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偉
(信陽工業學校,河南信陽 465150)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對職業教育而言,就是要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就業去向有一個準確定位,即既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又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的,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一線的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必須與人才需求主體企業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滿足學校教學改革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的機會,提高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絕大部分學生實現就業;另一方面也能為企業輸送更多更好更符合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最終實現校企雙贏。
從河南省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的校企合作的現狀來看,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還處于淺層次的初級階段和剛剛開始的中層次的起步階段,其合作深度與深層次的高級階段相距甚遠。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著不對等性、脆弱性、風險性,缺乏體制、機制的保障。究其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目前的校企合作,就企業來說大多還停留在實習、聘請兼職教師等層面上,企業等用人部門沒有真正參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沒有深入到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中,不能為學校提供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就學校來說,自身的科研能力還較弱,大多是迫于生存、發展的壓力而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對市場發展的信息不夠通暢,教師專業知識不能適應技術發展,教材內容滯后于生產實踐,從而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知識滯后,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層次開展。
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合作,也是一種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合作行為。企業和學校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在校企合作的價值取向上,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難免產生短期行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調節、規范和推動,創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使校企雙方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并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院校學生從生源地進入學校,經過教育加工后,再輸送到用人單位。供應鏈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職院校管理中來,改進學校原有供需關系,使之更有效地運行,實現與就業市場的無縫對接,最終達到生源提供方、職業院校和用人單位多贏的局面。職業院校在快速發展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市場對接錯位。具體表現為:與就業市場缺乏信息溝通,畢業生就業進程延遲,就業成本加大;在專業設置方面,爭相創辦所謂熱門專業,致使專業趨同或不對口現象嚴重,造成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學生即使就業也無法很快進入角色,需要企業再培訓,增加企業人力成本。
校企合作從政府層面來看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主要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出臺有關政策,既規定企業有義務承擔任務,同時又給予一些優惠政策進行扶持。在日本,職業教育被稱為“企業眼中的教育”;在德國,職業教育被稱為是“企業手中的教育”。可見,現代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非常注重校企合作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在德國,企業給學生的錢不是報酬,而是津貼。只有出賣勞動力的才是報酬,報酬要上稅,津貼不上稅。所以德國企業要承擔學生在3年里所有的津貼,以及所有的保險。這是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企業意識到這是在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因此,政府要指導行業企業履行強化職工培訓,舉辦、聯辦職業學校,安排教育培訓經費,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等方面的責任。同時,為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對支付實習學生津貼的企業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或與學校合作培養實用型人才的企業給予適當的補貼。只有在這樣一些政策問題上得到了切實解決,才能真正實現校企全面而深入的合作。
單個學校與單一企業的合作存在諸多問題,如人才培養有周期,而企業發展有高潮有低谷,就是訂單培養有時也有不如人意處;單一企業的接納條件有限,而且學校與一家家企業商談往往大大增加了成本。如果我們能在行業協會的基礎上構筑校企合作平臺,組建校企合作聯盟,就可以把校企合作推向深化。校企合作聯盟可本著自愿平等的原則,由行業協會、工業園區、民營企業和職業教育機構結成非營利性聯合體。校企合作聯盟可以積極開發職業人力資源,集職業人力資本運作、職業信息溝通、職業教育改革為一體,形成規模優勢,實現區域內教育與經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學校和企業適應市場能力,增強各自的總體實力。校企合作聯盟一方面為學生就業指導、畢業實習、就業安置、安置后管理提供“一條龍”的全程服務,另一方面為企業實現“招聘代理”、“定向培養”、“實施培訓”和“跟蹤服務”等重要功能。構筑了這樣的平臺,可以使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從單一被動到雙向互動和多方聯動,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校企雙贏和多贏、共同發展的目標。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對校企合作的效果十分關鍵,要依據企業發展動態與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及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方向。一是職業院校在確定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時,要從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要依照“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符合崗位素質標準”的原則,著力在學生的自主能力、創造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上下工夫,精心塑造誠信、敬業、愛崗的實用型人力資源。二是專業設置應當有企業專家參與,并且調整要及時。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整個過程都需要企業專家的參與,要充分聽取企業從人才使用的角度所提出的意見,也可以先派專業教師深入用人單位,征求一線專業人員意見,根據所合作企業用人計劃確定有關專業的設置和招生數量,從而保證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時刻與市場需求相吻合。三是專業設置要兼顧職業院校自身的特點。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既要緊跟市場需求,又要兼顧地區各類技術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的專業優勢兩個方面,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重點建設一批品牌性的專業,辦出特色,提高水平,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職業院校的整體水平,從而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1.適應社會與企業需求,突出實踐性。職業院校要以適應社會與企業需求為目標,以突出教學與課程體系的實踐性為主線,把崗位職業能力標準作為教學核心內容,開發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核心課程和實訓教材,并根據產業需求、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組建課程群。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改革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技能的學習,注重對能力的評定和對實踐的考核。
2.要與企業進行積極的溝通。在進行課程體系開發時,職業院校可邀請企業資深專家及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依據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狀況及基本要求、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方面,與他們進行積極的溝通,有效整合學校教學資源和企業、行業資源,對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進行認真分析,最終共同設置并確定有針對性的課程。
3.要適時對教學和課程進行靈活的調整。由于企業的工作崗位經常會有新的變化和要求,職業院校的課程開發也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要留有與企業需求對應的接口,適時地進行修訂和完善,開發適應崗位變化的教學課程,并及時把與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知識引入課程體系中。
[1]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2]李尤舉.突破難點加快推進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J].職業,2011(20).
[3]易 麗.試論我國校企合作的變式——基于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與行[J].職業技術教育,2010(13).
[4]陳玉華.校企合作建設學習生產型校外實訓基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0(7).