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達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昆明 650091)
現代產業體系概念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黨的十八報告中又一次重點要求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強調了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性。進入經濟新常態階段,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迫在眉睫。對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及主要特征進行解析,梳理總結國內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經驗,站在國際產業分工演進和產業價值鏈延伸的高度,能夠為紅河州“十三五”時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寶貴借鑒。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搶抓“一帶一路”、“橋頭堡”和“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機遇,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主題,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堅持做特做精一產、做強做優二產、做大做活三產,持續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全面促進產業升級換代,突出創新驅動、消費拉動、品牌帶動、改革推動、區域聯動五大動力,將紅河州建設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標桿,實現紅河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十三五”時期紅河州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的主要方向。
產業結構協調化的目的是使各種經濟要素在各個產業之間進行合理配置,并且能使產業之間具有相互轉化能力和互補關系的和諧運動。“十三五”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紅河州產業結構的層次性和等級性,以經濟要素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和充分流轉為準則,建立起一套相互依存、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網狀產業結構體系。讓紅河州產業結構既能發揮各產業的宏觀經濟拉動作用,又能體現各產業的微觀行業協調作用,“以強帶弱,以優帶次”,全面釋放區域內部各經濟要素的能動性。
由于局部地區過分追求經濟增長,紅河州在招商引資方面,往往只注重“引進來”,至于怎么“走下去”則容易被擱置。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產業布局結構,實現了短期經濟利益,卻失去了長期發展的潛力。針對這一現象,紅河州有必要更加清晰地定位各產業基地,盡量做到每一個產業基地只生產工藝相近、關聯度較高的產品,徹底規避產業雜糅。例如,以三七為重點的生物資源開發基地,可以同步培育三七、烤煙、木本油料、辣椒、蔗糖、紅豆杉、苗木花卉、香料、茶葉、水果、畜牧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十三五”時期,紅河州應該繼續培育高原特色產業,實現特色產業向品牌產業的良性過渡,把自主品牌推廣到西部其它省市,乃至全國、海外。每個縣抓住各自的產業特色,至少保證打響一個產業品牌。如彌勒市圍繞畜牧、烤煙、甘蔗、薯類、蔬菜、草果、核桃等產業,抓龍頭企業培育、建規模化生產基地,逐步推行基地化訂單生產,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建水縣充分依托旅游資源優勢,把鄉村建設和旅游結合起來,不僅滿足都市人到農村休閑度假的需要,更有利于農村經濟實力的壯大,形成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紅河州的產業種類相比西部其它州市,總體而言不算太多,利用有限的產業衍伸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儼然成了未來“十三五”產業優化發展的突破口。而產業集群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實現“1+1>2”,即“溢出效應”的,可以讓紅河州現有的產業經過資源整合與價值鏈衍伸,彌補產業結構空間層段等問題,并最終創造帕累托改進后的經濟附加值。紅河州在生態農業方面具有比較突出的資源優勢,應以重點生物資源為依托深化加工體系,使產品進一步適應市場多元化,利用第二產業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同時,也可以考慮圍繞生物資源建立生態旅游體系,發揮第三產業綠色、高效、便捷的優勢,實現三產和一產的良性互動。
紅河州要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新要求,充分發揮“橋頭堡”戰略優勢,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伙伴合作關系,積極打造利益共同體。對外合作方面,深化與緬甸、云南等東盟國家的合作交流,依托沿邊區位優勢,著力打造邊境經濟合作區,讓特色產業走出一條國際化道路,推動出口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同時,加強第三產業的外向拓展,“十三五”階段在旅游、金融等領域與周邊鄰國加強往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并形成戰略突破口。對內合作方面,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泛北部灣、滇桂黔三省五州市,以及滇中城市群、滇東北城市群在經濟、文化、旅游、人才、技術、金融等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特別是優秀人才的引進以及信息平臺的合作交流。
紅河州作為傳統的老工業生產基地,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是不言而喻的。要把傳統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逐步引導,不妨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改造提升冶金、煤炭、建材等傳統產業,加速發展乙炔化工、林產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做強做大,努力構建比較優勢明顯、產業附加值高、創新能力強、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在廠房建設、員工作業、排污考核等細節方面,嚴格做到標準量化。把環境、資源、市場、物流納入到統籌范圍,全面考慮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在追求GPD的同時更加注重綠色GDP,走出一條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實現產業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
[1]張耀輝,丁 重.服務業創新與現代產業體系構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50-57.
[2]胡鞍鋼,周紹杰,魯鈺峰,張新,馬英鈞.“十三五”: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與遠景目標 [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2):4-13.
[3]高安梅.紅河州工業經濟發展研究報告[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3.
[4]陳愛雪.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