性反映樣態。[1]環境文化是人類在對環境危機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環境保護共識,人類活動作用于環境,環境對人類的行為進行反饋,在人類與環境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的正確的發展理念。環境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伴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文化形態,是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內在機制。環境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然,即: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1.制訂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
遼寧省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試點。遼寧省制定了《遼寧省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遼寧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由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環保廳等部門共同主辦聯席會議工作制度,健全農村環保工作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長效機制。農村節能減排工作成為考核各級黨政領導政績的一把“生態尺子”,實行一票否決制。[2]2013年,遼寧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全面開展農村環境治理的實施意見》,明確了開展農村環境治理的工作目標:通過對農村環境的治理,全面鞏固和提高遼河等省內重點流域的治理成果,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對遼寧農村環境的治理任務。2014年1至同年11月,遼寧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共9個,涉及資金4079.2萬元。
2.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13年開始,遼寧省政府實施美麗鄉村示范村項目建設試點項目,美麗鄉村建設以生態優先、景觀優先、公建優先為準則,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以高標準、高起點編制建設規劃,旨在解決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對示范村實行村莊亮化,環境美化,衛生凈化,村莊綠化,道路硬化,管理優化;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垃圾站,文體廣場,路邊溝村內水渠等,農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盤錦宜居鄉村建設工作以整治環境為突破,推進城鄉同步發展,農村環境和農民精神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綠化、暢通、碧水等九大類工程在全市395個行政村同步推動,宜居鄉村建設大步邁進,農村環境和農民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充分反映了美麗中國、美麗遼寧、美麗鄉村在盤錦的生動實踐,打造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升級版。
1.農民的環境文化意識淡薄
遼寧省有11 595個行政村,農民成為農村環境問題的制造者、農村環境成本的承擔者、農村環境保護的旁觀者。由于農民受保守思想的束縛,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民主法治觀念也很淡薄,導致農民在環境保護意識上仍然很淡薄。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隨意丟棄、堆放生活垃圾,還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過量噴灑農藥、化肥,都體現出農民對破壞環境行為缺乏認識和自我約束。農民普遍認為農作物要生長,施肥是關鍵,但是據農業部門測定:農民在農業中所使用的化肥,只有30%左右被農作物所利用,其余的則進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或揮發損失。農民對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缺乏最起碼的了解,在農民的意識中,環境法律、法規是用來約束老百姓的,忽視了法律是維護自己權利的保障。
2.政府部門對農村環境文化建設的妥協與忽視
遼寧省很多鄉鎮政府財政狀況堪憂,缺乏對環境保護工作投入的實力。農村環境物質基礎設施投入仍然缺少一些相應的政策支撐和資金支持。由于鄉鎮政府與排污企業常常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導致鄉鎮政府出現一些“不作為”的現象。一些污染企業本身就是鄉鎮集體企業,污染企業的利益與鄉鎮政府利益不可分割,導致鄉鎮領導對相關企業的污染情況采取包庇、隱瞞的態度,這種地方保護主義決定了農村環境的持續惡化和農民權益的嚴重侵犯。
1.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化先行。環境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樹立生態理念,共建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都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解決農村的環境問題,首先要加強農村的環境保護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在農村,對農民的環境教育要內容要豐富,形式要多樣,更重要的是要貼近生活,有針對性,政府要有措施作保障。提高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首先應該從學生抓起,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對學生普及環保知識,讓學生從小就對環保有所認識。針對成年人要開展一些短期培訓,普及環保知識,使環保知識扎根于每個人的心中。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村的環保宣傳一定要做到位。
2.推廣和培養環保技能,發展生態農業
要加強環境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有文化、有技能、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生態農業集生產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再生利用、經濟效益為一身。對當地農戶加強農業生態技術培訓,安排培訓經費,用于印制相關培訓資料、打造生態示范田等,引導農戶減少對化肥和農藥依賴。通過培訓使農民掌握實用的環保技術,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技能,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發展先進的生態農業。利用集中培訓、科技下鄉、農家書屋、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將農民急需的技術、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引導農村發展生態農業,把農業和養殖業結合起來,在大型養殖基地里,運用無公害化處理技術,實現豬糞尿無臭化處理、有機肥加工、沼氣加熱,發電等一條龍模式;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杜絕只關注眼前利益的對土地只用不養的行為,廣泛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無機質提升等地力保護項目。
1.保障農民的環境知情權
由于農民自身在知識結構、法律認知能力方面水平相對薄弱,對環境污染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農村污染相關信息的公開是保障農民環境知情權的有力保障。只有農民的知情權得到保護,農民才能對自己的環境權益做到更好的保護,才不會出現粗暴、無序的維權行為。
2.農民應該成為環境保護的身體力行者
從農民自身方面,農民是農村環境保護的主體。農民作為農村的主力,應當是農村良好環境的責任者、環境利益的共享者、環境保護的監督者。目前遼寧省農村環境文化的現狀很復雜,環境文化的發展還很不完善,對此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端正的態度,引導農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3]環境文化建設公民自身的創造性實踐,有效推進遼寧省農村環境文化建設并使之長期發展,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1]胡浩民,馬步廣.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J].社會科學研究,2009(4):109-112.
[2]楊馭越.遼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鄉鎮政府管理職能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1.
[3]梁紅泉.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環境文化建設探析[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