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立
(中國民生銀行鄭州分行投資銀行部,鄭州 450000)
2014年,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55萬億元,比2013年增加1369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較2013年下降4.8個百分點。凈利潤增長來源于規模穩健擴張、息差提升、中間業務較快增長以及成本收入比小幅改善。而受資產質量繼續惡化的影響,信用成本同比大幅提升貢獻利潤的負增長。
利率市場化,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主要體現在資產端與負債端價格變化,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利潤創造,傳統商業銀行依賴存貸款利差獲取利潤的盈利模式無疑將受到巨大挑戰。
2013年7月20日,貸款利率全面放開,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逐步進入了攻堅階段。相對于貸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更是衡量利率市場化實現與否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利率市場化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014年11月,央行時隔28個月再次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浮動空間逐次擴大,從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從10%提高至上浮20%,浮動區間逐步擴大。利率調整后各商業銀行狀況,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地方城商行在存款定價上基本一浮到頂,采用了差異化利率定價模式,
1.企業定價
商業以往喜好“壘大戶”的營銷模式將會改變,大型企業的議價能力強,融資渠道多,資金成本管理要求高,商業銀行從大型客戶獲取的利潤將逐漸降低。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完善自身服務能力,在提供融資的基礎上,增加融智等因素,從而提高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服務能力,獲取服務利潤。
2.風險管理手段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面臨更多壓力和挑戰,余額寶、P2P等模式嚴重分流了商業銀行的存款流入。在資產配置上,表外業務、表表外業務等影子銀行業務,要求在資金期限配比上更精于細化。2014年6月末的錢荒,無疑給商業銀行敲響了警鐘。
3.客戶定位
大客戶談判地位高,擠占商業銀行利潤空間,且大型企業融資渠道選擇眾多,低成本融資逐漸替代高成本融資,直接融資占比逐年增加,間接融資比重逐步降低。商業銀行從大型企業獲取利差的空間進一步收窄。
4.資產質量
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由于我國現行信用體系制約,中小企業融資存在信用等級差、抵質押物不完備,違約概率高等特點。加之今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違約率逐步盤升,倒逼商業銀行重新對中小企業融資重新定位,重新判定企業風險。因中小企業違約給商業銀行帶來的資產質量壓力逐步加大,致使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更趨審慎。
負債來源競爭更加激烈,互聯網+對商業銀行負債端來源造成劇烈沖擊,負債端成本不斷增長,期限趨于短期化。自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共計3次調整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存款基準利率上浮提高至30%,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允許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狀況在規定范圍內自主確定利率水平,被視為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大多數商業銀行為減少客戶流失,采取了一浮到頂的定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負債成本。
從金融機構行業分布上看,金融機構資產業務集中于制造業、交通運輸與郵政倉儲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公共設施管理業、建筑業。其中,制造業中,有大量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如鋼鐵、建材等,批發零售業中也存在大量類似行業。
從區域角度看,對商業銀行也有兩個挑戰:貸款區域分布過于集中: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北京、上海六地貸款規模即占全國的近一半(46.91%),金融深化系數(信貸/GDP)明顯偏高;貸款投放的區域組合需要調整: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業已明確,商業銀行需要克服人力儲備、業務儲備相對不足的困難,相應調整區域投放策略。
國內金融機構往往在資產業務方面,親周期行業投放占比較高,且與“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存在較大背離,新興產業又存在著市場容量、技術路線、政策落地、產能過剩、資金出口五大隱憂,資產結構調整任務艱巨,而且在調整的過程中不良可能進一步釋放。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實際經濟的經營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從傳統的經營方式轉向多元化、線上經營、虛擬經營不斷發展,商業銀行在進行風險評價及判斷上,出現了看不清、摸不透、弄不懂的局面,從而給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上帶來新的挑戰。商業銀行必須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通過實體經濟經營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一套新的風險評價體系。
以美國為例,美國利率市場化的實質銀行業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和市場化。與我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全面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同,美國銀行業的貸款利率一直是“無管制”或自由化的。雖然其利率不受管制,但其貸款利率化過程首先是經歷了“監管放松”,之后才完成了市場化進程。
1978年美國銀行業正式開始存款利率市場化序幕,成為美國歷史上典型的“脫媒化”過程。銀行負債結構的市場化趨勢對當時美國銀行業影響極為深遠,科學的資產負債管理成為美國銀行也改善盈利、管理風險的重要方式,商業銀行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存款利率的市場化,與隨之衍生出的“反脫媒”創新產品,對銀行也存款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從而也帶來了該行業的不斷變革和發展。
利率風險是由利率波動銀企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及表外頭寸市場價值的變化,而導致金融機構的市場價值和所有者權益損失的可能性,商業銀行利率風險來源于市場的不確定性及自身的管理。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商業銀行必須改變以往利率管制下的利率風險管理模式,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根據以同業拆借利率為代表的市場利率、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成本結構和風險結構的匹配等情況,靈活制定本機構利率執行政策,達到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實現風險可控前提下的利潤最大化。
截至2014年年末,我國各類商業銀行已達數百家,主要由以工農中建交為代表的國有銀行,中信、光大為代表的國有金融控股集團,招商、浦發、興業等為代表的地方政府控股的商業銀行,此外,還有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同質化經營嚴重,在利率市場化的新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一進入紅海,商業銀行間競爭加劇,倒逼商業銀行必須找到自己特色,走出一條特色化經營的道路。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充分認清自身優勢,明確自身定位。
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商業銀行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改變大量耗用資本的信貸產品,降低存貸款利差占比。大力推行輕質產產品,擴大中間業務收入,發展商行+投行模式,開展輕資本銀行業務運營。通過發債、撮合、資本市場業務、并購、基金、保險、零售業務等多種形式,改變商業銀行傳統經營管理模式。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市場化的核心內容,目前各商業銀行在實際操作中已經開始實行差異化定價策略。在央行規定的利率規則下,商業銀行可自主決定負債資產價格,根據客戶資信狀況、貢獻度大小,提供價格不同的資金支持和吸收不同類型資金。同時加快產品創新力度,打造交易銀行、投資銀行,豐富服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